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谁小鲜肉,我是天王 第477节

  标准的烂片走势票房…

  事实上,武侠电影早就过气了——1993年,香港武侠片全面溃败!

  那一年,香港影坛出了好些规模很大的武侠片,像《倚天屠龙记》《杀人者唐斩》《英雄豪杰苏乞儿》之类的,不过呢,这些片子票房全都扑街了。

  尤其是洪金寶导演的武侠大片《一刀倾城》。

  这部片子投资了1800万,可票房还不到200万呢,亏得一塌糊涂。

  像麦当杰拍的《新流星蝴蝶剑》,潘文杰的《飞狐外传》,午马的《黄飞鸿之鬼脚七》,投资差不多快两千万了,可票房最多也就900多万。

  钟少雄拍了个《杀人者唐斩》,张丰毅和关之琳都在里面呢,结果就只拿到330多万的票房。

  《黄飞鸿之男儿当报国》是张鑫炎导演的作品,他还导过《少林寺》呢,这片子票房才48万。

  这一年香港电影年产量快到400部了,武侠片在其中占了十分之一。

  包括徐可的电影工作室推出的几部武侠,都不咋卖座!

  本来想借着《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的热度再大赚一笔,结果《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那疯狂的“魔改”,让不少观众都不想看了,票房就只有1100多万。

  《新仙鹤神针》也是雷点满满,像“吃掉秘籍就能功力大增”这种设定太无厘头了,最后就只拿到了810万的票房。

  但是,香港电影北上加上李安的《卧虎藏龙》全球大卖,给武侠片续命了…

  可惜,这波续命续的不是很成功…

  贡献了大量的烂片!

  然后观众对这类题材也丧失了兴趣!

  即便中间有《剑雨》、《陆小凤传奇》等口碑不错的佳作,但票房…不提也罢!

  这两年大规模宣传、上映的武侠电影,除了《龙门飞甲》、《四大名捕》系列是盈利的,其他电影基本都血亏。

  《绣春刀》主演阵容:邓朝、王千源、胡哥,万倩、吴景、金士杰、周易韦…

  制作成本4500万,不算小成本了。

  宣发投入接近3000万——其中1000万用来做票补,平台补贴2000万!

  插一句,各大平台跟疯了似的各种砸票补,糯米网、大众点评、猫眼、微信电影票还有格瓦拉都在砸钱!

  不过,沈言入股了猫眼——三亿拿下了35%的股权,所以,星火工作室参与制作的电影基本都是跟猫眼签署独家战略合作…

  意思就是只能从猫眼买到打折票。

  但…其他平台不讲武德,他们直接绕过片方跟影院签了合作协议,也加入进来,9块9卖票…

  他们就是砸钱…

  ——目的很“单纯”,抢占线上市场占有率头把交椅。

  沈言总不能阻止影院跟平台签合同吧?

  按理说陆洋对《绣春刀》应该很放心…

  但…同日上映的《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天国》宣传的太狠了,对标张國荣+林青霞!

  而且是七夕节上映!

  主打‘家国恨’、‘江湖味’和‘儿女情’!

  当然,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部烂片——延期上映四五次。

  但人家七夕节预售高达7000万!

  而且黄小鸣+范兵兵,导演张之亮。

  纯顶配阵容!

  这样的演员阵容+宣传阵势,票房不到五亿就是失败!

  陆洋当然有点心里没底…

  “大哥,我明天要去美国谈业务…”

  沈言摇头,拒绝了邀请,顺便道:“打个烂片,都要我站队?你真当我啥事都没有?我很忙的!”

  “…那你发微博帮忙宣传一下?”

  “行!”

  沈言点头,然后道:“我已经拿下了雷霆扫毒的改编权,准备做成《大人物3》…你找几个编剧一起研究一下!”

  “啊?《大人物3》?”

  “咋了?你不想接着做了?”

  “不是,咱第二部还没上呢!”

  “没事,今年国庆档就上了…”

  雷霆扫毒专案行动就是破冰行动的原型——陆丰博社村“雷霆扫毒”行动。

  沈言接着道:“《大人物3》有公安部宣传局、公安部禁Du局、广東省公安厅三家单位共同加入,尺度方面可以做得很大!”

  陆洋立刻来了兴趣:“能有多大?”

  “腐蚀干部之类的都可以拍!”

  “…行,我知道了…”

  沈言正准备挂断电话,陆洋又问:“你去美国干嘛?”

  “搞点投资…”

  “投资电影?”

