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大帅 第221节

第264章 全线溃逃(二)

赵勇带着的第二排在这个时候就表现出了和第五连不一样的素质,在夜间作战这些士兵的表现十分出色。几乎是猫腰几个健步,四个精壮的士兵就把身体贴在了村子的矮墙边。然后四十多个官兵,四人一组冲刺向前,在墙边时一脚踏在之前四个精壮士兵合拢的双手上。而这四个士兵十分熟练把双手往上一送,踩上他们双手的士兵就十分轻易的带着武器翻过了矮墙,并且立刻在矮墙的那一边进入警戒状态。

不到二分钟,赵勇他们五十个人就全部进入了斗山村。

冯国璋对于自身的防卫还是很重视的,只是相对比较注重质而不屑于量而已。他的二百名亲卫可是清一色二十响驳壳枪,如果真的是近战起来,光是这个火力,恐怕就是有一个团的兵力也占不到多少便宜。历史上冯国璋身边就有这样一个旅的手枪卫士,只不过可惜没能发挥什么作用。这个昂贵的手枪旅最后一次出现在正史记载,是被倪嗣冲用重机枪堵在火车车厢里缴了械,然后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这段历史在这个时空注定是不会出现了,因为倪嗣冲很快就要提前成为历史了,即使他不带军队去浦口,就凭他现在那点实力也注定在这历史长河中折腾不出什么lang花了。而冯国璋的手枪旅或许也不会出现了,因为赵勇现在出现在了离冯国璋不到二百米的地方。

事实证明冯国璋这样的人注定是有神灵保佑的,就在赵勇他们悄悄朝着整个村子灯火最明亮的地方挺进的时候,一个临时起夜尿尿的北洋兵发现了异常。

这个北洋兵起初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这里是冯大帅的指挥部啊,这里怎么可能出现敌人了。但是他毕竟是一名受过专业训练的精锐卫士,他很快就做出了判断,眼前的是敌人,他没有武器,所以他的职业素质使得他选择扯开嗓子大声吼道:“敌袭,敌袭,敌袭。”

赵勇感觉胜利离自己就差一点点了,结果被这个屎尿多的懒人给毁了,他抬手就是一枪,把这个乱喊乱叫的家伙干掉了,但是这划破夜空的一枪把整个斗山村都吵醒了。

随后赵勇似乎认准了目标一样,带着第二排的官兵狠狠的朝着冯国璋所在的方向冲了过去。

守卫在冯国璋指挥部门口的卫士显然还没搞清楚状况,刚才的枪声被他们当成了走火,而当一大群黑影冲过来的时候,他们也没有选择开火,而是十分淡定的喝问什么人。

要你命的人,赵勇他们飞快的冲进了指挥部,战斗立刻开始了。

冯国璋指挥部里最多的是参谋,最缺的是卫士,这些参谋们虽然很快就掏出了佩枪,但是不懂得基础战术动作的他们往往没开几枪就被打翻在地。

冯国璋的卫士很快就反应了过来,他们很快就朝着冯国璋的指挥部涌了过来,他们手里的二十响可不是吃素的,疯狂的火力很快就把赵勇他们打的喘不过气来。青年军的伤亡不可避免的出现并且不断上升。

赵勇一看这个情况大声对自己的士兵吼道:“用手榴弹,用手榴弹!”

这下子轮到北洋兵傻眼了,仅仅几枚手榴弹就让这些平日几乎没经历过什么战斗的北洋兵崩溃了。这个时候冯国璋的贴身卫士疯狂的冲了进来,架起冯大帅就往后院跑,其他几个主要将领也跟着跑了出去。

这时崔飞带着部队也朝着斗山村发起了攻击了,冯国璋的卫队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根本搞不清情况了,他们感觉自己是碰到大部队了,所以二话不说,护住大帅撤。

在这一片忙乱中,第四师师长杨善德跟随冯国璋逃跑的时候不小心被一颗流弹打中了腿部,当即摔到了一边,而他的卫士在刚才的战斗中被打死了,这下子就更没人管他了。

而追击冯国璋等人的赵勇不偏不倚就冲到了杨善德身边,对着自己的士兵的喊道:“追,快追。别让他们跑了。。。”

杨善德身上可没佩枪,不然他无论是自杀还是干掉这个赵勇都要开一枪,以彰显一个北洋老军人的尊严。不过腿上传来的剧烈痛疼感让他又十分渴望被发现,枪伤如果不及时救治会变得很严重的。

赵勇气恼的在原地跺了一下脚,妈的,损失了十几个弟兄,结果连个毛都没捞到,还得抓紧时间撤。习惯性的一甩头,结果就看到一个活着的北洋军官,而且看军装居然还是一个中将。

