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是钱谦益的小妾。
钱谦益就是那位‘水太凉’的文人…
——眼看着清军即将攻入南京城,钱谦益决定投湖殉国。不过,最终没有下水,理由是:这水太凉了,不能下。
不仅如此,他还率先投降了清军,并带着城中大臣开门迎接清军统帅多铎,第一个剃发的文人,理由是‘头皮痒’!
甚至他还多次写信劝亲朋好友,一起剃头发,结果被斥责,其好友越其杰和袁枢等人,誓死不降,最终绝食而亡。
陆洋接着道:“她这次演周妙彤…女一号!”
“蛮合适的,”沈言点了点头,顺便问了一句:“是饶小志介绍的?”
“对…你咋知道?”
“他之前也跟我说过,但一直没有合适的角色…”沈言有点小尴尬:“不过,你放心,但凡有合适的角色,我肯定找你!”
“哈哈,那我等着!”
第577章 不装逼来啥电影节?(14)
沈言挺喜欢万倩的…
但只是挺喜欢,没到迷恋的程度!
其实,她的长相、机缘都不算差。
出过唱片,参加过《舞林大会》,只不过,一直也没折腾出成绩…
至于她‘不想红’,那是不可能的——凭借《军中乐园》拿了金马奖最佳女配,她穿着龙袍上台领奖!
包括,回湖南老家登上《天天向上》,节目中她依然穿了龙袍,并带着金马奖奖杯一同亮相…
这叫不想红?
范前辈的戛纳龙袍珠玉在前,你很难说万倩没借鉴范前辈制造噱头的方法。
两次龙袍加身,人淡如菊吗?
所以,娱乐圈最容易崩的人设就是人淡如菊!
它既可以是明星“不争不抢”清流形象的佐证,也可以被解读为“得不到所以假装成不想要”的尴尬掩饰。
所谓的不想红,大概率是一种拧巴心理。
其实很多明星都这样拧巴…
一方面希望有知名度来扩大选择剧本的范围,一方面又不想以暴露自己私生活博眼球来追求“流量红”。
顺便还在抱怨不忿“凭什么精于专业的我无法靠本职出圈”。
这种人其实挺可爱的…
其实陈导明以前也有点这种感觉,他想拍好戏,可拍戏不是俩嘴唇一碰就出来了。它得要钱。要人,要势力,得找投资方,发行方,还得全国乱跑做宣传。
而且好的剧本,未必能过审!
即便能过审,观众未必愿意接受。
不过,后来,他就习惯了,有戏找,剧本不错就接,没戏找,就待着…
当然,万倩没到他的程度!
那她为什么无法出圈?
这个答案也很简单:因为你的专业没有厉害到睥睨众人的“一骑绝尘”。
没有逆天的演技,也没有啥牛逼的资源…
哦,沈言下部戏肯定会找她——《人生大事》嘛!
……
参加电影节,肯定是过来装逼的!
要不然,过来干嘛?
听人吹牛逼?
哦,今年上影节确实挺牛逼的,巩利、江闻、成龍都来了,甚至连娜塔莉波特曼、妮可·基德曼、休格兰特、让·雅克·阿诺,包括日苯导演岩石俊二…
嘉宾阵容确实强大。
不过沈言没有跟这帮人在一起,他先是跟《绣春刀》剧组一起接受了采访…
帮着宣传了一把,然后直接参加了论坛。
第一场论坛的标题是‘中国故事‘叫板’好莱坞!’
哦,‘叫板’的意思就是走出国内,在国际社会上跟好莱坞分庭抗礼!
然后一群人说什么国际视野。
中国海推负责人周铁东说了一堆东西,类似‘我们没有办法跟好莱坞竞争,好莱坞占据全球90%的市场’、‘中国电影缺乏普世价值’。
不过,他说了一句话,很有触动:‘中国电影走出,是谁想走出去?主体是谁。是官方诉求,还是民间诉求?是政治诉求、文化诉求,还是商业诉求?这个问题始终没有人去正面回答、正面触及!’
还有‘美国年七百多部影片,真正在全球风靡的也就几十部,其他影片也是本土的——黑人的电影白人就不看,青少年电影成年人就不看。’
“其实,这几年中影海外出口比例最大的是沈言的电影…《东北民俗故事》,全球版权收入超过1700万美元,《鱼龙镇》海外收益也不差,我觉得可以让沈言谈谈!”
沈言接话:“我看了好多报道,都在说中国电影要走出去,但是我觉得是不是应该先满足我们中国观众的需求?这种论调在文化上面有一个自卑和弱势的心理,我不走出去又怎么样呢?我拍一部中国电影,中国观众很爱看,外国人不爱看,这不丢人!”
“走出去这个概念,到底是迎合还是溢出?我总感觉我们的媒体对国外的态度是仰视…”
“民俗故事…其实就是鬼片,但我们的政策不允许拍摄鬼片,所以,我们做了乡野怪谈,可能海外华人感兴趣!”
“那你对合拍片感兴趣吗?”
