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饭馆通北宋 第4节

  吴铭想了想说:“豆沙包、香菇菜包、白面馒头、茶叶蛋,每天各来一百个吧。”

  “???”

  张涛见他不似说笑,更觉诧异:“你打算卖早餐?”

  “对,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但你相信我,我自有规划。”

  吴铭抢先将张涛的劝阻堵了回去。

  他当然知道单纯的预制早餐并无核心竞争力,反倒有自砸招牌的风险。

  可张涛不知道的是,吴铭的早餐不是卖给现代人,而是卖给宋人,准确地说,是卖给宋朝的底层老百姓。

  至和三年间,五月以来,京师大雨不止,京畿的蔡河夜决,河水泛滥入城,大水涨到与安上门的门关相齐,数以万计的公私屋宇被冲毁。

  这两天实地考察,吴铭见到了许多流离失所的灾民。

  毕竟天子脚下,朝廷的赈灾力度不可谓不大,衙门和寺庙是既施粥又发放“补贴”,应召抽水的男丁每天可领一百钱,相当于普通打工族一天的薪资。

  因此,城南虽然受灾严重,却没有生出乱子。

  由于城南的食店淹的淹关的关,做餐饮的反倒因祸得福,生意比往日更加火红了。

  当然了,宋朝的白案师傅,手艺也是顶尖的,面点品种更是五花八门,数以百计。

  预制的包子馒头或许不如现做的香,却胜在面粉精细,口感细腻松软。

  更何况,吴记川饭的早餐只需比寺庙施的粥美味,且比其他食店实惠,便不愁卖不出去。

  是时候让宋人见识见识现代食品工业的能量了!

  话说到这份上,张涛也不好再泼冷水,于是说:“这个简单,我家的预制面点,有专门的BtoB生产线,专供本地的早餐连锁店,不对外零售。江川佑你知道吧,就是从我们这里进的货。”

  “这条生产线都是头天现做,第二天一早送往粥铺,最大程度上保证食物的新鲜和口感。这样吧,你要的这些品类,我让厂里每天多做一百份,早上给你送过来。”

  吴铭大喜过望:“如此,那便再好不过了。”

  “你丫……”张涛忍不住吐槽,“我刚才就想说你了,最近是不是古装剧看多了,怎么说话一股子逼味?”

  吴铭哈哈大笑。

  可不咋的,当了两天宋人,不仅口音惨遭带偏,就连做梦也都是宋人的腔调。

  大笑过后,又说回正事:“我这饭馆凌晨四点就得做生意了,早上送怕是来不及,还是头天做好了就送过来吧,或者你把厂址发我,我开车去取也行。”

  “不是吧牢大,凌晨四点?”

  早餐店一般六点开门比较常见,五点开门的张涛也见过,但凌晨四点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吴铭含糊其辞:“这算什么,现在不是有那种24小时营业的粥铺吗?趁现在年轻,年轻的时候不卷老了就卷不动了。”

  张涛心说你这完全是无效内卷,转念一想,兴许这附近的居民起得比鸡早呢?他了解吴铭,绝非鲁莽行事、想起一出是一出的人,肯定是做了详尽的市场调研。

  想到这,他便点点头说:“那行,那我让人提前一天送到你店上。今天就要吗?”

  “今天就要。”

  ……

  吴铭北宋家中的积蓄已被他“败光”,所以当务之急是挣到第一桶金。

  没钱寸步难行,不管是购买食材还是招募伙计,都需要资金支持。

  赚钱第一步,开个早餐铺。

  他想到的主意便是把现代廉价的预制食品卖到宋朝,炊饼、馒头之类的,主打一个薄利多销。

  顺带一提,宋人口中的炊饼又叫蒸饼,由发酵后的面团蒸制而成,因避宋仁宗赵祯的讳才改叫炊饼,实际上就是馒头。

  而宋人口中的馒头,其实是现代的包子,比如著名的太学馒头,本是专供太学生食用的大肉包,却因皮薄馅大而走红民间,深受老百姓的追捧,跻身为逢年过节必吃的高档面点之列。

  宋朝的太学馒头贵则贵矣,味道确实不错,别说预制肉包比不了,现做的肉包也没几家比得上,毕竟,正经早餐店谁拿土猪肉做包子馅?

  吴铭倒是不打算卖肉包,而是选择卖豆沙包和菜包,这两个品类在宋朝同样常见,掌心大小的卖五文一个。

  宋朝没有茶叶蛋,只有普通的水煮蛋。

  别看超市里的鸡蛋便宜,那是因为从国外引进培育的蛋鸡,年产蛋量超过300颗,硬生生把价格杀下来了。古人养的土鸡没这本事,所以鸡蛋是比较贵的,也卖五文一个。

  但甭管是面点还是鸡蛋,利润都不算高。

  真正的高利润食物还得是粥。

  一碗白粥配酸菜就能卖五个铜板,若是往粥里加点肉,至少十钱起步。

  所以吴铭也打算卖粥。

  张涛走后,他便前往菜市场挑选煮粥的食材。

  和面点不同,粥其实不太适合预制。

  一方面是因为煮粥并不麻烦,一熬一大锅。

  另一方面,冻过的粥和新鲜的粥口味差别非常大,说是天壤之别也不为过。

  宋朝没有冰箱,就连寺庙施的粥也是现熬的,吃惯了新鲜货的宋人想必很难接受冻货。

  因此粥非得现煮不可。

  至于煮哪种粥,吴铭思来想去,决定出奇制胜,不卖则已,要卖就卖宋人没吃过,但制霸现代的粥王——皮蛋瘦肉粥。

  在市场里买了菜,又去图文店里打印出新的菜单,将老爷子的“盖饭大全”换下。

  转眼已是日薄西山。

  一辆黑色大奔恰在此时闯进他的视线。

  张涛从车窗里探出手来,朝后面指了指,喊话道:“东西给你送来了,在后备箱!”

