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报道:记者看明星,观众看明星,主办方看明星…
主竞赛单元…压根没有人关注竞赛影片的内容。
甚至连很多电影杂志也不会报道主创的访谈,影评只有寥寥几篇,且找不到令人惊喜的观点。
唯一值得关注的,大概是一堆导演说一些心里话——当年王小帅炮轰路川、宁昊:他们票房都过亿了,但作为导演,他们都是失败者。他们一定特别羡慕我,因为我可以决定自己的作品。我再穷,我也要死扛,否则人的信念会倒掉,于丹说《论语》的时候说了,信念一旦倒掉是不愉快的!
神经病一样的言论…逻辑碎了一地。
票房过亿了?
所以羡慕你?
羡慕你什么玩意?
后来有个产业峰会,业内大佬各种语出惊人,于東就有‘电影公司未来都将给BAT打工!’的暴论…
王长田也说过‘未来动画电影会占到电影票房市场15%以上!’
哦,华宜的黄家兄弟没说过啥话——他们已经去电影化了,搞起了房地产…
……
上影节不是在一个地方,开幕式红毯单元在上海大剧院,论坛单元则在上海展览中心。
距离倒也不算远…
这也是上影节唯一不错的优点。
——任何一个专业的、大规模的电影节,都会将活动场所集中。
大致分为:开闭幕式场馆、电影放映、交易市场和主题论坛四块区域。
像戛纳,以卢米埃尔电影宫为中心,所有活动都发生在1000米以内的范围。
柏林、威尼斯、鹿特丹、圣丹斯包括上影节,场地都集中在一块区域,不求高大上,只求方便。
抵达上海展览中心,聚集了不少媒体记者,沈言很随意的打了招呼…
记者问他‘沈言哥待会准备谈什么?’
“我就一新人,主要负责旁听…”
“那你对好莱坞占据市场有什么看法?”
“…这是观众的选择,看什么电影是观众的自由!”
沈言一边说一边往里走,然后他看到了黄小鸣,立刻道:“小鸣哥在那边,你们去问他吧!”
然后媒体、记者急匆匆围了过去…
小鸣哥现在号称内娱第一帅哥,合作的都是大导演、大明星,《血滴子》、《大上海》甚至还要跟唐季礼合作《城市猎人》!
嗯,他还是接了《血滴子》,主要幕后阵容太吸引人了:陈可欣监制,刘伟强执导,编剧林爱华,陈可欣御用编剧——《金枝玉叶2》之后开始合作,后续包括《金鸡2》、《如果.爱》、《投名状》以及《武侠》都是林爱华编剧…
不过,前段时间担任制片人,并且投资的《匹夫》,票房挺失败的…
但未改小鸣哥豪爽本色,公开宣称‘我以后肯定继续投资电影!’
沈言参加的第一场论坛是新浪潮论坛。
邀请到了CAA中国区的代表乔青山,电影人文隽、《非常完美》导演金依萌,还有黄小鸣…
讨论的就是明星制片这个话题。
沈言是业内‘最卖座’的制片人…
只要他经手的电影都很卖座!
原本沈言以为他们会聊明星做制片人的优势,比方说可以更轻松的拉投资之类的,结果文隽上来就吐槽:“明星当制片人角色,有点本末倒置。在香港,刘得华是过去几十年当老板,赔了,又当老板,最终才在去年开花结果…”
“有一些明星心态不好:既然我有号召力,为什么钱不让我一个人全部赚了?如果有这种心态,我是一点都不应该支持的。”
然后毫不客气的吐槽起了明星片酬:“现在的状况是很多人认为有号召力的明星经常都是那么几个,因为他们有号召力,所以他们的片酬急速增长。我们当制片人经常找明星拍戏,有人要到8位数,7位数已经不止了。后来就算了,片子怎么赚回投资?”
第358章 提个建议(14)
有一部电影叫《狭路英豪》,周小文导演,文隽和倪震写的剧本,江闻、万姿良主演,香港资金,刘小庆牵的线。
91年的电影,也为之后几年,文隽帮《阳光灿烂的日子》找投资埋下一个巨大伏笔!
