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大明 第224节

杨晨此时正满脸疑惑地看着自己兄弟:“二郎你这是要去哪儿?怎的看着有如此阵仗?”

“大哥一路来京城就不曾听说山西那儿发生了兵变吗?兄弟我正是奉了朝廷之命前去平乱的。”杨震简单地解释道。

“竟是这事吗?那二郎你此去可就要小心着些了,山西毕竟是边关,少不得会有几场厮杀……”杨晨虽然一路赶来,但还是对朝中之事有所耳闻的,此刻一听杨震是要去山西,顿时就有些担心地道。

“大哥放心,兄弟此去一定会注意安全的。”杨震点了下头,随后才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大哥你怎的出现在了这儿?你来京城不是该从东边入城吗?”

“这……”杨晨脸上蓦地一红,但还是如实交代道:“因为人生地不熟地,我们一时转错了方向,不知觉间竟跑到西边来了。不过这倒也算是错有错着,不然就见不到二郎你了。”

杨震心里感到一阵好笑,看来此次入京兄长心里也是有些紧张的,不然断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要知道杨晨之前参加科考时可是来过北京城的,断没有不熟悉道路这一说。为了消减兄长的尴尬情绪,他便一笑道:“不过说实在的,你我兄弟今日在此相遇倒与一对有名的兄弟相遇的情况很是相似,他们也是一个大郎,一个二郎。”

“哦?却是哪家兄弟?”杨晨下意识地问了一句。随即便想到了答案,顿时呸了自家兄弟一口:“你这小子竟也学会卖弄小聪明了,你这是拐着弯地在骂我是武大郎哪!”

武大郎和武二郎武松在水浒里初次相遇便是在后者打虎成为英雄后骑着高头大马由百姓簇拥着游街欢庆时,仔细看着确实倒与杨震今日的景况有些相似。只不过那两兄弟之间的差距却是要远远超过杨家这对兄弟的。

杨震见兄长一下就识破了自己的花样,便是嘿嘿一笑:“大哥果然博学,小弟佩服。”

“你呀……”杨晨无奈地看了他一眼,随后又想到了什么,从袖子里取出一封信来递到杨震手上:“这是洛姑娘在我从杭州出发来京之前托我交给你的。人家姑娘可是时时刻刻都在惦记着你呢,而之前说好的两年之期也已到了,你可有什么打算吗?”

接过那封厚厚的书信,看着上面熟悉的娟秀笔迹,耳里听着兄长的提醒,杨震的面色陡然就是一僵,心里顿生惭愧之意。这段时日里因为与张静云关系好得蜜里调油,他确实有些忽略了远在杭州的洛悦颍。想到那个一样肯为自己做一切,对自己痴心一片的女子,杨震只想给不够专一的自己一个大耳刮子。

杨晨看到自己兄弟突然变了脸色,在并不知道他已有了其他女人的情况下,只道他是因为无法兑现之前的承诺而感到难过,便安慰道:“其实你也不必如此,洛姑娘是个好姑娘,他知道你身为男子当以事业为重的难处,所以也没有怪你不能履行承诺的意思。她曾和我说,只要你能在北京安安稳稳的,就是让她多等几年,她也不会有怨言。不过二郎,作为兄长我却得提醒你一句,像洛姑娘这样的人你可千万不能对不起她,能娶的话,还是早些……”

“大哥你放心,小弟明白了。只待这次山西事了,我便告假去将悦颍娶回来!”杨震用很是坚决的一句话打断了兄长的劝谏,这是说与杨晨听的,也是说给他自己听的。

“那就好。”杨晨点了点头,不再多言。

就在杨震欲要与兄长他们别过,重新返回队伍时,一直在旁边看着不曾说话的蔡鹰扬突然瓮声瓮气地插嘴道:“二哥,你这是要去山西打鞑子吗?”

杨震听他提出这个问题先是一怔,随即笑了下:“或许此去真能和鞑子见个真章呢。怎么,你也对这个有兴趣?”

