唐朝生意人 第828节

她手里就把玩着一颗李之送给她的吐曜宝珠,身为大唐公主的太平,见识过宝物无数,也绝没有此物更珍奇。

据她偷偷讲述,现下睡觉都要抱着它,表明了极喜之意。

尤其是此时的她一袭粉衣,模样端庄之中透露着一股说不出来的妖媚之感,青丝披落,仅仅用一条粉色的发带系着。

修长而冰肌玉骨的小腿若隐若现,粉嫩的脸蛋儿娇媚嫣红,水润而清澈的美眸之中,似是蕴含着一抹说不清道不明的盈盈娇柔。

便是此等人物,再手握那一枚质地细腻,晶莹剔透的半透明浑圆珠子,吐曜宝珠本就荧光外泄,更是将她的天然美色,衬映得满室生辉。

李之很不淡定地暗咽一汩口水,对身旁的李夏强作严整的说道“登州港怎么才有不到二百名东瀛人?”

李夏回道“冬末春初正是海上风紧浪急季节,又是与黄海交界处,北风和西北风来得早退的迟,持续时间长,风力强劲,对过往船舶带来极大的威胁,往年这时候正是海港淡季!”

渤海处于冬季0c等温线以北,意味着冬季会出现冰期,而且渤海地形特殊,属于一个内海,三面被陆地包围,喇叭口朝南一直延伸到黄海,和外界海水的热量交换相对较少。

外部暖流难以北上到达渤海,并且渤海处于大唐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在西伯利亚寒潮的频繁南下影响下,容易出现结冰现象。

听闻李之问起,李夏说道“幽州渔阳、旅顺营口、河北道的沧州容易冰冻,登州港与三山浦港属于深海海域,又与黄海交界,是不会出现此类情形的!”

“登州的东瀛商人很多吗?”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这是由于直到大唐建立,大规模官方交流才得以成行。我们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完美的国度君臣和谐的政治制度、安居乐业的黎民百姓、博大精深的儒佛经典等等,如果能将这一切复制回去,东瀛也一定能成为一个文明国家。也正是在遣唐使的帮助下,那里进入了目前的唐化时期,据说无论是政治制度、礼乐传统、生活习惯甚至是语言文字,统统中国化。”

“他们不是十五年前才派来遣唐使者?”

“我夫人就是登州土生土长人士,据她说三十年前就有民间商人常来常往此处了!倭人不仅穿衣服学习大唐,连饮食都变了。朝廷中的宴席菜品一律用大唐料理,上层贵族吃的都是跟当时长安一样的点心,比如馄饨、煎饼等,俗称唐食。据说,当时那里人还认为唐食具有神奇的医疗效果,当一位重要的大臣生病时,天皇往往会御赐一盒唐式点心给他,大臣感动的五体投地,小心翼翼地吃着生怕弄丢一粒芝麻。”

李之哈哈大笑,他不仅不认为此话有些夸张,甚至觉得很有些远远不到之处。

当时的东瀛首都平城京,都是按照长安城的设计来修建的,在皇宫周围整齐的排列着贵族和市民的房屋,同样称之为“坊”,在住宅区不远处建有供市民消费的商业区“市”,二者泾渭分明,不得混居。

一旦到晚上就实行宵禁,禁止随意出入,要是晚上想出门吃个烧烤,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一切均依据大唐照搬过去的,这可是有史册记载的。

但他的

笑声引起了李夏的误会,他还以为李之是满怀的不可置信,赶忙解释道

“李先生,有些乃我亲眼所见!因身份关系,我近几年常常会见到在大唐的遣唐使,都能说一口流利的长安话,并在国子监深入学习儒家经典,而且还附庸风雅地学写起唐诗来,再有一身全套唐人装扮,完完全全一幅大唐人的形象。”

李之也是急忙表明态度“我绝不是不相信,而是身为我们大唐感到骄傲!”