没错,文隽很早就来大陆做电影了。
他是香港很有名的影评人,14岁就开始在《年轻人周报》撰写影视专栏,后来开始在《电影双周刊》写稿,参与了金像奖的创建…
他有一部电影叫《靓仔妹》,直接拿了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演员叫林碧琪,就演了这一部电影,拿了影后,直接退圈嫁人!
2001年,最佳拍档电影公司联合内地的天山电影制片厂,拍了一部《我的兄弟姐妹》,姜武、梁咏琪、夏雨主演,内地票房接近2000万!
最佳拍档电影公司王景、文隽还有刘伟强三人联合创立…
但是之后的几年,他没有出过手——《欲望之城》、《BADBOY特攻》亏损严重!
尤其是《欲望之城》,虽然改名《洪兴十三妹之欲望之城》,依然不卖座,血亏了好几百万;
《BADBOY特攻》票房仅收726万,郑伊健、古天楽、舒其、杨恭如、林熙蕾主演,成本超过千万。
后来,《疯狂的石头》火了,他找三位主角每人做了一部电影,一部是找黄博演的《倔强萝卜》,一部是找郭涛来演的《婚礼2008》,还有一部则是《人在囧途》…
三部火了一部,可以了。
去年,文隽找文章做了一部《亲家过年》,彼时《失恋 33天》还没上映,文章的片酬最多也就六位数…
现在涨到了七位数!
但《亲家过年》不卖座,总票房没到1300万,血亏了一笔!
文隽肯定不爽…
他是非常典型的香港电影人。
看不起内地演员…
或者说,以前都是很低的片酬…现在突然涨价!
所以,他抱怨演员片酬涨价…其实特指的是内地演员。
但谁都知道,现阶段片酬最高的是港台演员,内地演员只是涨幅比较凶而已!
黄小鸣忍不住反驳:“首先这个片酬像老百姓到市场买菜一样,今天我的大蒜是5元,大家都一样,你也卖5元我也卖5元,突然今天不想卖5元,我卖10元,买菜的人就会说‘不买你的,买他的’。所以演员不可能自己提价,还是看市场,不是由我决定的。以前投资几百万,演员拿不了几百万片酬,现在动不动投资上亿,自然而然市场价格上来了…沈言,你怎么看?”
被点名的沈言挠了挠头:“我没什么看法,我就觉得你要是觉得高,就别用呗…”
文隽:“关键他们不值这个价!”
“…我都说了,你可以不用…这有什么好讨论的?总不能演员们都当义工,钱都让投资人赚了吧?”想了想,沈言来了句:“我听说周润发的片酬抵得上五个葛尤,请问文隽先生,他的片酬算不算虚高?”
文隽摇头:“周闰发有海外市场的!”
“海外市场?什么海外市场能抵得上五个葛尤?”
黄小鸣插话:“对的,市场摆在这…梁朝伟以前没这么贵,因为港片只在东南亚市场卖,但现在可以卖内地这么大的市场,可以卖几个亿,所以上千万的片酬要求不过分。”
然后聊到了香港电影。
最近网上各种吐槽香港电影!
甚至有‘香港电影已死的说法’…
主要《南都娱乐周刊》唱衰的,标题是‘《香港电影7宗罪,烂片我们忍够了》’!
实在是去年的港产烂片太多了——陈嘉上的《画壁》、程小东的《白蛇传说》、刘伟强的《不再让你孤单》、王晶的《财神客栈》、叶伟信的《倩女幽魂》、陈木胜的《全城戒备》和《新少林寺》、麦庄的《关云长》等电影,到底水准如何,这很值得商讨。
至于陈勋奇的《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呃…
哦,刘振伟、黄百铭压根不在讨论范围内!
他俩已经被贴上标签了。
文隽立刻抨击审查制度:“80年代是香港电影黄金年代,他们拍的片,天马行空的创作力不受任何审查,爱怎么拍怎么拍,有鬼就有鬼,色情就是色情,拍黑社会就拍黑社会,可以拍9部蛊惑仔,血肉模糊也没关系。不用担心审查说不行,市场由观众来决定。但现在所有导演来内地拍戏,在创作上都绑手绑脚的。”
沈言反问:“所以,您觉得香港电影是因为审查和制度导致的没落?”
