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从咱们结婚吧开始 第592节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朕惟自古帝王,皆以建立功业,垂范后世。

  故大明六代之兴,必有佐佑辅庇之臣,盖以文武相济,而后致天下太平也。

  今朕自即位以来,赖齐公之佑,外服四夷,内安黎庶。

  而得尔齐公王宇,秉性忠诚,济世雄才,尽力国家,虽非三古之忠良,而可谓当代之豪杰。

  兹以升降不测之奸邪,尔能以浩然之气,挥霍于辅佐之任,掌大明公器,而使奸臣逆子,望风而靡,又何使悖逆之人,悔过而向善。

  故特进尔为齐王,锡以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恩加九锡。

  而以尔之功,当世罕有,以此加恩,虽赏不以臣下赏之例比也。

  望齐王当此进位之时,仍其秉公为国,与诸大臣同谋而协和之,务使皇极永固,大明江山永在。

  则尔之功德,越于周公,永垂于青史也。

  钦此!”

  王宇听着这老太监絮絮叨叨,跪了好半天,回头看了唯一幸存的阁老王仁一眼,而后这才俯身大拜。

  “臣!王宇谢陛下隆恩!”

  王宇双手举过头顶,接下了封王的圣旨。

  反正这也是自己最后一次在大明这个影视世界跪下拜人了。

  “请太后为齐王加冕~”

  老太监唱贺,纪太后身后宫女捧着一个放着九旒冠冕的漆红托盘走了出来。

  年纪才二十多岁的纪太后,控制住发抖的双手,小心翼翼的为跪在自己面前这个六十七岁的魁梧老头子加冕。

  不过为了自己的儿子,纪太后小声的对眼前这位新鲜出炉的齐王挤出了一句话。

  “以后我们这孤儿寡母,还望齐王多照应了!”

  纪太后原本只是岭南小吏的女儿,被送到宫里做宫女,一次成化皇帝朱见深喝醉酒之后,她怀了皇子,关键是皇帝还不认账。

  这朱祐樘还是钱太后逼着成化皇帝认下来的儿子呢,后面王宇知道纪氏是岭南出身,自然也帮了一些忙。

  “太后放心,臣一定会为老朱家守好这大明天下的。”

  王宇耐着性子,配合着纪太后给他加冕,走封王大典流程。

  待王宇戴上了九旒冠冕,立在天坛中心的时候,拔出了长剑,指向天空。

  “齐王千岁!千岁~”

  文武百官和担任紫禁城守备的岭南老卒,全部高呼起来。

  现在大明的权力,无论是军权、君权,亦或者是相权,全部被王宇收拢到手里了。

  弘治元年

  一月

  王宇封齐王的次月,陕西的安化王朱秩炵造反了,号召天下诸位朱姓藩王起兵,共诛国贼。

  湖广的崇靖王朱祐樒起兵响应,看起来声势浩大,一副天下皆反的样子。

  但实际上,所有的一字朱姓一字王,楚、潭、辽、岷、谷、郢,都没什么动静。

  自从永乐之后,朱棣把建文的削藩任务完成了一半,藩王兵权被夺了,陆陆续续移封到了大明内陆,不给他们跟外人勾结的机会。

  单纯的多给钱粮俸禄,把这些老朱家的王,养成了猪。

  宣德改革之后,这些藩王的权利被限制的更离谱,娶个王妃,还得给宗人府和礼部那边使银子,不然你就等着来个歪瓜裂枣的王妃吧!

