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说你拍个三线建设题材你就牛逼的!
电影只跟电影有关,跟其他东西无关。
你说你不想用传统叙事,那你就探索一个新的叙事方式…
否则不要说觉着自己的片子挺好看的可以吗?
对了,王晓帅后来接受采访,说了句‘你们已经失去张艺某,还想再失去一个王晓帅?’
不是…你真觉得自己牛逼?
好吧,第六代们虽然靠地下电影起步,但他们依然沉浸在上世纪的制片厂时代——拍电影是一种特权!
……
时光网最开始是所有电影爱好者最喜欢的纯电影网站。
每天的专题、各类盘点、群组的热门贴、精彩的影评,还有“一周谈资”。
后来,它不满足于做一个影迷论坛,要赚钱,要上市。
首先是对影迷群组的一步步削弱,然后是慢慢从影迷论坛转化为影视资讯门户——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接地气,可以收获大量的,不菲的广告费,还有各种软文,各种宣传文。
然后就是经营影视周边产品,虽然看起来销量不是很高,但是骤变这玩意利润是杠杠的。
后来,它被万达收购,准备做视频平台!
准备打造IMDb Pro模式——IMDbPro的服务上线于2002年,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可以查看到很多关键的信息,比如一部影片详细的制片和发行方,以及你想要找的公司和人的联系方式。
除此之外,IMDbPro还可以在IMDb账户主页添加简历、照片、演示胶片、工作通知等板块,进行自我推广。
当然,这些不是免费的…
需要缴纳会员费用!
万达准备让时光网也增加一项这个项目…
只是,收购时光网不久,万达就遭遇了滑铁卢,老王能卖的基本都卖了,根本没钱支持时光网改版!
不过现阶段,时光网浏览量还可以,毕竟除了豆瓣就剩时光网了!
这届威尼斯电影节,时光网也安排了记者全程跟踪报道…
那作为本届电影节唯二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燃烧》肯定也是重点报道…
甚至得出结论‘《燃烧》是是威尼斯打分团给出分数最高的一部电影。相信它在最后的奖项上一定会有所斩获,无论是最佳导演沈言,还是影帝沈言,给出这个奖项都是毫无争议的,甚至给到金狮奖也完全是实至名归,希望这部《燃烧》真的可以在威尼斯“燃烧”起来!’
‘《燃烧》是本届威尼斯唯一的爆款!《银幕》、ICS场刊,意大利场刊、国际场刊纷纷献上四星以上的高分,甚至有外国媒体直接在推特上说,“如果这部电影不拿大奖,那么评委们都瞎了”。’
‘《燃烧》,沈言改编了村上春树和福克纳的作品,并且融入了自己的解读,《燃烧》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变成了一部拥有希区柯克风格的悬疑电影。’
‘谈下表演,沈言在《燃烧》里的表现十分精彩,最后一幕的暴力戏码中他的呼吸声如声声悲鸣,透过银幕直戳观众的心。
虽说本届电影节男主竞争颇为激烈,美国演员亚当·德赖弗在《饥饿的心》表现得很出色,包括威廉·达福出演的《帕索里尼》…然而他依然在影帝候选人中占据扎实的一席。’
呃…都快把《燃烧》夸成花了!
不过微博最关注的还是那条‘沈言、柳施施共同出席《闯入者》首映’…
柳施施为什么去威尼斯?
还跟沈言一起?
这两人的CP粉最高兴了,恨不得普天同庆…
沈言压根没回应…而是拍了爱奇艺的Logo发在了自己的微博上…
爱奇艺赞助了电影节市场,花费了6位数的欧元,把自家LOGO结结实实地打在了Excelsior酒店的每一个显眼角落。
Excelsior酒店是威尼斯电影节指定的接待酒店!
只能说爱奇艺(百度)确实有钱,也确实想在电影领域有所突破。
百发有戏嘛!
只是选片眼光不咋滴,选了《黄金时代》,还用了大数据预测,公开宣称:百度大数据预测该片总票房为2.0~2.3亿元人民币…
然后最终票房5000万…
沈言这几天见了不少买版权的…
有一些小国家、地区的版权,他就直接卖了——即便拿了奖,涨幅也不大。
大国家、地区的版权要稍微等一下。
对了,A24以180万美元的价码拿下了北美版权,当然要配合宣传。
一旦威尼斯电影节结束,沈言需要配合去特柳赖德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转一圈!
简单介绍一下,特柳赖德电影节宗旨是把当年最好的电影邀请到科罗拉多山谷中的这个美丽小镇来给影迷们欣赏…
不颁奖!
但很有名,尤其是北美电影市场,被誉为北美颁奖季风向标…
很多旨在颁奖季有所斩获的电影会在特柳赖德电影节展映一番…
尤其是想拿最佳外语片奖的!
不过,特柳赖德电影节一般只邀请获奖电影…
所以,下一步就是公关咯!
欧洲版权交给了MK2,北美版权有A24…
最主要,《燃烧》场刊评分很高。
没有理由不拿奖…
就在沈言跟时光网记者聊天时候,接到了电话——闭幕式邀请函到手了!
