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饭馆通北宋 第2节

  “绝无可能!”苏轼言之凿凿,“爹爹的文章你又不是没看过,足够大学士留他连吃三顿宴席!”

  苏辙无言以对。

  兄弟俩自幼形影不离,情谊甚笃,性格却迥异,他其实很羡慕哥哥的从容和率性,而他总是思虑太多。

  苏轼拎起桌上的茶壶晃了晃,小声嘟囔着:“这店家,也不给客人看茶……”

  不多时,吴铭便端上两盘热气腾腾的盖饭,模仿古装剧里店小二的口吻道:“二位客官请慢用!”

  得知了二人的身份,他特意多加了点料,将原本三份的量炒作两份,不怕吃不完,就怕吃不饱,怠慢了贵客。

  苏轼立时挺直腰杆,苏辙瞬间将担忧抛到九霄云外。

  好香!

  锅气混着醋香、酱香和肉香扑到脸上,淡淡的辛辣味刺得人鼻尖发痒,口齿生津!

  兄弟俩盯着白瓷盘里泛着油光的肉丝,狂咽唾沫。

  说是盖饭,可浇头的分量甚至比饭更多,盖满了整个盘面,几乎全是肉,夹杂着少许黑色的木耳丝、嫩黄的姜丝和鲜红的茱萸(?)丝,卖相一绝!

  苏轼忽然想起一件要命的事,下意识摸了摸腰间的褡裢。

  苏家并非大富大贵之家,出川北上这一路所费不赀,抵京时盘缠仅剩五千钱,都在父翁手里攥得死死的。

  苏轼身上这点“私房钱”是临行前母亲悄悄塞给兄弟俩的,作应急之用。

  正是因为囊中羞涩,他才特意找了家不知名的小店,本以为花不了几个钱,没想到小作坊下料这么猛,想来这顿饭不会便宜。

  罢了,饭菜都端上来了,多思无益,吃完再说。

  一念及此,苏轼拎起桌上的茶壶问店家:“有茶否?”

  吴铭本想说没有,忽然想起冰箱里有几罐王老吉,仍在保质期内,于是说:“只有凉茶。”

  宋朝也有凉茶,乃常见的消暑饮品。

  苏轼颔首道:“凉茶也好,东京真够热的,正好消消暑气。”

  吴铭回到后厨,从冰箱里取出两罐,本想将原装的王老吉带给二苏,结果“哔”的一声,门上弹出报错信息:

  【检测到违规物品】

  【千年光阴,唯店长和美食可穿越】

  吴铭只好将凉茶倒入啤酒杯中,这回就没问题了,顺利通过“安检”。

  虽说规则是唯店长和美食可穿越,但很显然,店长的贴身衣物和常见的餐具也包括在内。

  吴铭送上凉茶时,兄弟俩正闷头干饭。

  出乎他的意料,课本里那个不拘小节的大苏在细嚼慢咽,品尝滋味,而以老成持重闻名的小苏反倒不顾吃相,狼吞虎咽,眨眼的工夫,便将盘中饭菜干了个七七八八。

  苏轼本以为这道鱼香肉丝又是外地食店对川菜的魔改,细细一品,入口是甜咸打底,回口有醋的酸爽、姜的辛辣,肉丝的嫩与木耳丝的脆、姜丝的韧融于一体,层次之丰富,竟是回味无穷!

  端的是好手艺,绝不逊于蜀地名厨,甚至犹有过之!

  苏轼不禁对店主人刮目相看。

  吴铭没有察觉到大苏的神色变化,将凉茶放至二人手边,问:“可要添饭?”

  “有劳了!”

  苏辙递出餐盘,腮帮子鼓鼓胀胀的,嘴里含糊不清。

  吴铭回后厨为小苏添饭,兄弟俩的目光同时落到装凉茶的啤酒杯上,一时之间,瞠目结舌。

  “莫非这便是典籍中记载的琉璃盏?”

  “不止,此杯晶莹剔透,无一丝杂质,该是最上等的琉璃。东京果真富庶,便连这不知名的小店,出手竟也如此阔绰。”

  苏辙握住杯身,立时惊呼出声:“哥哥,这凉茶是冰的!”

  苏轼也是一惊,却故作淡定不表现出来,以免显得自己像个土包子。

  冬季储冰夏季饮,在北方并不稀奇,朝廷甚至为此设立了一个官署叫冰井务,专司储冰鬻冰。

  至于价钱,用脚趾想也知道不会便宜。

  苏轼忍不住再度摸了摸褡裢,有点发愁。

  万一不够饭钱……

  只能把弟弟暂时抵押给店家,他回头再想办法。

  钱是哥哥在保管,苏辙犯不着操这个心,他啜饮着冰镇凉茶,说不出的惬意。

  二苏饭量惊人,各添了一回饭不说,又将盘中饭菜连汤带汁尽数食尽,白瓷盘面光可鉴人。

  “不知可还合二位口味?”

  吴铭边收碗箸边问。

  苏轼打个饱嗝,眼底犹带满足之色:“处处不见鱼,处处是鱼味,这'鱼香'二字果非虚言。只是……”

  他拈起一根辣椒丝,疑惑道:“这根红丝味似茱萸,色似茱萸,然辛香烈性犹胜茱萸十倍,不知是何物?”