“那你带上我呗?”一听果然如此,蔡鹰扬顿时来了兴趣,跃跃欲试地道:“我在家乡就一直听人说以前蒙古鞑子是怎么欺负咱们汉人的,我从小就想着能杀几个鞑子给咱们汉人出气。只是一直都没有机会。这次二哥你要去山西,就带上我一起去吧。”说着便露出了祈求之色来。

杨震没想到他竟会提出这一要求,不禁一怔。但随即,便想到了此去山西确实危机重重,若能带上蔡鹰扬这个既忠心听话,又本事不小的人同去,确实能多几分保障。便一点头道:“如果你不觉着从浙江一路来北京身体太过劳累的话,可以随我一道去山西。”身为锦衣卫千户,又是此次前往山西办差的副手,杨震要安排几个人一道去山西还是和容易的。

“真的?我不累,一点都不累!”见杨震答应了自己的要求,蔡鹰扬顿时喜笑颜开,若不是周围都是人,他都要欢呼雀跃起来了。

“大哥,我带鹰扬去山西你不会有意见吧?”随后,杨震才想起了蔡鹰扬之前是自己兄长下属的事情,便征询他的意见道。

杨晨摇了摇头:“我已不再是诸暨县令,他也不再是县衙差役,自然不会阻碍他的发展了。而且,在这次来京城前,蔡族长便曾拜托我能为鹰扬找一份合适的差事。现在他才一到京城便能随你去当差,我又怎么会反对呢?”

“那就好,我这便带着鹰扬去山西,大哥,还有阮五、王三,你们多保重,待我从山西凯旋回来之后再与你们好好相聚。”杨震眼见队伍已越走越远,知道不能再太过耽搁,便朝杨晨等人一拱手,重新翻身上马。

蔡鹰扬欢呼一声,也攀上了一匹杨震的亲卫准备出来的骏马,随在他的身后快速向着前往的队伍奔去。

看着二人策马离开的背影,杨晨的眼中这才露出了一丝担忧之色来:“此去山西,必定会遇到不少危难,希望二郎他们能顺利吧!”在目送两人彻底融入到队伍,再看不见后,杨晨才对身边众人道:“走吧,咱们这就进京城。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在京城先找一处落脚的地方。”显然,去得匆忙的杨震完全忽略了这一点,没有为兄长他们安排好住处……

“鹰扬,你怎的跟随我大哥来了京城?你父亲就这么放心你行远路吗?”在赶上大队,重新放缓了马速的杨震扭头看着身旁的好兄弟问道。

蔡鹰扬搔了搔头皮嘿声道:“我爹虽然有些担心我一人在外会惹什么麻烦,但想着有大人和二哥你在一旁照应着,便也就答应让我出来了。而且我爹说了,男子汉就该外出闯荡一番,如此才会有大出息。他还说什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这辈子是不可能读万卷书的,那就只能行万里路了。”

“嘿,一段时日不见你小子还真长进了不少,说话都一套套的了。”杨震不觉失笑道:“不过有一点我却得提醒你,此去山西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儿正发生着兵变,说不定还有蒙古人什么的会在其中掺上一脚,再加上其他变故,可危险得很哪。”说着,杨震似有深意地回头看了一眼身后不远处的那辆马车。

面对他似是提醒又似是威胁的说话,蔡鹰扬却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这有什么好担心的,二哥你不也去了吗?而且,我一直都想和那些鞑子大战一场,也好叫他们知道我们大明男儿的厉害,还正愁他们不敢来呢!”

“你呀……”杨震有些无奈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不过这正是我欣赏你的地方。就让咱们兄弟联手,在山西好好干一番叫人惊讶的大事出来吧!”

“好嘞!”蔡鹰扬标志性地答应了一声,随即发出一声大大的笑声,直惹得周围兵士纷纷侧目,不知这位大汉为何如此兴奋。

而身旁的杨震见状,只能再次苦笑摇头,这小子还真是个信心十足的乐天派呢!  

第三百一十章 西行路上之纠结

直到出了京师地界,尤其是离开直隶地区之后,杨震才终于在穿越到大明朝后第一次见识到了这个时代的另一面——落后、贫穷、愚昧的另一面。

在杨震来到这个时代后,他所待过的地方都算是比较富庶的所在,京城与杭州这样的大城自不必说,就是家乡江陵也因为有张居正的存在而比一般县城要富庶得多。真要说起来,唯一能让杨震觉着与贫穷挨边的,也就只有诸暨县城了。但即便是诸暨县城,因为因为地处浙江这等大明最富庶的地区也只是相对其他地方显得贫穷而已,那里的百姓至少还是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安居乐业的。

但这一路往山西而行,杨震所见到的,就与以往的见识完全不同了。

在离开城镇之后,人烟变得极其稀少,往往十几二十里范围内都见不到一处村落。就算看到村落,那里的人也穿得破破烂烂的,就杨震的认识,这种装扮便是京城的百姓也是不会穿的。至于他们的精神面貌,就更叫人心惊了,即便看到这么大群兵士从身旁经过,他们也没有半点感兴趣的模样,一个个就如行尸走肉般于田间做着重复的动作,脸上更看不到半点笑容。

