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都是主编了,还亲自采访?”
施施也知道这个人,有点惊讶。
“那倒没有,”沈言想了想,然后道:“我估计她应该会安排手底下人过来采访吧…”
“新浪也准备投资电影了吗?他们也要做视频网站?”
“不知道,不过新浪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就有资格入局网络视频平台…”
新浪确实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也做过微博视频…
只不过,微博的主营业务并不是视频,只会外接一些来自几大视频网站的视频…
后来被取消了,原因很简单:涉黄!
现在的微博,到处都是卖片子的,还有很多卖茶的…全国可飞的那种!
第501章 管他们接不接受!(23)
《小时代2:青木时代》首周四天票房1.68亿…
总票房没到三亿!
跟第一部不太一样,就是骂《小时代2》的人少了很多!
按照郭景明的话来讲‘票房低了,所以,争议少了!’
还挺有道理的…
相比较《小时代》第一部上映时候铺天盖地的批评,《小时代2》确实没啥人骂…
奇怪的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居然有一大堆微博大V给了好评。
张亦白就各种夸赞‘女主角杨天寳美得无死角’,管唬的妻子梁婧则夸奖‘电影非常好看,尤其是追车戏!’
真尼玛睁着眼睛说瞎话。
这电影烂的几乎跟《快乐到家》不分上下,但凡有脑子,都不会觉得这电影是及格的!
逻辑混乱,主线不明晰,尤其是电影最后的结尾:女主角杨天寳挺着大肚子一边大哭嚎叫一边滑坐在地…然后,牛仔裤都没脱,孩子就出生了…
没开玩笑,真的是这样的结局!
其实,《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跟《玉观音》差不多,都是女警察爱上了犯罪分子,然后内心各种挣扎…
海岩也写不了别的东西!
如果真的要按原著拍,肯定过不了审…
不过,既然知道过不了审,为毛要立项呢?
还花了8000万的制作费用?
剧组确实衰:最初定的冲绳,结果日苯地震,改去新西兰,景地都选好了,新西兰又发生地震;之后又选择的泰国、云南,都发生了地震…
哦,这电影2010年开拍…
雪藏三年才上映!
说实话,这电影要不是高群书发疯,估摸着压根无人关注!
八月上映的烂片太多了,范兵兵的《一夜惊喜》,徐争的《摩登年代》包括《宫锁沉香》…
一部比一部平庸!
《一夜惊喜》好歹票房破亿…
对了,一堆影评人吹嘘‘《一夜惊喜》比《北京遇上西雅图》好一千倍!’、‘写给单身大龄女青年的一封情书…’…
没啥用,愿意买票的人很少…
倒是《侏罗纪公园3D》重映,内地票房内地票房超过3亿…
大家宁愿看恐龙,也不想看范小胖在银幕展示自己!
好吧,不能这么对比,毕竟恐龙的造价可是好几千万美元…
新浪微博想让沈言谈论一下今年暑期档…
……
象山,酒店。
沈言跟采访的记者隔桌而坐,扫了眼提纲,觉着没什么问题,便道:“可以开始了。”
“OK!”
摄影师早就架好了机器,没有化妆,没有遮光…直接开始。
“作为电影人,你怎么看待《小时代》系列?”
“我觉得《小时代》系列,对于中国电影行业而言,最大的意义在于告诉电影人,其实你只要最大程度满足人口中极小一部分人群的需求,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那…对于互联网思维,你怎么看?”
“互联网思维?”沈言果断摇头:“我不觉得楽视或者郭景明有互联网思维,《小时代》这个项目也不是楽视打造,郭景明执导《小时代》,在我看来就是一次IP变现…只不过电影成功了,硬蹭上了大数据的概念,再加上楽视喜欢宣传自己是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影视公司…所以,《小时代》就成了互联网思维电影。”
顿了顿,沈言补充一句:“你信不信,《小时代》不是楽视发行,票房也会这么高?”
楽视为毛贴上去宣传所谓的大数据、互联网思维?
因为《小时代》赚钱了呗!
他怎么不宣传《消失的子弹》、《杀戒》还有《太平轮》具备互联网思维?
这几部电影不赚钱呗!
“所以,你不相信大数据?”
“我相信啊…项目开发和筹备期,大数据对类型选择和演员选择等有指导意义,市场上什么题材类型受欢迎,哪些演员流量高口碑好,这些都需要参考…但是只能参考!”
“只能参考?”
“电影质量这种东西,不是大数据能出来的!举个例子,最典型的数据,讨厌《小时代》的观众很多,但没有几个去看《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为什么呢?”
“为什么?”
