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 第578节

荀羡所在的家族就是其中一个打算往刘彦后宫塞女人的世家,有类似诉求的以原先东晋小朝廷治下的世家心思最重。他们迫切想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除了积极应征官职之外,向军队输送世家子弟也是一样热心。而似乎没有什么能比塞女人更直接和快速的手段?毕竟只要刘彦宠信了自家女儿,吹吹枕头风什么的不就能干了嘛。

因为拓跋秀的原因,还是有相当多的人愿意相信刘彦可以吹枕头风,后面更是有谢道韫和桑妙当做例子,也难怪那些人心思那么热乎。

拓跋秀是刘彦后宫中唯一的胡女,一直以来她却是将自己的心思摆得很正。要不是因为血统的原因,以她一切以夫家为重的性格绝对是王后的人选。

谢氏的谢安在汉国效力已经有几个年头,办事能力非常强,一些时候却是心思有些不正?好像也不能说是心思不正,似乎是过于傲娇,没有摆清楚自己的立场,几次该选择的时候选择错误,大错没犯小错不断之下官途也就那样。

由于谢安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世人认为他能当上征西中郎将纯粹是刘彦看在谢道韫的面子上。而世人的理解是错的,刘彦看重谢安是因为史书的记载,对谢安有着很深的期待,但这个道理没法跟人说。

桑虞很早就开始追随刘彦,还是北地能够排的上号的世家头一批。他在汉国定鼎中原之后犯的糊涂不少,其实以世家子的角度也说不上是错,无外乎就是在国与家之间选择优先照顾家,将维护国家利益排在维护家族利益后面。

所有世家都是一个模样,他们要先保证家族的利益之余才会去照顾国家利益,有了冲突必然是选择优先保护家族利益。这样的世家子还算是不错的了,更多的世家子当官纯粹就是为了吸国家的血来壮大己身。

从元朔三年开始,刘彦就有意识地在减少桑虞的权柄,原因当然是桑虞过于重视世家利益。汉国的法治制权已经改革,在刘彦的压制下桑虞这个御使大夫的权柄陷入历史最低点,平时还是会看在一起崛起于微末接纳一些意见,能照顾的时候也是尽量。就这个,刘彦顾念旧情却是被认为是看在桑妙的面子上。

眼见着石羯赵国要亡了,慕容燕国、拓跋代国、张氏凉国似乎也没能从实际意义上对汉国造成难以收拾的损害,相反是汉军的主动出击解除危机还办到更多,汉王朝好像是快变成汉皇朝,有些事儿不快点办成,等待真的成了汉皇朝似乎是有些晚,着急的人不是那么一个两个。

荀羡迫切地想要外放,他是知道君王上一任贴身秘书郎王猛现在都是章武郡的郡丞,很确切地认为王猛再历任几年就该调回中枢重用。他已经当了刘彦将近三年的贴身秘书郎,历程比王猛已经多出了一年半,再拖下去可就真的有那么点时不待我的意思。

“愣着做什么?”刘彦是呼唤荀羡两次,等待荀羡回过神来,略略不悦地说:“该干什么,去干什么。”

荀羡霎时间就是冒出冷汗,伺候君王的时候愣神,被砍了也没地方说理,赶紧行礼退下。

几乎是荀羡刚退出去,徐正就咋咋呼呼地进来,嘴巴里嚷嚷:“府前跪着那几乎五体投地的四个,是个什么情况?”

后一脚,纪昌、桑虞、吕议、蔡优、庾翼等人也到来,他们分批向刘彦行礼,被招呼着就坐。

“谈正事前,有件事情先和丞相说说。”刘彦直接点名,摆了摆手让纪昌不用站起来,说道:“慎已经快要四岁,选个师傅是早了些,不过也真的应该有个老师了。泰安,你就先将这个担子挑起来。”

师傅和老师从字面上看着是一回事,就好像是师傅和师父的根本意义上是存在区别,要不怎么说汉字博大精深来着?

所有人都是一个愣神,回过神来的众人都是以羡慕嫉妒恨的目光或表情看着纪昌。

刘慎是刘彦的独苗,四岁是含着两年的虚岁,实际上从胎儿开始算到现在也就是两岁。刘彦的这颗独苗是王后崔婉所生,还是嫡长子,以汉家长幼有序和嫡庶有分的惯例,那是太子之位没跑了。

太子的师傅有个官名叫太子太傅,等待太子登基就是帝师,先不谈与储君的私人情谊,光是帝师这名号听着就怪吓人的。

纪昌的回应是极其庄重地行礼,其余话并没有多说。看他一直在抖的嘴唇和满脸的惊喜,想来也是极为激动和乐疯了。

“王上,丞相只能教文化,是不是该多个教武学的老师?”徐正用着很讲道理的表情说:“光有文化有些不妥,强身健体亦是不可缺少。臣以为,臣很合适来当这个武学的老师。”

有那么一个刹那,要是眼神能杀人,徐正就该被众人的目光千刀万剐。

要是刘彦有众多的子嗣,过早选择老师并不妥当,谁去当老师其实多多少说是会有些顾虑。不过看王室现在的状况,哪怕是刘彦再有子嗣,与刘慎的岁数也会差上几岁。他们还知道刘彦对那颗独苗的期望颇大,站队的顾虑没那么多,有机会参上一脚,收获肯定是比风险大。