  辣椒走进老百姓的餐桌是几百年以后的事,宋人自然没见过。

  吴铭料到会有此一问,早就想好说辞,从容作答:“这是小店秘制的辣椒,有调味增香之效。”

  其实传统的鱼香肉丝应该用泡红椒,考虑到宋人的口味较现代人清淡,才换成了辣度较低的辣椒。

  有道是食无定味,适口者珍,根据当地人的口味调整传统菜式的味型是每个厨师的必修课。

  这倒不是什么难事,毕竟川菜厨师最擅长的便是调味。

  “辣椒……”

  苏轼重复着这个新鲜的词汇,随后取下褡裢,唤店家结账,只是底气略显不足,看向弟弟的眼神尤其心虚。

  苏辙浑然不觉,仍然捧着所剩无几的冰镇凉茶,小口啜饮着,心想要是每天都能吃上盖饭配凉茶就好了。

第3章 实地考察

  吴铭将抹布搭在肩上,拱手笑道:“既是同乡,这顿便当结个善缘,待二位金榜题名时,记得再来照应小店生意。”

  他本就没打算收钱,一来饭馆尚未正式营业,二来他不了解宋朝的物价,不好贸然要价,否则高了有讹诈之嫌,低了又折本钱。

  同乡之言反倒是托词,他知道二苏来年必定高中,送个顺水人情罢了。

  苏轼不明就里,只道店家慷慨,顿觉如释重负,叉手道:“眉山苏轼承店家盛情,若蒙祖宗庇佑得登科甲,定当携礼来谢。”

  一旁的苏辙亦跟着叉手行礼。

  “二位慢走!”

  待青衫背影消失于深巷,吴铭匆匆落下门板,闭店打烊。

  饭馆后厨的那扇怪门毫无疑问是一扇两界门,连接着相隔千年的两个时空。

  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他还是学徒那会儿就听师傅说过,宋朝是我国现代中餐的源头。

  在宋朝之前,烹饪方式以蒸烤煮为主,相对单一。

  进入11世纪后,得益于榨油技术的进步和铁锅的普及,中餐的核心技术“炒”应运而生,并迅速走进千家万户。

  而在炒的基础上,宋朝厨师又发展出煎、炸、熘、爆、煸、烧等一系列技法。

  毫不夸张地说,现代中餐的烹饪技法,在宋朝就已基本定型。

  吴铭对宋朝的饮食文化一知半解,因此当务之急是进行实地考察,先摸清本地人的口味以及本地餐饮业的现状,再做计较。

  ……

  吃饱喝足的大小苏优哉游哉地踱回坐落于汴水河畔的兴国寺。

  苏轼前脚刚跨过门槛,忽如泥塑般定住。

  “怎么了哥哥?”

  苏辙话音未落,已瞥见石榴树下那道负手而立的清癯身影,不是他最惧怕的父翁还能是谁?

  苏洵转身刹那,苏辙膝头一软,险些栽倒。

  还是苏轼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斗胆道:“爹爹归来得早……”

  “早?”苏洵冷笑,“不及尔等偷食早!”

  老苏本就有点郁闷。

  他与大学士神交已久,今日一早,兴冲冲携拙作二十二篇往欧阳府拜谒,怎料竟扑了个空。

  门房说因蔡河夜决,水漫城南,大学士已举家移居唐书局。

  无奈,只能将文章交与门房,托其代为转呈。

  败兴而归,归来却见禅房空寂,两个儿子竟也不知所踪,顿时火冒三丈。

  苏洵踱步至兄弟俩近前,手里攥着一截三指粗的荆条。

  “看来此番科举,你二人已是十拿九稳,志在必得了。”

  大小苏齐齐摇头。

  “那定是诸子百家及其注疏都已烂熟于心,不必再温习了。”

  兄弟俩摇头不止。

  “子由!”

  苏洵陡然提高声量,手中荆条劈空一响!

  苏辙双股战战,立刻回想起幼时被戒尺支配的恐惧。

  “‘仁者先难而后获’,何解?”

  老苏一言不合便考校学问。

  苏辙冷汗涔涔:“谓……谓……”

  他发誓他昨夜才温习过《论语》,但不知怎的,大脑忽然一片空白,竟是什么也想不起来。

  “子瞻,你来答。”

  苏轼冷静作答:“语出《论语》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孔安国注:‘先劳苦而后得功,此所以为仁。’爹爹教训的是,孩儿知错。”

  “你何错之有?”

  “孩儿今日妄图先享乐而后治学,有违圣训,委实不该。孩儿回去定当闭门思过,反躬自省,绝不再犯!”

  这套丝滑的小词,从小到大说过不知多少次,苏轼张口即来。

  说罢抬眼偷看,见父亲下颌微动,心知自己顺利过关,于是垂首快步朝自己的房间走去。

  苏辙面色煞白。

  不怕答不上来,就怕别人答上来,哥哥一张口便是标准答案,简直不给弟弟留活路!

  他试图蒙混过关:“我也知错了。”

首节 上一节 2/1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