“因为看电影是需要买票的,我一直坚信一句话‘电影属于文化消费,并非必要支出,可有可无。’,当你的电影不符合观众观影需求,自然而然就卖不出票房,这个跟大数据无关!”
聊了一会大方向,话题转移到了《扬名立万》最终票房没有破十亿上面。
“您觉得遗憾嘛?”
沈言有点无语,忍不住反问:“不是,你知道我们这电影就拍了二十天,成本才1000万吗?对我来说,一部商业电影,最要紧的是回本,《扬名立万》可不止回本,这电影赚了不少钱呢!”
“没想过破十亿吗?”
“没…”沈言摇头:“没有必要…票房破五亿,就已经拿到了不少奖励,没有必要再做动作了!”
影视公司属于文化产业,各地对文化产业都有各种各样的补贴政策、补助政策、奖励政策…
去年,星火工作室拿到了接近6000万的政府补贴收入,今年估计补贴收入会增长不少…
毕竟,无论是沈言还是星火工作室,都依法纳税,甚至没有在霍尔果斯建小号。
足足采访了三个小时,最后问了《火星救援》的事情。
“科幻电影,尤其是硬科幻属于电影工业的明珠,我一直想做这种类型!而且现在已经是做科幻电影的好时候…科幻片最大层面上是国家要能够支撑,如果你的国家不够强大,其实是没有办法支撑科幻片的!”
“怎么说?”
“就是普通观众是没有自信去看这个东西的,《火星救援》的前提就是登陆火星…这玩意,没有一个强大的现实支撑,是做不起来的!如果太小太弱的国家拍了,它的观众也不会相信,这是一个大前提。”
“那《火星救援》立项,有什么困难嘛?”
“还好,这个电影情节简单、全是好人、深度欠缺、但生命力蓬然勃发的故事…最近几年的科幻片,尤其是好莱坞科幻片,清一色癫狂的科学疯子,嗜血的太空怪兽,极尽扭曲的人性,包藏祸心的队友,还有一堆排队等着毁灭地球的外星文明…当然,这样的风格之下产生了很多佳作,只不过三天两头接受灵魂的拷问和洗礼,看多了也累得慌…”
“在严酷的现实主义之外,观众偶尔也会需要《火星救援》这样的来重拾下对文明的信心。”
“有考虑海外市场嘛?海外观众接不接受这种剧情?”
“没,我是中国电影人,为什么要考虑海外市场?管他们能不能接受呢,我先服务中国观众。”
第502章 不掺和(33)
《火星救援》从一开始就是中国视角…
所以,并没有考虑所谓的海外市场。
先服务中国观众!
按照沈言的预测,这电影的票房应不该在15亿~20亿左右…
档期是2015年春节档…
就那个《天降雄狮》、《澳门风云2》的2015年春节档。
回本,问题不大。
甚至有可能拿下2015年票房冠军,就是超过《捉妖记》的24.34亿…
对了,最后中国航天局跟老美合作了,成功救下了大飞…
毕竟航天大国就中美俄,俄罗斯也没钱搞航天项目了。
话说《火星救援》真的不应该美国来拍——现实中,去年6月,波音和NASA合作搞了个叫星际航线的飞船,放两个人去国际空间站待几天,不料飞船发动机故障,这两个人直接被困在空间站里了。
出差八天点变成了九个月,NASA却一点也不着急…
一再强调国际空间站东西够吃,俩人饿不着,他们待在空间站是安全的。
波音的发言人对记者表示,这俩宇航员没有被困住,因为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宇航员并没有处在危险之中,既然没有处在危险中,怎么叫做被困呢?
牛逼!
掌握说话的精髓了。
后来是SpaceX出马拯救了他们…
当然,现阶段是合理的——人家为了救麻雀华盛顿停电一小时呢!
对了,NASA的剧情交给了David Fenkel,给了他100万美元,然后他找人拍了出来…
没找什么大明星,基本都是《广告狂人》里的演员——这个剧他是策划,演员们也都认识,总共就拍了三天,就当给大家赚点外快!
……
《火星救援》…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拍摄技巧…
原版的《火星救援》只能说没有什么毛病,不算多么出彩。
太空电影其实在画面上有自己的优势,在你给出足够真实的太空、外星场景之后,再按照一般风格的路数拍一遍,就足够震撼大多数人啦。毕竟这等景色,能在大荧幕上看到就很开心了!
——除了《木星上行》…
那电影是真垃圾啊,一坨华丽的屎。
说回《火星救援》,它的故事情节遵循着“出现困难——科学解决”这样的思路。
太空题材的电影,很多时候并不需要设定百转千回的剧情,或者深刻崇高的内核,因为太空本身,就是伟大与惊险并存的最佳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