李夏很是松了一口气,“在我看来还是得力于二十二年前的白江口之战,东瀛就此大败。在此后年月里,他们不仅没有再向朝鲜半岛用兵,还谦恭的像个小学生,不断委派遣唐使向大唐朝学习。东瀛与我们的关系非但没因战争而疏远,反而走的更近了,我看这个民族纯粹就是那种欺软怕硬的下民意识。”

李之心下更乐,对李夏很是佩服,东瀛人品性在后世是早已被认定的事实,没想到一千二百年以前的唐朝,早就有人如此下结论了。

但他心里更明白,东瀛人学习唐朝,并非单纯的“友好”这么简单。

尤其在后来的安史之乱后,大唐盛世急转直下,那个岛国对唐政策也逐步进行调整,首先中止了“遣唐使”往来,除与渤海、高丽等极少数国家保持积极的官方往来,对中原王朝则若即若离,可有可无。

其次,他们颁布了一系列针对大唐朝的有关禁令,涉及严禁国民出海、禁止公卿大臣私自抢购“唐货”等。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东瀛更是持保守态度,进一步固化了针对晚唐实施的系列禁令。

而此时的岛国,“国风文化”趋于成熟,东瀛在大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文化体系,与中原王朝基本上已经断开了联系。

随后的宋代是东土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之一,按理说,东瀛是应该主动示好的。

然而,很不幸的是,除了民间的交往外,并未看到有关官方的主动接触。

有宋一代,东瀛基本上秉持了“脱宋”政策,即便非得与宋交往,也只“遣人贡方物”,刻意回避官方的接触。

对于东瀛的无礼,宋朝倒是主动的多,宋朝皇帝不仅会亲自接见来民间来东土学习佛法的僧人,还连续三次通过宋商携带国牒和礼物出使东瀛。

对于宋朝的橄榄枝,东瀛公卿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迟迟不予答复,甚至还断然拒绝,邦交之事一再搁浅。

宋朝虽然富有,但来自北方的边患威胁已让其焦头烂额,对于这个顽劣岛国,更是鞭长莫及了。

至于有人说,陆秀夫负帝跳海,南宋灭亡以后,东瀛上至天皇,下至平民百姓,举国茹素哀悼,这显然是说不过去的。

综合来看,自唐转衰的那一刻,东瀛对中原王朝的“不恭”已经有苗头了,及至五代混战,北宋羸弱,这种“不恭”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而这种态度的转变,则与中原王朝的兴衰有莫大的关系,此刻他们民间修炼界的侵入意图,不正是他们国人极深心思的最先暴露?

念及于此,李之已经打算与太平好好探讨此事,以便通过她,向武后传递一些相关信息,但愿能因此引起她的警惕性。

第七百八十章 豪族贺茂氏

晚宴上,登州刺史彭作象是最后出现的,直到将近结束,他才找机会前来禀报:“明日晚间大概就能收到洛阳的回信,但至少三日后,大理寺才有可能来人!”

“明晚?飞鸽传书?”

李之不能不惊讶,两年前,这类通讯方式还属于特例,没想到转眼间就有普及之势。

“还是多亏了幽州提供帮助,他们那里是军事重镇,信息传递上先行一步。”彭作象解释。

大唐时期,已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文书分作两份,由我与彭刺史分别撰录,汇齐后联名上书,关键部分格外提及的东瀛人的险恶用心,奏保皇上、皇后,以便早做决断!”李夏一旁补充。

彭作象紧接着道:“为在大理寺赶到之前,做好万全准备,我们对那些倭人疗伤后,采取了部分审讯措施。其中在那位浅田拓己身上,有些意外所得。”

照理说,那些倭人目前伤势严重,应以保住其性命为主的伤情治疗,不适冒险审讯,因为对于这些修炼者,不采取些手段,恐难有所获得。

但目前他们的上报文书,均为李之的一家之言,能够在审讯之前依言照办,已经是十足的信任了。

只是为确保大理寺来人之前,做到心中有数,这等冒险拷问也的确有情可原,故而李之只做出一副倾听状,并未在意他们的做法。

显然二人也在担心李之的反应,见一切如常,彭作象才继续说起:“实际上我们本来没打算这么早审讯,而是等过一两日他们的伤势有所稳定之后,但有人向故意寻衅,以求解脱,态度十分嚣张,我们的人才忍不住出手!”

李之忽然笑道:“知道我为什么让他们失去双臂么?这些倭人修炼界有个特性,动不动就要剖腹自杀,或因丢失阵地而引咎剖腹,或耻于被擒而阵前剖腹,这种现象在他们的战败者中占了绝大多数!”

二人恍然,李之也是具有先见之明,虽说距离武士道精神真正出现还有近三百年,那时候选择剖腹,才作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

但因殉死而剖腹由来已久,并非一夕而就,早在古时倭人就主张人的灵魂是宿于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将自己的灵魂向外展示的时候,采取剖腹以示众人的方法和仪式。

首节 上一节 828/97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