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从咱们结婚吧开始 第561节

  而朱瞻基早就于前一日,洪熙皇帝还没登基的时候,就领了皇帝三道圣旨。

  “一道给榆木川大营的英国公张辅,表彰参加此次北征勋贵的功绩。”

  “一道,则是令三千营改为驻扎辽东,同时洪熙皇帝也给了他们不少赏赐。”

  “一道圣旨则是责问朵颜卫,为何擅自离开朵因温都儿驻地,申饬了他们一番。”

  王宇带着被切磋成猪头汉王和赵王赶到宣城的时候,看着满城缟素,全城在大呼洪熙皇帝万岁的时候,这两兄弟懊悔不已。

  早知道就带着三千营和朵颜卫直接冲进五军营了,说不定现在这大明皇位,就是自己来坐了。

  祭拜了老爷子之后,王宇见到了洪熙皇帝朱高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掌控天下权柄的原因,王宇觉得这个胖胖不再是那个憨厚可爱的太子爷了。

  也不是那个和蔼可亲的小姨夫了,两人似乎隔了一层东西。

  “陛下圣躬安!”

  王宇躬身据手,没有逾越,既然洪熙皇帝要保持距离,他就保持距离呗!

  “朕安!听说你把汉王赵王带回来了!”

  洪熙皇帝笑着点点头,王宇却不太热衷于这种内斗,而是开口建议。

  “陛下!现在兀良哈朵颜卫主动追击五军营,末将请命,去给他们个教训。”

  不过洪熙皇帝朱高炽摇了摇头。

  “不必了!朕已经派人去申饬他们了,你也不必担心,朕不会忘记你的功劳的。”

  王宇心中暗道果然,朱高炽还是偏向怀柔手段,向内发展民生啊!

  随后洪熙皇帝明发圣旨,给王宇加禄两千石,赐世券,美人二十,绢丝布匹无算,另允许他敕造超规格的国公府。

  待朱瞻基安抚完榆木川大营的明军,将三千营调到辽东之后,洪熙皇帝敕封了朱瞻基为皇太子,然后大军返回了顺天。

  宣府

  洪熙皇帝的行在

  穿着丧服的洪熙皇帝朱高炽坐在榻上,单独召见了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以及皇太子朱瞻基。

  “臣!朱高煦/朱高燧,叩问圣躬安!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面对两位有气无力的弟弟的叩拜,洪熙皇帝也不生气,笑呵呵的抬手示意两位弟弟站着说话。

  “二弟、三弟啊请起、请起~”

  随后洪熙皇帝对着身旁的内侍一抬手。

  “赐座!”

  “这次打仗,辛苦两位弟弟啦!老爷子走了,以后咱们三个要好好的在一块,遇到事要多商量。”

  随后洪熙皇帝笑呵呵的,给两位弟弟拉了拉家常。

  “老大!”

  汉王朱高煦话还没说完,直接就被赵王朱高燧咳嗽打断了。

  “咳咳咳……”

  我的亲二哥哎!

  你是没看朱瞻基那小崽子凶厉的眼神吗?

  搞不好老大在这屏风后面,藏了三百刀斧手呢!

  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汉王朱高煦看了赵王朱高燧一眼,没骨气。

  “好!皇上,我和老三没你些弯弯绕的肠子,是杀是剐,你给句痛快话!”

  老二实名制口服心不服。

  老三看着洪熙皇帝,“皇上!我……”他很想解释一句的,老二不服,不关我事啊!

  “两位弟弟误会了,咱们都是一家人,不能让爹在……”

  洪熙皇帝朱高炽絮絮叨叨的说了许多,他当然不是那种狠厉之人。

  之后洪熙皇帝朱高炽,拉着大明的皇太子朱瞻基、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四人一道于老爷子灵前立誓,决不可手足相残。

  回到顺天之后,洪熙皇帝朱高炽给文武百官商议之后,正式给老爷子上了庙号太宗,谥号为文皇帝。

  王宇也不太懂,为啥老爷子打了一辈子仗,最后更是死在北征草原的归途,他为啥还是个文皇帝。

  不过想想李世民也是太宗文皇帝,或许这就是传统?

  洪熙皇帝登基之后,大肆提拔了自己太子府的属官入阁。

  改变了太宗文皇帝在世之时,大明对北方草原人积极的应对策略,以怀柔为主。

  停下了耗资巨大的大明宝船舰队,郑和被明升暗降,发去了应天守灵。

  对内,洪熙皇帝开始积极休养生息,踌躇满志,准备开始改善民生。

  大明初期的名臣“三杨”入阁,正式开始主导大明朝堂。

  王宇知道洪熙皇帝的性格是仁爱君子,不主张对外用兵,所以回到顺天也低调的很。

  让胡善祥能不去见小姨,就不去见。

  毕竟一天到晚去皇宫走亲戚,引得其他勋贵或者文臣妒忌,这就不好了。

  王宇已经到了二十八岁,这一年,他除了默默造娃,便是打通三个院子,按皇帝的特许,敕造他的超规格靖安侯府。

  大明公侯伯的大门挂的牌匾,以及面积等等,初期都是有定制,不能私造。

  公侯伯对应的是府邸第,现在是明初,这些关于勋贵品级住宅的规矩,还是很严的。

  随着王宇子嗣越发多了起来,这靖安侯府邸就不够住了。

  胡善祥去和太子妃张妍走亲戚的时候,自然也多次给她提过这个难处。

  这朱高炽给他特权,以靖安侯的身份敕造国公府,也算是给他行了个方便。

  还有敕造侯爵府还有一个特色,王宇可以用大明将士持斧钺仪仗守门,这是武勋家的特殊荣誉。

  不过洪熙皇帝不喜战争,王宇只能默默的蛰伏了一年。

  到了年中的时候,洪熙皇帝朱高炽觉得顺天住的不舒服,而且北方百姓养活顺天负担太大,还要时不时的从南方运粮,损耗太大。

  加上有文官劝说,顺天容易被草原人攻击,所以洪熙皇帝派了太子朱瞻基去应天督造修复皇宫,同时安抚江南七省,准备还于旧都。

  太子朱瞻基去了应天督造皇宫的时候,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答应洪熙皇帝去滇省就藩。