杨震并不知道,现在他所看到的一切才是大明朝真正的面貌,是八成以上的大明百姓的真实生存状态。

大明立国两百余年,早已是百弊丛生,尤其是贫富间的差距,更是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富人与统治阶层的日子自然逍遥无比,可以穷奢极侈,但一般的百姓,却连最根本的生存条件都难以满足。因为土地兼并问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田地,只能靠着给地主种田聊以糊口度日。在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的他们看来,其他一切外部事务自然都与自己无关了。

可就是这些连自己和家人都未必能养得活的最广大的穷苦百姓,却交着供养这个帝国的极其庞大的各种税银——要知道,那些富贵的官员士绅可都是特权阶级,几乎都不必或者很少担负各种税项与差役——同时,这些特权阶层还时不时会想着法儿地盘剥底层的穷苦百姓,榨干他们身上的最后一丝油水。

这种现象在每一个王朝的后期都会出现,每一个读过史书的人都能了解。但光是书上的几行字,却远不如亲眼瞧见底层百姓的困苦生活来得震撼人心,尤其是杨震本对此还没什么概念呢, 一见与自己过往所知道的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时,更是久久都难以平静。

或许,正是因为看到了世间百姓的困苦,知道再不改善他们的生活大明王朝迟早要被他们推翻,张居正等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们才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进行改革,以期改变百姓的现状,从而延续王朝的寿命。但很明显,这种改革多半只是稍稍推迟王朝的灭亡而已,因为就算是他们,也不可能彻底扭转那如云泥之别的贫富差距。

无论是宋朝的王安石,还是当今的张居正,以及其他一些梦想用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个世道的人,往往都会以失败而告终。因为他们的改革往往是以侵犯剥夺眼前的既得利益者团体的基础上的, 这自然会得罪大批的实权人物。当他们锋头正健时,自然是一顺百顺,无人敢于反对,可一旦出了岔子,或者他们被皇帝猜忌之后,那迟来的反扑就会以十倍百倍的力量吞噬他们,把他们彻底摧毁。

王安石如是,张居正在那原来的历史中下场也很不好,而现在,他更多了一个隐藏的对手杨震,情况就变得更加不堪了。

不过当看到下层百姓的困苦生活后,杨震的心不觉有些犹豫了。他知道张居正一直在做的是什么,自己因为私仇而想方设法地除去他真的对吗?自己这么做,是否会加速明朝的灭亡,给百姓带来更加深重的苦难?

这是杨震第一次对自己的决定产生了动摇与怀疑。以往,他并没有深切体会过底层百姓的难处,而现在,一路之上的见闻,却叫他产生了全新的感触,这也是他彻底融入到这个时代的表现。

以往的杨震,更多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着这个时代,觉着我是我,其他人的生死与我何干?但现在,在经历了这么多事情后,他已彻底认同了自己这个新身份,也开始为大明朝和它的子民们考虑了。

但在一番思索之后,杨震却还是决定坚持自己的既定方针,这不光是因为开弓没有回头箭,更因为他知道张居正最后也没能真正挽救大明和百姓。既然他的变法改革并不成功,那就让我重新走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吧!

在进入到山西地界后,杨震便想通了这一点,脸上的阴郁之色便也随之消减,神色重新变得振奋起来。

山西大同。

在杨震他们还未到山西地界时,他们奉命前来的消息便已传到了有心人的耳中,不少将领已开始心生不安。朝廷的意思很明确,派人平乱只是一方面,钦差到来的真实意图,却还是查明兵变的真相。

这就让许多人都开始坐不住了,毕竟自己的事情自己知道,他们背着朝廷做了多少乌七八糟的事情,不查还好,一旦真深入查了,只怕就不是申斥几句,罚多少俸禄就能糊弄过去的。

此时,在一处节堂之内,几名将领正面色凝重地说着话,堂外的日头照射进来,打在他们身上显得晦暗不明。在他们上方,一张宽大的交椅上还坐了个黑脸大汉,正沉着张脸听他们的说话。

“娘的,那些叛军还真是会给咱们找麻烦,这下还惊动了朝廷,使皇帝派下劳什子的钦差来,真是该死!”这是直指根源的说法。

“哎,董雄你也不必太过担心,即便钦差来了,也只是作个样子而已。难道他们还敢把我们怎么样不成?只要我们尽快把那些叛军给剿灭了,就能把他们给送回京去,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吗?”这是比较乐观的看法。

首节 上一节 224/73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