“我没兴趣做合拍片,我觉得一旦你选了合拍片,势必要放弃本土审美,迎合海外审美,那很多故事就不能选择,能选择的就一些灾难片、怪兽片…”
周铁东插话:“梦工场将和中影合拍《藏地密码》,还有吕克·贝松加盟《狼图腾》,此外,好莱坞制片人汤姆·德桑托2012年来中国,计划开发《封神榜》三部曲,斥资10个亿,到现在还在开发中…”
汤姆·德桑托,好莱坞金牌制片人,曾经监制过《X战警》、《魔戒》、《变形金刚》等多部好莱坞大片。
2012年,汤姆·德桑托来中国,官宣了项目《封神天下》——中国神话《封神榜》的电影版三部曲。
发出邀请的是亿商传媒,不过,这个项目没有成功,因为按照汤姆·德桑托的设想,《封神天下》是外语片,选用的也是老外做主演…
也就是说,这是一部中国资金,老外团队打造的电影。
那这个还是中国电影吗?
彼时,亿商传媒甚至成立了一家叫封神文化产业集团的公司,想着专门用来运作《封神天下》…
最关键的,没有融到足够的资金!
没钱,你还想玩大制作?
不过乌而善汲取教训,也做了《封神三部曲》,他找的同样也是《魔戒》的制片人,只不过不是汤姆·德桑托,而是巴里·M·奥斯本…
沈言耸肩,直接提问:“但如果《藏地密码》找了老外做主演,那这个电影算中国电影还是美国电影呢?”
“算合拍片…”
“当年,《鬼吹灯》也有好莱坞公司感兴趣,但是作者没有卖版权,他觉得《鬼吹灯》的好故事如果找老外演,还不如不做!”
“所以,你有什么想法?”
“我就是感觉我们没有必要迎合所谓的普世价值观,我们就做一些符合中国梦的作品,世界人民大团结…”
“哪有这样的作品?”
沈言摊手:“《火星救援》就是,全世界人民团结在一起,为了救回遗落在火星的男主角,只是一个人的性命,却彰显了整个人类文明的价值基石所在!”
“好莱坞电影,尤其是大制作已经被超级英雄之类的奇观片填满了…我虽然也爱看,但有些时候,我也想看点别的!”
“那你对中国电影出海有什么建议?”
沈言想了想,然后来了句:“电影消费有部分原因是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来源于军事实力和整体国力,也就是说软实力是需要硬实力支撑的!说直白点,什么时候,我们综合国力超过美国,或者说的更直白点,我们的航母数量追上美国,我们再谈电影出海就简单多了!”
“我不同意,韩国电影…”
沈言摆手:“当一个国家强大到世界第一,这个国家就成了世界推崇的价值观、审美、艺术潮流等各个方面的标杆,第二名毫无意义!您也别跟我杠,这是常识!”
第578章 谈电影(24)
航母决定论嘛!
这话是江闻说的,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观点。
中国电影要做到世界第一,要么电影本身登顶,要么国力登顶!
然后有一堆人说什么‘越南也有航母’、‘韩国电影那么牛逼,一定是航母很多吧!’
其实,可以这么理解:航母代表什么,代表强大的军事实力。美国通过航母背后强大的军事实力建立属于它的世界,这个世界里,价值观和规则以它的为准。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电影传播的价值观就有了更多的受众群。
当然,这和能不能拍出好电影其实关系不大,顶多创造了更好的环境而已。
而韩国,虽然没有航母,但实际上是在同样的价值体系之下的,多多少少有所获益。
这就是强权崇拜嘛!
沈言补充一句:“如果冷战失败的是美国,大家还会谈论好莱坞嘛?”
“所以,你很敌视好莱坞?”
“…没有啊,我只是觉得没有必要那么硬舔…好像好莱坞电影就比国产电影高贵,我做过几部美国电影,其中《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还拿了几个奥斯卡奖,它的制作方式跟国产剧情片没什么区别,至于很多特效大片的工业化制作其实就是制定出一个标准,然后把项目分工,我们做《火星救援》,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沈言聊了半个小时,然后话题转移到了《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制片人王海峰身上…
他也谈起了电影出海,顺便吹嘘‘《大闹天宫》还在拍摄阶段,我们已经跟60多个国家签约…’
观众直接骂了‘中国电影出口是好事,但如果寄希望于一个不是那么优秀的影片,我认为是一种传播失败,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样的经验和总结?’
其实就是骂《大闹天宫》是烂片!
王海峰表情有点尴尬,解释了一句:“因为周期的关系,我们电影特效渲染还没做完,就不得不上映…片子出来前一个月,当时导演就要求能否再晚两个月,我否定了。因为档期已经确定,当时已经与60多个国家签约,40多个国家说再不交片子就会出问题,会告我们…”
沈言忍不住插话:“所以,你们就拿半成品忽悠观众买单?”
“也不能算半成品,就一些细节没有做好…”
沈言笑着道:“我可是看了《大闹天宫》…”
王海峰立刻道歉:“我其实也觉得非常对不起买了票的观众,所有的批评我都能接受…”
沈言提议:“我还是觉得你们换个美术师吧,《西游记》系列,最起码得是东方审美,中式美学,个人觉得《大闹天宫》最大的问题就是电影的美术审美,文化内核完全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样子…相反,照搬欧美的电影文化审美。
尤其是那个天宫的造型,纯粹就是照搬的《雷神》里的阿斯加德…
最终造成从美术审美,再到故事内核都“不中不洋”,甚至是不伦不类的程度。”
顿了顿,沈言补充一句:“有空我会拍一部水墨画一样的的中国电影,但我还没想到对应的故事!”
“那你觉得中国电影哪一部有中式审美?”
“胡金铨导演的《山中传奇》,简直是一副流动的宋元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