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 第1187节

但流程还是一样,天子照例于先在奉天殿接受群臣朝拜,然后在建极殿赐宴群臣,至于皇后则于坤宁宫赐宴官员命妇。

命妇们由东华门入宫,至于官员们则走大明门。

林延潮让林浅浅坐马车,先去翰林院同僚孙继皋家里,接了他的夫人,然后让林浅浅与孙继皋夫人一起入宫。

这孙继皋夫人就是当初曾给林延寿说媒,林浅浅与她聊的甚是投缘,于是林延潮就让老婆与孙继皋夫人一起入宫,自己则另外雇了马车。

到了大明门后,林延潮提着一桶番薯进宫。

这元旦赐宴的流程,就是群臣献委贽之礼,然后天子再赏赐百官,最后赐宴,这样一个流程。

所以这是一年两度,官员向皇帝献礼的机会。

当然照例来说,天子富有四海,大臣们给天子献礼物,主要在于表达个心意就好了。

礼物主要在‘心意’,而不在贵重。若是献礼贵重,大家会想就凭咱们大明官员这么微薄的俸禄,你这献礼的钱从何而来的?

甚至皇帝怕大臣们攀比,明令不许大臣们献贵重之礼。

但是呢?

主要还是看人,当今天子是什么人?

贪财好货!

没错,就是这个词。

所以元旦这一次的委贽之礼,大臣们如何送礼的,大家也可以心知肚明了。

于是林延潮提着一个铁桶,铁通上用红纸包好密封,一路走来却是令官员们啧啧称奇。

这林三元又搞什么名堂?

这礼物看起来‘分量’着实不轻啊?

林延潮一路行来,但见一名官员向他拱手道:“宗海年兄!”

林延潮看去原来是同乡兼同年,户部郎中卢义诚。

卢义诚就是当年会试放榜时,得知自己中了进士,当堂晕过去那位。

卢义诚曾托林延潮之故,得授行人司行人,三年后升任大理寺评事,去年十一月又升任户部郎中。

而且避开了内外官的轮转制度,一直留在京里任官。对于寒门出身,科甲名次又不高的卢义诚而言,绝对称得上官路顺畅。

不过在同乡里,他的风评却不太好,大概就是说他捧高踩低,对于故人不予理睬,为官后只知道趋于要津。

至于具体如何,林延潮也不太了解。

卢义诚笑着问道:“宗海年兄,这桶里装的是什么啊?”

林延潮笑着道:“一桶番薯而已。”

“番薯?”卢义诚大为意外。

“怎么年兄没有听过?这可是从老家运来的。”

卢义诚道:“咱们老家什么时候产这些了?小弟倒是孤陋寡闻了。”

林延潮笑问:“年兄啊,你是有多久没有回家了?”

卢义诚叹道:“在京为官有六年都没有返乡了。”

“六年?”林延潮不由讶道。

卢义诚连忙解释道:“不是不想念,但你也知道为京官的不易,我不多在部堂京卿面前走动,就怕有一日,他们将我忘了,或者没有用得着的地方,让小弟外放为官。回乡一去就是几个月,变数太多了,为了不功亏一篑,所以我将省亲假的销了。”

林延潮闻言也是感叹,对于自己这位同乡芥蒂少了许多,卢义诚也是不易,在京为官没有背景,只能在众大佬面前勤走动,混个脸熟,陪个笑脸,还要留心着有什么机会给人家帮点小忙,陪小心谁也不敢得罪。要不是如此,他也不能从八品行人混不到今日五品郎中。

别人说他趋于要津,但自己不也是整天往申时行府上跑吗?连申府门前那石狮子搞不好都认得他。

林延潮安慰道:“过了这道槛就好了,眼下你是户部郎中,就算外放品秩也是不低,找个机会回乡看看吧,我记得你还有老母侍奉在堂。”

年节之时听了此言,卢义诚听了不由当场试泪道:“年兄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今年无论如何我也要回家看看。”

林延潮点了点头。

这时卢义诚看到右边行来数名官员当下道:“年兄,这位是我们户部新任毕司农,小弟要过去见礼,先走一步,还请不要见怪。”

听说人家顶头上司户部尚书来了,林延潮也是可以理解点头道:“年兄自便就是。”

当下卢义诚立即满脸堆起笑容,小步疾行至户部尚书毕锵面前道:“下官郎中卢义诚,拜见部堂大人!”

林延潮见卢义诚神色变化如此之快,也是感叹人之多变。

但不仅卢义诚一人,沿途官员听说是户部尚书,当下纷纷上前见礼。

六部尚书中吏部尚书最尊,下来就是户部尚书,人家手握着大明的钱袋子,众官员们自然要多巴结。

林延潮见这一幕也是习以为常,继续前行。

见礼之后户部尚书毕锵身后,自是聚集了一帮官员。

一名官员看见其他人都来拜见新任户部尚书毕锵,唯独林延潮一人前行,不由问道:“这提着铁桶的官员是何人?”

一名官员笑着道:“贤弟,这位就是之前咱们念叨的林三元。”

“他就是新任侍讲学士,当今文宗林三元?”这名官员不由一惊。

“正是,方才我等正议论他让门生郭美命上书,要拔高策问,将之提至与经义并重的地位。”

这时有一名官员问道:“你们可知林三元那铁桶里放着是何礼?”

众官员们看去但见此人乃太仆寺少卿李植。

“这倒是不知?”

首节 上一节 1187/1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