  因为皇室选完的秀女,然后才到各个藩王选,这就给了宗人府和礼部操作的空间。

  王宇倒是没想到一字王一个没起兵,白瞎他每个一字王所在的封国,调了一个卫去守着了。

  安化王朱秩炵和崇靖王朱祐樒才宣布起兵,王宇在顺天前后脚就收到了陕西巡抚和湖广布政司的折子。

  安化王朱秩炵被安化擅自招募家丁流民,聚兵三百,被英明神武的安化县令以及县尉,带着三十个衙役和五十个捕盗手以及临时召集的百余个壮丁,直接把安化王朱秩炵给逮住了,现在正在往顺天押解呢。

  崇靖王朱祐樒就更惨了,才喊出起兵诛国贼的口号,直接就被汝宁隔壁卫所屯田的主事,带着屯田兵给逮了。

  这破天的富贵,居然给一个屯田主事接住了。

  王宇看到这军机处特意送来的两个藩王折子,摆了摆手。

  “两个看不清大势的家伙罢了,这种小事你们自行处置,不要什么折子都拿来给我,等过段时间,我会让你们入阁,再设十六个阁臣,你们也能轻松些。”

  军机处的三位大臣,听了这位大明权势滔天的齐王王宇的话,没有考虑十六个阁臣合不合理,反而觉得理所当然如此。

  因为王宇正式抛开皇权的影响后,交给军机处做的事实在是太多了。

  刘俨拿着一道王宇拟好的诏书,一副为难的样子,只能躬身据手先是一拜,免得把这齐王惹恼了。

  刘俨是个直臣,但他可不是蠢人。

  “大王!您这推行三舍之法,让所有适龄儿童上学,确实是古往今来第一仁政,比之古时……”

  王宇知道这比自己小的小老头有话说,将手里的折子,丢在五军都督左衙的大长桌上,不耐烦的摆了摆手。

  “子业啊!有话直说,你什么时候也会这些套话了?”

  刘俨看了一下王宇的脸色,发觉随着王宇的权势愈重,对方身上的威势越发慑人了。

  不过三舍法确实是仁政,但刘俨是办事的人,知道这其中的关节,王宇的有的想法行不通啊!

  “大王说推广三舍之法,钱粮有三个来处,一个是除国移藩,一个是收内帑入国库,还有一个摊丁入亩。依臣之见,这都是亡国之策啊!还请大王三思,不如再苦一苦百姓……”

  听着刘俨的话,另外两个军机大臣也停下了了手中的毛笔,眯着眼,想听听齐王的想法。

  在左衙帮忙跑腿,抄折子的的翰林们,也放轻了脚步。

  王宇打量了刘俨一眼,这就是传统文官啊,永远逃不出在苦一苦百姓那一套想法,只会对内索取。

  “子业啊!这些年只要我一出去打仗,这天下人呐,就说我开支无度,徒耗民力。”

  一身蟒袍的王宇起身,目光扫视左衙中的每一个人,威严赫赫,无人敢忤逆他的视线,都微微低下了头。

  王宇看着众人,继续不徐不疾的开口。

  “我知道这大明天下的百姓苦啊!可我还是让他们再苦一苦,给你们这些百官加了薪俸,现在你又要苦一苦他们,你于心何忍呢?”

  王宇绕过放着折子的长桌,走到三位军机大臣面前。

  “自正统七年开始,我打仗消耗的白银两千七百万两,这钱全是海贸商税来出,粮食半数取的安南的粮,这锅我可是都给好好你们背着呢!

  现在朝廷国库里没钱,那是你们开支无度、官府上下一心,贪尽了这大明天下的民财,这么多贪官不去查抄,还要再苦一苦百姓,你们好意思吗?”

  王宇拍了拍刘俨的肩膀,而后将另一本没有署名的诏书给刘俨,而后直接朝左衙外走,继续道。

  “子业啊!本王不傻,先放出风声去,进三退一,咱们慢慢来!”

  然后……

  然后咱们大明齐王王宇的一番令人振聋发聩的发言之后,居然从左衙溜了。

  合着您大明最大的权臣,堂堂齐王长篇大论一番,为的就是吸引这三位军机大臣的注意力,不批折子溜走啊!

第七百三十二章:王宇对大明的改革

  大明弘治元年

  王宇进齐王,加九锡之后,将大明的一切权利收归到了自己手中,一切反对派和中立派都没了生存的空间,军机处和五军都督府完全把控了大明的文武。

  五军都督府

  左衙

  军机处临时办公的地方。

  本来有些非常重要的折子,三位军机大臣这才请齐王过来过目的,结果王宇在左衙坐了两个时辰,就大义炳然的白话了一通,这就跑了。

  这不行啊!

