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谁小鲜肉,我是天王 第552节

  “关键沈言今年才28岁…”

  “牛逼!”

  这时陈弋弋从总监办公室走出来:“立刻安排热搜,另外,我们要第一时间采访沈言…”

  “聊拿奖的感受?”

  陈弋弋摇头:“…聊聊他对于金鸡奖提名的感想!”

  几个同事愣了一下,然后竖起了大拇指:“总编,还是你懂采访…”

  之前说了看沈言直播那位戴眼镜的男的举手:“可是,我听沈言说,他直接去泰国拍摄《唐探》,不回国了!”

  陈弋弋皱眉:“直接进组?”

  “他说了先去一趟多伦多电影节,然后直接飞去曼谷…听他说《唐探》预定明年的春节档!”

  陈弋弋想起了什么:“《唐探》是不是双男主?”

  “对,沈言和王寳强…”

  “寳强跟徐争闹掰了?”

  “…应该是,而且沈言一直不喜欢徐争…之前就针对过他!”

  一个胖子插话:“今年也一样,《羞羞的铁拳》故意卡着《港囧》!”

  “他们有啥矛盾?”

  “不知道…”

  陈弋弋问眼镜男:“他有说过吗?”

  “…他就说了国产喜剧的天花板应该是多样性的,囧来囧去的,没意思!”

  陈弋弋思索片刻:“这样吧,我亲自带队,咱们去多伦多…”

  “好!”

  ……

  威尼斯,电影节专门的庆功酒店——精致饭店,英文名是Excelsior Hotel…

  相比较戛纳,威尼斯太小了,尤其是举办地丽都岛,只有一个还不错的酒店,戛纳有十家左右的五星级豪华酒店!

  其实,《爱乐之城》属于英语片,并不能代表中国元素!

  今年的华语电影…数量比较少。

  倒是展映单元有一部《老炮儿》…

  属于展映单元的闭幕电影。

  那家伙,营销稿各种发‘威尼斯电影节全球首秀零差评《老炮儿》口碑炸裂’、‘《老炮儿》入选威尼斯闭幕片’、‘《老炮儿》星耀威尼斯闭幕红毯’

  不知道的,还以为《老炮儿》要拿奖了…

  压根没入围主竞赛单元!

  哦,庆功酒会,沈言跟阿方索·卡隆聊了一会关于《罗马》的事情…

  阿方索·卡隆一直想拍一部带着自己记忆的私人电影。

  但没有人投资!

  因为这电影太小众了

  即便他已经是奥斯卡最佳导演…

  《罗马》2014年建组一次,然后找不到资金,撤了项目…

  原时空,一直到2016年,他才跟奈飞搭上线,奈飞投资1500万美元,他做了《罗马》,然后又花了2500万美元冲奖…

  其实是不划算的,因为《罗马》的票房非常不好,内地票房甚至没到500万…

  哦,沈言把项目介绍给了奈飞!

第698章 我不需要他们的肯定!(23)

  奈飞其实也迷恋过一阵子大数据…

  但是不靠谱!

  花大钱做了一大堆烂片,没起什么水花。

  对奈飞早期黑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光灵》这个片子,典型的大投资+大明星+自以为是的商业元素及政治正确堆砌产品,剧本仿佛是AI写的一样,当代黑衣人混搭指环王加哈利波特,大数据味儿冲得都快溢出来了。

  《光灵》制片成本为8000万美元,威尔史密斯主演。

  堪称史上最贵网大。

  同时代国内的网大平均成本约为500万人民币左右,不及《光灵》的百分之一。

  但是《光灵》的最终质量如何呢?

  平庸、奇怪、无聊。

  巨额的投资不仅没有制作出预期中的爆款,反而让奈飞成为了笑柄。

  后来奈飞痛定思痛,经过复杂的内部权力斗争,让大数据派都滚蛋了…

  进入了煤老板模式——我们不大会去管创作的事儿,我们只负责找到对的人,给予充分的自由和预算,让他们把好故事拍出来。

  他们比对了全球文化输出:

  全球文化输出的1.0版本,简单来说就是“拍本国故事,给全世界看”。

  在世界上任何一块内容消费市场,观众对于“故事”的需求都是永恒的。

  每个国家和民族其实都不缺自己的故事,但对故事进行设计、包装、展现的商业化生产力,不同的国家则能力相差悬殊。

  可以这样说:生产力强的一方,便是文化输出的一方;生产力弱的一方,就是被文化输出的一方。

  曾经的苏联能做到“拍本国故事,给全世界看”,其影响力超越了社会主义阵营,不仅拥有塔可夫斯基、梁赞诺夫、爱森斯坦等享誉全球的电影大师,而且诸如《战争与和平》《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乡愁》《春天的十七个瞬间》等作品更是穿越了冷战东西方的铁幕,成为全球公认的经典。

  包括香港电影也是文化输出的一大奇迹!