  洪熙皇帝不由得大喜,给了他们好些赏赐,结果两人直接路过山东就停了下来,不去滇省就藩。

  杨士琦上表,请治汉王和赵王的谋逆之罪,洪熙皇帝也不恼,表面大度的改封汉王和赵王在山东,还将杨士琦送去给汉王赵王处置。

  反正洪熙皇帝在天下人面前,对两位弟弟表现的足够仁慈忍让,算是让人交口称赞的仁至义尽了。

  山东可是个可以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东、北两面环海,中部是鲁中山地丘陵,西部是黄河,内部还有两个大平原(鲁北平原、胶莱平原)。

  当初老爷子靖难,不就是被铁铉利用山东的地形,直接拖住了脚步。

  汉王朱高煦带着赵王朱高燧,在此停住了脚步,召集旧部,暗中拉拢了山东卫。

  至于为什么这么做,那是汉王朱高煦发现,洪熙皇帝日日咳嗽,一副命不久矣的样子。

  现在太子朱瞻基不在顺天,汉王朱高煦准备拖延时间,以待时变。

  从山东到顺天,不顾马的死活的话,只要一天时间,可比从应天赶过来,快得多了。

  汉王赵王也中老大的计策,没杀杨士琦这个文官的领袖,一直在称病,不去滇省就藩,滞留在山东修养。

  洪熙皇帝一边派人把催促汉王赵王去滇省就藩,麻痹两位弟弟。

  一边暗中令英国公张辅为帅,王宇为前锋,调集了和汉王瓜葛不大的宁夏卫、陕西卫、辽东卫,合计三十万人马南下,准备平叛。

  王宇看过扯淡的原剧情,知道洪熙皇帝身体不好,继位十个月就没了,甚至一度还出现过,因为朱瞻基从应天赶不回来,要传位于襄王朱瞻墡的情况。

  所以王宇暗中给远在应天修复皇宫的朱瞻基去了一封信,让他提前过来顺天。

第七百零四章:半路跳出来的襄王

  应天府

  太子朱瞻基收到了王宇送来的密信之后,找来了自己的亲信,锦衣卫百户王节。

  朱瞻基用烛火点燃了王宇送来的密信,背对着王节。

  “有京城来的消息吗?”

  身着蓝底飞鱼服的王节,自从朱瞻基受封太孙之后,便被老爷子一直派来他身旁护卫。

  在从王节口中得知,洪熙皇帝这些时日七日一朝之后,朱瞻基心里有了自己的决断。

  洪熙皇帝虽然不像太祖一样一日一朝的勤勉,但三日一朝,乃是二十几年的习惯。

  现在这规矩变了,那洪熙皇帝的身体……

  朱瞻基找来太孙妃胡氏和太孙嫔孙若微,告知他们自己要孤身离开应天,让她们遮掩好自己的动向。

  太子受诏于应天修复皇宫,无召反还顺天的话,可是有谋逆的嫌疑。

  不过朱瞻基信得过王宇这个从小长大,又同生死的表弟,所以带着十余人亲卫,直接避开应天的耳目,悄悄的到了王宇的前锋大营。

  王宇现在乃是大明的从二品前锋左都督,大明唯一将军封号的定国将军。

  大致相当于大明五军都督府里,除了大都督英国公张辅,下面就只有四个都督能与王宇平起平坐。

  不过王宇确实是二代勋贵里的第一人,其他四个都督,基本都是靖难老人了。

  现在基本是挂职养老的状态。

  所以这次洪熙皇帝令英国公张辅为帅的平叛准备,实际主力是王宇这个新生代勋贵率领的三千营、五军营、以及辽东卫。

  神机营、陕西卫由英国公张辅亲自统率,坐镇后方,为王宇压阵。

  因为要戒备草原人趁火打劫,所以山西卫出兵最少,才来了三万人,正好让成国公朱勇独领山西卫一军三万人,绕过山东后,堵住汉王赵王南下的道路,以免他们南逃,糜乱江南各省。

  洪熙皇帝并不只会一味宽仁的手段,他有点像是郑伯克段于鄢,故意纵容两位弟弟做大,让大明的天下人都知道,他对两位弟弟已经是百般忍让了,现在出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王宇亲自带着两万多的三千营为前锋,辽东卫的十万步卒在后边坠着,按部就班向着山东赶去。

  大帐之中

  王宇招来信使。

  “传令下去,让辽东卫总兵派三万人协助天津卫驻守,以防叛军在天津借海船登陆。

  另让辽东卫总兵,派重兵接手山东到顺天沿途所有要道关隘,除了本将亲至,不可让其他打着任何旗号的兵马过关。”

  虽然这个时代,汉王朱高煦可能也想不到可以从天津卫登陆,但王宇还是小心一些。

  另外,陆路上,王宇也准备严防死守。

  现在洪熙皇帝的情况,即使王宇没打听过,但身在顺天,还是听到些风声,再结合了一下原剧和历史的情况,自己这小姨夫,活不过这个冬天了。

  本来从边塞调三十万大军南下,平定汉王朱高煦山东卫十万人的叛乱,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

首节 上一节 561/59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