“是闭幕式的邀请函?”
“对!”
“邀请你了?”
沈言点头…
一般来说,电影节的闭幕仪式…不太可能发给一奖未拿的电影或者电影人…
威尼斯的奖项比较固定,较少出现临时增加或减少的情况。
本届主单元的奖项有八个,地平线单元跟主竞赛单元不产生交集。
投票采取不记名方式,由主办方统计。
“那…”话音刚落,记者的手机响了,他赶忙掏出来看了一下…然后表情有点怪异:“王晓帅导演的《闯入者》没有收到邀请函!”
“那太可惜了!”
第611章 闭幕式(23)
王晓帅…
《日照重庆》之后,好像不会拍戏了。
满脑子都是三线建设,《我11》、《闯入者》,前一部甚至没有欧洲三大愿意接纳,最后去了多伦多电影节展映一圈…
其实《闯入者》也很无聊…
但威尼斯需要华语电影!
或者说需要中国。
萎缩的欧洲市场和不争气的意大利电影工业,不能挽救威尼斯的颓势,美国人不愿意来,能拯救威尼斯电影节的只有中国!
呃,来了一堆中国买家,打包了一堆电影。
当然,都是一些篇剧情类型的清淡口味电影!
你像《沉默之像》、《女性瘾者2》、《切口》包括日苯导演塚本晋也的《野火》之类的根本不可能买进…
前两部不说了,《切口》直面了地狱的面貌,影片前半部分全景展现了土耳其最大的禁忌话题:上世纪20年代,土耳其境内对亚美尼亚种族的大屠杀;
《野火》也很残酷——二战结束前夕,在东南亚菲律宾的小岛上,一群日苯兵承受着死亡的高压和惨烈的环境,挣扎求生。战场随处可见堆积如山的尸体,活着的人为了生存不择手段,自相残杀、甚至吃同类尸体…
总之,《燃烧》确实有优势…
不过听A24的人说,陈崇偏向《闯入者》…
但她口才不行,没有说动评委跟她投票…
好事,她也没有特别针对《燃烧》…
……
“我对《燃烧》的票房没有太高的指望,它是一部文艺片,大部分观众对于文艺片隐晦又不爽快的叙事方式通常会感到痛恨。
现如今电影对于大众而言,是一项消遣娱乐,是希望能够在看完后感觉到“爽”的东西。”
沈言跟时光网的记者接着聊《燃烧》…
“试问又有哪个观众喜欢在放松娱乐的同时做阅读理解题?文艺片注定不是用来娱乐的!”
“那你为什么要拍呢?”
“有想表达的东西,最主要,我觉得现如今的华语电影,那帮艺术片的选材太陈旧了,要么就三线建设、文哥,搁那悲伤秋风,要么就感叹时代变迁的太快,把很多人丢下了…丢下个毛啊,我们扶贫政策,即便是最偏远的山区,都会通水通电!我有时候真感觉他们活在上世纪…既不了解政策,也不了解时代,毕竟他们创作的主体:边缘个体的生存境遇只是整体社会生活的一个片段,它并非是现实生活的本质。”
“所以,你看不上他们?”
沈言点头:“最关键的是,他们身居高位,他们圈子人脉广泛,他们和亲朋好友绑定,话语权是比较高的,明明拍得跟狗屎一样但周围全是吹捧的…”
“你也觉得他们在迎合西方的刻板印象?”
“难道不是说嘛?不迎合,不加入他们的语境,怎么可能被他们认可?你要知道在西方文化的视野当中,他们对于中国的现代化社会的认知往往是存在偏差的,他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选择性停留在过去中国那种落后的、奇特的印象之上。
所以“第六代”导演镜头下的小偷、妓女、打工青年、同性恋群体恰如其分地迎合了西方社会对东方文化的认知与想象。
在后殖民主义的文化研究中,后殖民主义者会把世界划分成远东、中东、近东几个板块,这些板块的划分是以欧洲大陆为中心的,那些远离欧洲大陆的板块自然是边缘落后的。
因此“第六代”导演的影像中所呈现的百姓生活迷茫、文化落后封闭、政治不民主等现象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西方主流意识对中国社会想象的文化阐释。”
“那…为什么他们现在很难获奖了呢?”
“因为其他国家地区也加入了这场游戏,泰国、菲律宾…他们通过自揭伤疤的模式吸引评委们的认可…而且他们的伤疤程度要超过华语电影!”
“这么说…《燃烧》也是?”
“《燃烧》的落脚点是阶级,这个是全球范围内的共同话题…”
“那你觉得能拿什么奖?”
“我说了也不算啊!”沈言摆手:“真要是我说了算,我肯定想拿金狮奖!”
记者跟沈言聊了一个多小时,完事了,沈言还请他吃了顿饭。
毕竟在海外遇到同胞…
席间谈到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冲奖,沈言直言:“我这电影北美放映交给了A24,宣传、上映、公关,都交给他们负责…”
“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