  “刘大人!要不你去把齐王给请回来?”

  另外两位军机大臣甩锅,反正人不是我们气走的。

  “妙啊!秒啊!”

  不过刘俨此时看着未署名的诏书,王宇进三退一的改良实策,倒是击节称妙。

  王宇的实策也不复杂,对大明温水煮青蛙的改革而已。

  现在大明历经了成化天变,国势有些动荡,确实不太适合对外用兵了。

  加上现在朝廷收入不足宣德时期的一半,要知道现在大明可是多出了三个省的地盘,国库收入却还不如原来的一半,大明已经到了王宇不得不治理改革的时候了。

  王宇提出对现在大明改革,主要还是在三方面。

  一个是老朱家那些藩王和宗室。

  虽然没有发展到后世崇祯时期的百万人口,但现在也膨胀到了三万宗室子弟了,以最低的奉国中尉计数,岁禄二百石,大明一年要没了一千万石,实际加上各种郡王和亲王、皇子、这个数字还要膨胀一倍,高达两千万石,宣德时期,大明国库巅峰时期的一年天赋,还不到五百万石。

  这是啥概念,大明一个大人一年需要3.6石米,一个小孩需要1.8石米,如此看来,假设一个5口之家,两个大人和三个小孩,一年需要食米12.6石。

  养活大明这三万宗室子弟的粮食,可以养活大明百姓1600万户、8000多万人了。

  实际从正统五年以来,王宇就一直力主让户部扣发一部分给老朱家皇子皇孙们的俸禄,先欠着。

  毕竟一些老朱家从六品的最低奉国中尉,都是从大宗藩王那里领粮。

  与其让藩王们拿捏这些族人,不如干脆欠他们俸禄,让两者心生间隙。

  当然了除国移藩这个政策太激进了,真要强推,大明的朱姓藩王,有一个算一个,全都得反。

  所以王宇等打打出头鸟,杀鸡儆猴之后,打算装模作样的“妥协”,改为移藩。

  正好真腊和暹罗一带,大明实在没人口移过去,以实藩为交换,让这些大明的皇子皇孙去东南亚戍边卫国,恢复明太祖的祖制。

  另外,老朱家那些大量的低级奉国中尉,王宇允许他们从事士农工商,让当地官府协助安排差事,不再把他们圈在封地上养猪。

  这对这些被大宗拿捏的奉国中尉来说,不得不说王宇移藩,是件好事。

  主要是虽然奉国中尉的俸禄有两百石,但这俸禄是先发到大宗藩王、郡王手里,这些最低等的奉国中尉有的根本就领不到俸禄,只能偷偷的在封地打工什么的。

  自从正统五年以来,王宇让户部克扣宗室的俸禄之后,为了弥补损失,大宗克扣小宗的粮食,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了。

  所以这些底层老朱家的皇子王孙,反而是最支持移藩和除藩之事。

  第二一个王宇要改革的就是,收内帑入国库。

  大明皇帝的内帑来源,主要是皇庄缴纳的“皇粮”、罪产入库(比如贪污的银两以及充入教司坊的贵女,那都是皇帝内帑的财产)、盐税和矿税等特征税收、最后就是藩国贡品。

  这次王宇打击皇权,是要把皇庄、盐税和矿税等特征税收,两个大头拿回来。

  至于罪产入库,皇帝内帑能入库多少罪产,还不是王宇说了算。

  等皇庄拿回来,王宇要把这群为皇帝守皇庄的太监好好治一治。

  大明的太祖朱元璋,你可以说他对百官刻薄寡恩,你可以说大明的官,狗都不当。

  但你不能说朱元璋对百姓不好,大明皇庄初期其实用来给流民和灾民过渡的活路,施行的是一田两税(夏税、秋税)的租庸调制。

首节 上一节 592/59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