赵勇猛烈的擦了擦自己的眼睛,再看一眼满脸不服气的杨善德,还真的是个中将,哈哈哈,抓到大鱼了。赵勇的感觉就是一个人极度落魄之后突然中了五百万大奖一般,他一把提起杨善德问道:“自己自觉点,番号,职务,名号。”

杨善德冷冷的看了赵勇一眼:“松开你的脏手,我是中央陆军第四师中将师长杨善德。”

赵勇听到这个答复,立刻明白刚才在一帮卫士保护下逃跑的大人物十有**就是冯国璋了,哎呀,自己错过了一个盖世奇功。但是紧跟着他明白过来,自己现在的举动无疑是捅了马蜂窝了,撤退,马上撤退。

赵勇立刻让部下背起杨善德,然后立刻朝着山区撤退。果然很快,一个团的北洋兵就扑了过来,好在赵勇等人走脱了。

接下来一天多的时间里,赵勇等人努力摆脱了北洋军的追击,成功的把杨善德带回了铜陵第一师师部,立下了让李宗仁等诸多将领惊讶无比的奇功,这是后话。。。

最眼前的效果是,冯国璋崩溃了,他实在是不能接受自己都这么大年纪了,居然被一帮子小子从窝里赶了出来,而且险些陷入敌手。同时第四师师长杨善德当时明明跟自己在一起,结果遇敌之后就失踪了,连尸体都没找到,估计是被俘虏了。

“混账,王八蛋,你们都是废物啊,废物啊,把那晚负责外围巡逻的军官全部枪毙,他们是渎职,严重渎职。枪毙他们,立刻枪毙,这群北洋之耻。”

过了一阵子,冯国璋又开口了:“传我命令,全军立刻向芜湖撤退,立刻。”

立刻的结果就是混乱,所有的军队接到这样一个命令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出大事了,第二师有师长王占元在还好。第四师连师长都没了,结果抢在江苏陆军第一师和第二师之前,他们就带头乱了。

所有的军队都是毫无头绪,没有计划就开始了撤退。大批的辎重也被丢弃而无人问津,甚至没有军官去组织人员去焚毁这些物资。从铜陵到芜湖的公路上,所有的作战单位都挤成了一团,如果不是高级参谋郭松龄及时从前线回来,并且立刻组织了一支四百人的执法队努力维持道路上的秩序的话,那么局势就彻底失控了,估计连建制都不存在了。

由此对于赵勇这一次英勇的近乎撞大运式的夜袭战斗,后世的军史学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赵勇和111步兵团第五连官兵的勇敢行动最终为东南方面军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我们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这次突袭对于冯国璋随后的举止失措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但是谁也不能否认,这次进攻为整个东南会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东南会战》,作者易中地,联邦出版社出版陶峙岳面对北洋军的撤退除了长舒一口气外,还在考虑是不是要趁胜追击,但是经过三四天的激战,第一师伤亡超过五千人,这可是建军以来损失最大的一次。这还在其次,武器弹药打光了一个半基数,现有的物资根本不足以发动一次大规模的作战,除非有增援。

而在这个时候,王振宇已经抵达武汉了,在来武汉的路上,他就亲自下达了一个命令,曾继梧的第十师通过水路对陶峙岳的右路军提供增援。

于是冯国璋的灾难就要开始了,靠着沅江船务公司强大的运输吨位,几乎在王振宇命令下达的当天下午,第十师的装备和人员就在岳阳登船了。

而就在冯国璋的军队还在铜陵到芜湖地区的马路上陷入混乱的时候,4月1日,西方愚人节,曾继梧抵达铜陵,并且亲自向东南方面军司令官李宗仁报到。

至此,李宗仁手下的军队达到了惊人的7个师,而胜利女神自然也就毫不客气的朝他招手了。

4月2日,东南方面军司令官李宗仁下达了全线总攻命令,白崇禧指挥左路军三个师凶猛的扑向浦口,而陶峙岳指挥的第一和第十师开始尾随冯国璋部(好猥琐的词)。

而就在这时,鲁涤平报告说其正面的北洋第十师卢永祥部跑了,陶峙岳不假思索回电道,第十一师即刻出击,尽最大努力掐断芜湖到南京之间的道路,务必不使北洋军主力走脱。

第265章 全线溃逃(三)

冯国璋先于本军主力撤到了芜湖,这个时候最新的消息传来,通过李纯的调度和指挥,新组建的北洋第六师会同定武军和安武军共四万人马成功的进入到了浦口,而这个时候白崇禧的先头部队离浦口还有七十多里地了。