刘彦还真的是非常认真思考了一下,点头将徐正做武学老师的事情应允下来。事情就那么说定了,后面自然是会有很正式的拜师仪式,他接下来才是说正事。

面对压力的汉国没有退缩着被动挨打,是几路主动出击,破坏了诸王的会盟,威胁解除了大半,还有了很重要的收获。

“张重华的嫡长子张耀灵好像只有五岁?(还是算上两年虚岁)”徐正心情正处于亢奋,自然而然也就比平时更活跃:“其兄与其弟并非安然之辈。”

张祚有出使过汉国,是汉国君臣有过亲眼相见和近距离接触。当时张祚给予汉国君臣的印象其实挺不错,一些言行举止和对事情的选择,于汉国君臣看来会是一个有作为的人。

身为王室子弟,不是才能越高越好,应该说除了王位继承人之外,本事越高对国家就越是不稳定的因素,要是王位继承人压不住分分钟就会有祸事。

“王上。”纪昌以四平八稳的语气说:“或可派人前往西凉,蛊惑张祚与张天锡称王。”

“国主在外被俘,需一些时日才会传回国内,等待被证实亦是需要时间。”桑虞沉吟了一下下,用着探讨的语气说:“柔然人恐惧与大汉为敌,柔然又与大汉相隔太远,谢将军屯驻柔然山并无大用,或可挥军西凉?”

几个重臣先后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说法可能不一样,核心意思却是相同,肯定是要趁张重华落在汉军手里搞事情。

说起柔然,传阅了谢艾战报和汇报的人,他们同样觉得至少跋提不是一般人,而二般人对于汉国来说是件好事,真心是没有必要搞掉这么一个二般人,相反是该让跋提坐稳柔然可汗的位置。

汉国现在打柔然没有太大的意义,适当地扶持一下反而是有利益,就看谢艾能不能搞定跋提,让柔然去从背后找拓跋代国或是慕容燕国的不痛快。

“几个举措可以同一时间进行。”刘彦对于再开一条战线多少是存在迟疑态度,毕竟这一次汉军四处开战可是募捐粮食才有足够军粮。他同时也舍不得浪费那么一个好时机,正要说详细一些,荀羡满脸为难地走了进来,改口就问:“何事?”

荀羡有些支支吾吾,后面根本没有掩饰晦气,说道:“那些博士在喧哗,一边喧哗还一边磕头,说是有天大的事情请求谒见王上。”

刘彦没有记错的话,刚才已经明明白白表达不见的态度,那么多国之重臣也是先后从那些博士边上进的府邸,事情不大没可能聚集众多重臣,难道事情还不够明白?

“喧哗?”刘彦本来心情是不错来着,被一打岔变成郁闷,挥着手:“告诉他们,寡人正在谈军国重事,有事就安安静静等着。要是不听劝阻,继续喧哗……,就给押下去关起来学学他们的前辈什么叫三省吾身。”

第578章:都不容易

官员不能惯,要不就是越惯越混蛋。实际上是任何的人都不能一直惯着,不然只会令人产生一种理所当然的心思,稍微有些不如意就会觉得全地球的人都对不起自己。

刘彦不单单是对鲁儒不想惯着,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心思。他知道现在是灭掉张氏凉国的最佳时机,面对徐正死皮赖脸想要率军前往一口否决,是打算让离张氏凉国最近的谢安采取行动。

“谢艾屯驻柔然山还有些手尾,部队却不用那么多。”刘彦也不太能够转过弯来,对这一次深入草原作战的得失还有些没有理清头绪:“留下万余,禁卫军回调。”

应该说这一次深入草原的目标还是达成,虽然仅是生擒了张重华,让拓跋什翼健、慕容俊、苻洪跑了,但破坏了诸王的会盟,还摸清楚柔然人的底细。

柔然那边的事情可以先丢到一边,能不能让跋提受到汉国的利用需要进行争取。要是柔然能够从北面策应,对汉国征战拓跋代国与慕容燕国当然有好处,就看谢艾有没有那个本事说服跋提。

张重华被俘,张氏凉国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态势,汉国接下来是打算分三步走。

可以让张重华屈服,随后下令张氏凉国举国投降,这个当然是最理想。

不能让张重华屈服,汉国假借张重华的名义向张氏凉国发去已经屈服的假消息,能达到什么效果就是什么效果。

再来就是鼓动张祚和张天锡的野心,至少使张氏凉国陷入内乱。

一切的基础都是在为汉军的征讨做准备,能收割什么样的果实依靠的还是武力。

位处关中的谢艾手头的兵力不多,一个常备军再加上五万的郡县兵,基本是以秦州的渭水一线作为凭借进行驻防。

徐正需要搞清楚一件事情:“王上,禁卫军是回调中枢,还是……”

谢安以手头有限的兵力采取守势,面对的是至少五万的张氏凉军和以氐人为首的多族联军十三万。

统率张氏凉军入侵关中的就是张祚,副将是张冲。这一批张氏凉军大半是属于原先的金城戍卫军,其余是从西域回调。

金城作为张氏凉国在东边的军事重镇,能够承担戍卫驻守的部队该是差不到哪去,他们与刘耀的前赵、石勒的后赵、石虎的后赵都是长期交手,一直以来也是将金城守得固若金汤。

张重华从西域调回的那批张氏凉军,他们是长期在西域东征西讨,既然能够为张氏凉国征服和开拓出大半个西域,战斗力肯定也低不到哪去。

首节 上一节 578/11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