  吴铭大感意外:“你亲自送啊?这怎么好意思……”

  “这话就见外了嗷!”

  张涛稳稳停住车,笑嘻嘻说:“你以为我是来送货的?其实我是来蹭饭的!”

  “欢迎蹭吃蹭喝!”

  吴铭将后备箱里的半成品搬至后厨,专供连锁店的面点都是半成品,面团和馅料已组合但未完全蒸熟,需商家自行加热至熟透。

第6章 闲人免进

  吴铭将明早要卖的预制食品整齐码进冰柜,原本空荡的金属柜体霎时被塞得满满当当的。

  他麻溜地备好菜,铁勺与锅沿轻碰出清脆声响:“我简单炒两个菜,凑合着吃哈!”

  “土猪肉吗?”张涛倚着门框笑问。

  “绝对正宗。”

  砧板上的五花肉纹路分明,肥瘦相间处泛着晶莹光泽。

  “你去坐着吧,马上就好。”

  “就等你这句话,那我就等着吃现成的了。”

  张涛在店堂里捡了把椅子坐下,自顾自地玩起手游。

  尽管规则明示“后厨重地,仅至亲和员工可进入”,但很显然,声波的传递并不受其限制。

  除此之外,食材、餐具、厨具乃至于和烹饪无关的事物比如手机,也能顺利通过。

  比起第一条规则,这条规则显然宽松得多。

  而最妙的地方在于,老鼠和蟑螂进不来!

  仅这一点便已胜过所有,对餐饮从业者和消费者来说,洁净无虞的厨房环境远比空间宽敞更重要,这可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炒两个小菜,倒一碟花生米,斟两杯小酒。

  “丫的,随便炒两个菜都这么香……看来我以后得天天给你送货了。”张涛扒拉着米饭,说话含糊不清,“对了,上回刷到你朋友圈,说什么餐饮界有自己的董小姐,跟你辞职的事有关?”

  “这事啊……”

  吴铭都忘了自己发过朋友圈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四月底,饭店的前任主厨离职,吴铭在二灶上兢兢业业干了四五年,后厨的所有员工包括他自己都以为主厨一职非他莫属。

  结果老板空降了个关系户进来。

  恰逢“协和4+4”事件闹得全网沸沸扬扬,所以他发了个朋友圈吐槽此事,其中一句话便是:“我们餐饮业有自己的董小姐。”

  张涛听罢前因后果,将筷子往饭里一戳,骂道:“姓赵的果真不是个东西!还好我跑得早!”

  这位“姓赵的”自然是他们共同的前东家。

  吴铭笑了笑,没有跟着一起骂。

  毕竟在饭店干了十年,感情还是有的。

  且不说赵老板的人品如何,黑是真的有点黑,工资开的明显比其他同级别的饭店低,张涛当年就是因为这个走的。

  这大概是国营饭店的通病,待遇一般,关系户扎堆,所以现在国字号越来越留不住人才,反倒是私营的酒楼饭店百花齐放。

  “你啊,回来也不吱个声!早知道你要单干,我给你投资不就完事了嘛,你开这种小店,真是大材小用!”

  看来这货这些年确实是发达了,投资开店说得像是买卖白菜。

  吴铭抚摸着榆木桌面上的裂痕,很认真地说:“这铺子据说从我祖爷爷那辈就开始经营了,我是吃着我爷爷的盖饭长大的,这次回来接手,也算是一种传承吧。”

  “有格局!”

  张涛竖起大拇指,见吴铭已搁下碗筷,笑呵呵问:“你还吃吗?”

  得到否定回答后,他立刻端起餐盘把剩下的菜全部倒进饭碗里,拌匀后大快朵颐。

  “嗝~饱了。”

  张涛抚摸着鼓胀的肚皮,咂咂嘴问:“有茶吗?”

  吴铭笑起来:“我正要和你商量这事。我想进一批茶叶,你有没有熟识的茶商,给我牵个线呗。”

  “你这是要改开杂货店?”张涛有点绷不住,“早餐还没卖明白呢,又惦记上茶水的买卖了。要我说,凭你的手艺,把本职工作做好了比什么都强。”

  “你想多了,我只是备点货而已,省得以后来了贵客,连包像样茶叶都拿不出来。”

  这不完全是真话。

  实际上,吴铭此举针对的是宋朝的市场。

  宋朝饮茶之风盛行,远超现代,用王安石的话说便是:“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商家自然要想方设法投消费者所好,不仅茶坊有斗茶、点茶的服务,就连路边不知名的小店,只要店里来了客人,也得先上一壶茶招呼着,这已是业内不成文的规矩。

  北宋的茶只有四川、广南等少数地区实行通商制,允许民间自由买卖,其余地区皆实行官榷制,由朝廷垄断,统一采销。

  官方给茶叶定了上百个品级,总的来说,属福建茶的档次最高,东南茶次之,川茶最贱。

  小店里免费赠送的茶水通常是最廉价的川茶,味道和今天的苦荞茶、大麦茶近似,确实不怎么好喝,也不值什么钱。

  至于北宋的高档茶,须由专业的茶博士点茶,一碗能卖千钱,倘若茶博士是一位美人,价钱还得翻个倍,利润远比粥高。

  吴铭开的是饭店,自然不能和茶坊比,但茶叶尤其是高品质的茶叶,他可以不卖,但不能没有。

首节 上一节 4/1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