  “都是小成本投资…”

  ……

  沈言接到David Fenkel推荐的两个剧本,《海边的曼彻斯特》以及《布鲁克林》…

  David Fenkel已经从A24离开,专门打理燎原工作室。

  燎原工作室,其实就是沈言电影工作室美国版。

  但《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成功,让很多独立电影人争相求合作…

  主要原因还是那几家大公司压根不跟独立电影人合作。

  还有一点…他们觉得沈言是冤大头!

  来自中国的有钱人…

  这不把沈言当成日苯人整?

  ——当年索尼收购哥伦比亚,被好莱坞当成钱袋子坑了好几年,当时好几年的大冤种!

  现在,都知道中国人有钱…

  这叫交学费!

  不过,燎原工作室只接剧情深刻的低成本电影。

  而且限制颇多——最大的限制就是沈言…

  没啥绿灯委员会,就沈言的一言堂,他觉得可以投资,那就投资…

  插一句——《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流媒体版权以3500万美元的价格独家出售给了奈飞!

  所以,沈言是有钱继续运营燎原工作室的…

  而且《海边的曼彻斯特》还有《布鲁克林》,都属于小成本电影!

  《海边的曼彻斯特》大家都知道,《布鲁克林》是一部献给爱尔兰的电影——讲述爱尔兰姑娘艾莉丝来到纽约,希望可以闯出一片天地,最后不得不在现实面前对故乡和异乡之间做出艰难选择的故事。

  沈言知道这部电影,原本很感兴趣,可是听说成本3500万美元后,就没了兴趣!

  直接告诉David Fenkel:“我可不是啥富豪,禁不起瞎折腾!”

第597章 计划(24)

  其实,沈言知道《布鲁克林》最终是赚钱的…

  但成本超标了!

  对于他来讲,在美国做一部电影,除非是他自己做导演,否则,成本不能超过2000万美元!

  毕竟沈言不是什么有钱人,而且他也不是北美本地土著,很容易被坑的。

  好莱坞坑钱的手段很多!

  而且作为一家独立电影制作公司,沈言完全没有能力介入发行。

  它的电影主要交给A24运作。

  以《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为例,发行费+宣传费是1300万美元。

  非常黑的。

  但背后逻辑是基于渠道垄断逻辑,也就是这笔钱你要么给A24,要么给其他公司,相对来讲,A24收费还低一点——毕竟他是A24的股东!

  要是跟六大合作…他想坑钱,有的是办法!

  一部电影票房收益=票房分成(刨去影院分成,约占总票房40%左右,海外更低)+DVD版税。

  DVD版税,只有总收入20%,其他80%被六大拿走了,理由是发行DVD有成本+付费电视收入+衍生品版税等。

  这部分收益先扣除约30%的发行费——六大直接拿走,主要是影片要上头部院线必须用他们的发行网络,极少头部内容方如漫威、梦工厂可以争取到更低的发行费;

  剩下的再扣除发行成本:一般等于影片成本30-50%,甚至更多。这里面大多数花在电视广告宣传,由于六大一般和这些电视网是一家,所以这部分钱其实也是到了自己腰包里面。

  一般来讲,正常电影到了这部就已经开始不赚钱了,别急,总制片成本还没扣呢,再扣掉制片成本、利息等等,剩下才是影片净利点可以分票的收益。

  这种算法,好莱坞绝大多数电影肯定都是“亏钱的”,和好莱坞共舞的投资人基本也是交了学费了。

  举个例子,《哈利波特与火焰杯》,这可是一部全球总收益达到6亿美金(注意不是总票房)的爆款啊,最后一算亏了1.7亿美元…

  对的,亏损的!

  不过,现在有一点很好,沈言直接不要DVD版税,不发行DVD,也不要电视版权,下映了直接卖给流媒体…

  所以,《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才能卖3500万美元嘛!

  哦,沈言这次来美国,除了《卡罗尔》、《丹麦男孩》、《海边的曼彻斯特》三部电影,沈言也想着跟奈飞进一步合作,比方说让他们加入投资之类的!

  反正奈飞不被好莱坞待见。

  沈言感觉自己跟奈飞创始人里德·哈斯廷斯应该能聊得起来!

  好吧,见了面,简单交流几句…

  完全不是一路人!

  话说奈飞靠着剧集迎来飞速发展后,肯定要做电影的!

  里德·哈斯廷斯一直想投资电影,但他不在乎院线,他想要的是网络独播——甚至不上院线,直接上线流媒体!

  沈言不同意的理由很简单——这些电影都是冲奖类型,肯定要选择院线放映…

首节 上一节 477/5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