这个最新消息让冯国璋十分懊恼,他之前之所以那么急匆匆的把主力部队撤下来,虽然有被青年军偷袭指挥部的原因,但是这还不足以让他方寸大乱。真正让他惊慌失措的根源还是白崇禧咄咄逼人的进军态势,而青年军这次撞大运似的的夜袭,更是让他感觉青年军已经如一张大网一般朝自己扑来。多年的经验让冯国璋这个老师傅在赵勇这顿乱拳下产生了陶峙岳已经开始大追击的错觉,于是他不顾王占元等人的反对,十分紧张的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连阻击殿后的部队都没安排。接下来就是一场大混乱,北洋军乱成一团,如果不是郭松龄当机立断设立执法队维持交通,北洋军能否成建制退回芜湖可能都是一个大问号。

也许是上天怜悯冯国璋的悲惨,这次幸运女神朝他露了一个笑脸,陶峙岳也蒙了,他不清楚北洋军要搞什么东东,在自己大军面前玩原地转身?冯国璋怎么可能做出这么白痴的举动呢?陶峙岳断定冯国璋这样的老将名将肯定不会犯傻,那么就不知道这是在玩拖刀计还是空城计了。陶峙岳思索再三,考虑到自身的一些困难,陶峙岳谨慎的做出了一个让他自己后悔不已的决定,坐观冯国璋撤往芜湖。

而当赵勇他们押着杨善德撤回到铜陵本军阵地并向陶峙岳和李宗仁邀功的时候,陶峙岳才知道自己犯了多么大的一个错误。这简直就是在渎职啊,正是这一个要命的失误,使得青年军错过了一个可以轻松击败北洋军的最佳机会。而对于陶峙岳个人而言,也使得原本深受王振宇器重的他在大帅心里的地位大打折扣。在日后的军队里陶峙岳开始慢慢远离核心,虽然职务不断升迁,但是再也没有获得过单独指挥一个战役或者会战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现在唯一能补救的就是寄希望于第十一师能够真的如李宗仁命令所要求的那样,完成大范围穿插任务,及时掐断芜湖到南京的通道,截断冯国璋他们这近十万北洋军逃回南京北归的道路,从而弥补第一师纵敌逃逸的过失。可是,第十一师偏偏是整个青年军最弱的一支部队,实在是让人难以托付重任。

那么被给予厚望的第十一师在做什么呢?

111团目前的团长是何应钦,这也是鲁涤平在和其做过几次沟通之后的决定,因为鲁涤平发现何应钦的军事素质很不错,心理素质更不错。最终鲁涤平力排众议,任命何应钦这个安江方面的空降干部为第十一师参谋长兼111团团长。

而在随后的包抄作战中,何应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鲁涤平独到的慧眼。

此刻111团就肩负了全师突击芜湖到南京之间道路的重任,而第一营营长张自忠则作为全团的先锋冲在了最前面。而对于原本处于他们正面的卢永祥的北洋第十师,鉴于他们都在忙着往浙江方向做死的撤离,鲁涤平也就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

最后的阻击地点是由鲁涤平这个被王振宇称为有些鬼机灵的家伙亲自确定的,马鞍山。原因则是因为北洋军虽然不敢走水路了,但是必然是贴着长江回南京,因为这是最安全的作法。而随后这个建议就被鲁涤平通过师部的电台传到了右路军指挥部,再逐级上报到了东南方面军司令部司令官李宗仁处。

此刻的李宗仁要忙的事情可就多了,作为方面军司令官,他不可能跟左右两路军指挥部那样只需要负责军事行动,他还的对政治负责。从去年十二月出兵以来,青年军火箭般的进军速度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不是举国上下的一片震惊,而是大批新光复地区的政权空白。

大批的国社党干部为主体组成的工作队在安保部队的保护下勉强接收了这些地区的政权,但是随后而来的是一大堆的麻烦。

一方面这些由国社党组成的工作队要和地方上原有的势力争夺该地区的实际主导权,另外一方面他们也被要求尽快稳定所在地的局势,然后尽可能的为前线作战的青年军筹措军饷和物资。毕竟随着战线的不断拉长,很多物资再指望通过安江运输也变得极不现实起来。

这个要求本身也许不矛盾,如果是能力很强的同志,那么他会把这二件事情一起办了。先把地方实力派该打压的打压,该拉拢的拉拢,然后地方秩序自然就稳定了,筹措物资的任务也就不难完成了。可惜工作队的同志未必个个都有这么强,人类向善的一面决定了他们在面对地方原有强硬势力的时候习惯性的选择了妥协和退让。然而历史残酷无情的告诉他们,这是在养虎为患。李宗仁现在在安徽就出现了这个问题,很多地方的工作队在派出后,都被当地的土豪劣绅们折腾的苦不堪言。排挤,听调不听宣还是比较好的状态,更为严重的甚至还打出了孙中山的旗号组织地方武装,公开以武力驱逐,攻击国社党派出的工作队,造成了不少流血事件。

首节 上一节 221/3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