“难道不是?香港电影的特性是天马行空的自由发挥,美国影评人对那时香港电影的总结是“尽皆过分,尽皆癫狂“,过分指的是尺度的过分,黄赌毒,拳头加枕头,动作色情,僵尸片,鬼片流行…现在这些都不让拍了!”
“咳咳,”沈言友情提醒:“貌似直到现在总局都对香港影视都没有审核权,只要香港电影不进内地市场,总局压根管不了想拍什么…你完全可以继续拍九部古惑仔,想有鬼就有鬼,色情就是色情,拍黑社会就拍黑社会…”
“但是内地审查让我们做电影顾虑重重!”
“说的跟你们以前很自由一样,我听说《古惑仔》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上映,改了一堆故事,陈浩南成了卧底,改名叫《新警察故事》…怎么,你们以前可以适应规则,现在不行了?所有内地导演都在这个规则之下,要抱怨也是我们抱怨,你们有什么可以抱怨的?”
“但我们的投资方要求我们来内地…”
“那就闭嘴吧,”沈言无语:“我最近老是在网上看到一堆香港电影人抨击内地的审查制度…说得好像审查制度限制了他们的发挥…那么牛逼,东南亚市场怎么没了?台湾市场被好莱坞大片赶绝,香港本土市场全丢…承认自己无能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我的少女时代》香港票房超过4000万港币,是去年香港市场华语片的亚军,《电话》也拿了 1700万港币的票房…这两部电影可都是在审查范围内公映的!”
顿了顿,沈言看了眼文隽:“其实,我觉得香港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演员片酬太高,完全可以学习韩国电影模式…就以韩国电影界最有名的男演员宋康昊来说,他在韩国演员里的片酬水平是独一档的遥遥领先,六亿韩元,但换算成人民币也不过三百万,不到周闰发的十分之一,这不得狠狠学习一把?”
“要知道韩国电影市场是10亿美元左右,香港电影市场不会超过3亿美元…这样吧,那就减到三分之一…你们可以降低片酬,然后不要内地市场嘛!这样的话,你们一定能赢回香港观众吧!文隽老师,觉得我这建议怎么样,要不要倡导一把?”
文隽被噎住了,很快反问:“那内地市场呢?你们内地演员为什么不降薪?”
“去年内地市场就超过13亿美元了,今年预计15亿美元…是香港市场的十倍!我们凭什么降片酬?”
沈言看了他一眼,然后道:“内地审查制度是保护香港电影的,内地导演拍不了的,香港电影人随便碰,就比方说我做的《模犯生》讲述跨国作弊案,我还得把背景拿到泰国,才能立项拍摄,如果是香港导演拍摄,需要这么复杂吗?
为什么你们想不到呢?除了黄赌博,就不会别的了吗?自己没能力,就说没能力呗,哪哪都是大环境不好,咋了,你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呗?
互联网时代了,别总沉浸在上世纪了…”
第359章 小事(24)
呃,沈言丝毫没有留情面…
等于是逮着文隽骂香港电影,直接撕掉了所谓的‘内地审查限制了香港电影发展’的遮羞布!
这帮香港电影人…
说白了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香港电影没落的本质是丢了市场,丢了东南亚、韩国、台湾等地的收入。
最鼎盛时期,部分香港影星的新电影,甚至能在电影没开拍之前,片商就把各大地区发行权买走了。
——都不知道你拍什么,我先买了总没错,肯定能赚!
而香港电影也投桃报李,会针对部分地区加拍一些当地喜爱看的剧情,比方说《家有喜事》韩国版本里,在最后面加拍了一段枪战戏,張國榮的枪战戏!
就是因为韩国人喜欢看《英雄本色2》,喜欢張國榮!
当受限技术、资本,在东南亚、韩国、台湾等地的收入被好莱坞拍的粉碎之后,香港电影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有个大陆可以作为稳定票仓…
你以为香港电影人要开始讨好新的票仓了?
结果这时候,香港电影人倒开始把自己当回事了,拿捏起来了!
天天拿过审说事!
不愿意“屈从”大陆影迷,不愿意‘屈从’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