  尤其是在20世纪70到90年代,香港制作的功夫片不仅席卷了亚洲,还打进了美国这种拥有强势文化的市场。

  时至今日,Bruce Lee和他的招牌动作仍然是一个全球级的文化符号,而Jackie Chan的国际影响力更是没有一个两岸三地的明星能够超越。

  “拍本国故事,给全世界看”的集大成者自然是美国的好莱坞。

  好莱坞视效与创意天才的结合,在全球化进程中打出了统治级表现,造就了《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拯救大兵瑞恩》等名作。配合冷战结束,美国的文化影响力在90年代达到了顶峰。

  奈飞在这方面着天然优势…

  它是美国的内容制作公司!

  但本土内容人才需要抢夺,而且他们作为互联网新贵,对内容人才的吸引力要低于好莱坞…

  而且,美国故事”对全球观众的吸引力是在下降的!

  尤其是2016年以来,随着美国自己启动了“逆全球化”浪潮,以及内部的撕裂和极化不断占据媒体的头条版面,全球观众对“美国故事”的好感程度自然是一年不如一年。

  然后就是全球文化输出的2.0版本——当一个煤老板。

  他给了阿方索·卡隆最大的自由:只负责开支票,充分放权给他的团队。

  这个放权不仅是不干涉拍摄,甚至不干涉剪辑,给予导演最大的尊重,顺便帮他公关奖项!

  其实,阿方索·卡隆不是第一个享受这种待遇的外国导演…

  奉俊昊才是第一位!

  彼时正值韩国右翼总统朴槿惠在任时期,奉俊昊这类“文艺黑名单”上的左翼电影人本就拿不到国内的财阀投资。

  奉俊昊当年在美国拍摄《雪国列车》,遭遇的苦主,正是站在好莱坞职场PUA顶端的大制片人哈维·韦恩斯坦。后者除了喜欢找女演员睡觉,还有个外号叫“剪刀手”——只要认为内容卖相不佳,就会肆无忌惮地动刀。

  要知道《雪国列车》后来在中国上映时,也不过只剪了一分钟,但韦恩斯坦看过之后却执意删改20分钟。

  关于“终剪权”一节,奉俊昊与韦恩斯坦始终僵持不下,而外来导演得罪本地制片人的下场有两个:一是《雪国列车》只得到了在独立院线放映的机会,票房不尽人意;

  二是隔年的奥斯卡颁奖季,韦恩斯坦把宣发资源挪给了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导致精心打磨的《雪国列车》连提名都没捞着。

  然后奈飞为这位韩国名导送上5700万美元的资金,让他制作《玉子》…

  不仅如此,还拿到了梦寐以求的终剪权以及名噪一时的戛纳首映式。

  从这个角度来讲,阿方索·卡隆跟奈飞的合作属于天作之合…

  沈言帮忙联系,也算是一种成人之美!

  ……

  A24并不具备全球发行能力…

  所以,《卡罗尔》、《丹麦女孩》包括《爱乐之城》的发行权需要售出…

  威尼斯电影节的版权交易中心…形同虚设

  欧洲的放映已经交给MK2…

  三部电影,共计2000万美元的宣发投入,至于收益,看后续的票房情况…

  签的是分账协议!

  跟MK2签分账,还是挺合适的,他们只收20%的利润…剩下的全给制片方。

  不是他们不想买断…

  主要沈言想要的买断价格太高了…

  MK2根本给不起!

  至于其它地区的版权,还得去多伦多电影市场转转…

  ……

  酒宴结束,沈言回到酒店…

  然后照例看到了聚拢在酒店门口的一堆媒体、记者

  只好停了下来,做了个简单的采访。

  “感觉挺开心的…惊讶也有点,但拿完奖后,就平静多了,毕竟《爱乐之城》的质量摆在这!”

  “当然希望在奥斯卡颁奖季有所收获,否则,我干嘛跑去执导一部歌舞片?”

  “对,三部电影都是我推荐的…《丹麦女孩》、《卡罗尔》包括《爱乐之城》…其实,我挺看好《丹麦女孩》能拿金狮奖的!”

  “…可能节奏太慢了?”

  《丹麦女孩》拍的真不行,那么强大的故事内核,拍的过于温吞。

  打着关注和关爱少数群体的旗号,就是一部专门为奥斯卡定制的迎合老白男G点的冲奖电影…

  可惜,这套东西,已经不太吃香了!

  哦,有记者问了:“言哥,你对金鸡奖的提名怎么看?”

  “…我不看,我不需要他们的肯定!”

首节 上一节 552/5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