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让也毫不示弱,大声喊道:“挡住他们。”两边的士兵迟疑了一下之后,便相互厮杀在一起。一时间,粮仓内喊杀声震天,鲜血四溅。
没多久,刘宗敏带着自己的20营士兵来到了粮仓这里。他看到两股明军正在厮杀,就让他愕然,明军这是在自相残杀?
姜让看到刘宗敏部,急忙大声叫道:“将军,杜文焕此人丧心病狂,要把全城的粮食都给烧光了,您快来制止这个恶毒之人。”
刘宗敏大怒,高声喊道:“手榴弹准备。”说完,他从腰间拔出一枚手榴弹,点燃引信,用力丢了过去。“轰轰轰!”手榴弹爆炸的声音震耳欲聋,杜文焕的家丁被炸得头破血流,连姜让的家丁也受到了波及。
刘宗敏趁机带着其他士兵和姜让两面夹击,把杜文焕的家丁全部捅死。杜文焕本人也被捅伤,失血过多,倒地不起。
“来人,把杜文焕给抓起来。”刘宗敏大声下令。抓个总兵可是不小的功劳,士兵们一拥而上,将杜文焕五花大绑。
随着杜文焕被抓,贺虎成也向护卫队投降,榆林卫的军官家丁们见大势已去,纷纷放下武器,向护卫队投降。城中的喊杀声音逐渐消失,榆林镇彻底被大同社攻占,大同社彻底的占据了大明九边之一。
第157章 ,粮食危机与北河套商社的诱惑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11月 7日。
米脂县笼罩在一片肃杀的寒意之中。清晨气温低至能看到地面上结起薄薄的冰,空气中弥漫着冰冷的雾气。
不过只要太阳升起,这些冰雾便会迅速消散。冬日的阳光洒在大地上,虽能带来一丝温暖,却无法驱散人们心中的阴霾。
整个延安府已遭受了整整一年的旱灾,别说是庄稼生长所需的雨水,就连冬季应有的落雪都未曾降临。百姓们抬头望着天空中那轮高悬的太阳,个个满面愁容。他们知道若再无降水,明年的春耕将成为泡影,生活也会陷入更深的困境。
当然干旱也不全是坏事,还是有一些人受益于这场干旱的,那便是商队的东家掌柜们。
干旱的气候使得道路状况相对较好,行商的时间得以延长。而且大量因旱灾失去生计的劳动力涌入延安府,他们参与修缮基础设施,商队成了这些成果的首批受益者。
米脂大道上,商队往来不绝。正所谓“风浪越大鱼越贵”,在利益的驱使下,商人们不断将大同社的货物运往各地,再把其他地方的粮食运回大同社。
这世道冷酷无情,关中其他地区的百姓同样饱受饥荒之苦,可由于他们大多沦为流民,失去了购买力,在地主士绅眼中,他们仿佛不再是人。而大同社虽然被朝廷视为叛逆,但他们有雪白的银子,能拿出廉价的羊毛布和精美的羊绒来交换粮食。
于是地主士绅不管自家的粮食是不会落到贼寇手中,他们只在乎能不能赚到白花花的银子。
无数商队为了利益,不惜花费巨额成本,将粮食贩卖到延安府。
为了确保粮道的畅通无阻,刘永命令赵云飞主动出击,对盘踞在富县的马俊豪部发起进攻,打得马俊豪不敢轻易出富县,从而保障了关中方向的商队能够顺利进入延安府。
同时他又派遣贺六打过黄河,在山西行省占领了一小块据点,让山西行省的起义军能够将粮食顺利交到他们手中。
在黑白两道的有力保障下,大同社每月需花费十万两左右的货物和武器装备(这是支出的大头),能够换来三四万石的粮食。
然而,大同社的粮食危机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发严重。尽管到了冬季,流民数量有所减少,但由于整个关中和山西行省,唯有延安府相对安全,且只有大同社在赈济流民,山西行省的流民不再往中原逃窜,而是想尽办法渡过黄河,涌入延安府。
站在米脂城外,望着那庞大的流民营地,刘永不禁感慨道:“这些流民不过是想吃口饱饭,朝廷连这么简单的要求都无法满足,大明对地方的控制已经彻底失控。”
随着战争对粮草物资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提高物资转运的效率,刘永和李文斌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刘永坐镇米脂县,统筹全局;李文斌则坐镇延安府,负责协调地方事务。
此时,李自成也站在一旁,看着那散发着温暖却又让人无奈的太阳,一脸忧郁地说道:“老天再不下雪,明年的流民只会更多,今年冬天不知道会有多少农户饿死。”
顿了顿,他又接着说:“俺已经把民夫都招回来了,现在运输粮草的都是这些流民。”
刘永点点头道:“做的不错,等榆林镇被打下来,正好把他们安置去河套屯垦,延安府实在养不活这么多人。”如今,延安府的人口已突破 70万,比一年前几乎增加了一倍。
但大同都督府的粮食储备却不容乐观,仅够维持四个月。为了节省粮食,刘永对流民的口粮进行了严格限制。现在流民每天的口粮仅有 5合,大概七八两的样子,只能维持人体的最低消耗,勉强不至于饿死。而成为民夫的流民则可以吃顿饱饭,这也吸引了不少流民加入到运输粮草的队伍中。
刘永望向北方有一丝着急道:“都督什么时候才能传来胜利的消息?”
李自成安慰道:“俺上次过去的时候,榆林镇只剩下榆林城还未攻破,以都督的能力,要不了多久应该就会传来好消息。”
就在这时,远处突然扬起一股烟尘。在这干旱的时节,土地干燥,只要有马匹奔腾,路上便会扬起滚滚烟尘。很快,一个声音由远及近地传来:“大捷,都督胜利了,我军攻占榆林城!”
刘永惊喜地看向李自成,问道:“鸿基,我没有听错吧,榆林城被攻破了?”
李自成满脸喜悦地回答:“执政,您没有听错,都督胜了,榆林城被我们攻占了,我大同社的北方再没有朝廷的军队了。”
“好好好!”刘永连声道好。
这一消息迅速传进米脂县城,全城顿时沸腾起来。百姓们兴高采烈,仿佛迎来了盛大的节日。米脂的各个商号的掌柜们更是兴奋不已,他们立刻命伙计点燃鞭炮庆祝。
要知道,自从护卫队全面火器化之后,硝石、硫磺、木头的价格翻了几倍甚至十几倍,尤其是前两者,在延安府都属于管制货物,弄到鞭炮并非易事。
但从这热闹的场景也能看出,掌柜和东家们是何等的兴奋。因为榆林城的攻克,意味着前往草原的山路最后一个阻碍被打通了。以后他们的商队只要缴纳 5%的税,就可以自由地将大漠的货物运到延安府,再把延安府的货物运到大漠。这将带来的利润何止增加一倍、两倍,一条黄金商路正式为他们敞开了大门。
那些早已经准备好货物的掌柜和东家们,激动地嘱咐伙计们将货物装上马车。尽管他们知道大漠即将迎来降雪,但这也阻挡不了他们前往行商的热情。
但就在他们即将出出动的时候,一张大同都督府的请帖来到他们手上。都督府的执政刘永想要请他们一聚,说是商议草原上的买卖。
他们当即赶往米脂原本大同报社改造成为的米脂县衙。没多久,延安府大商贾温、田、姜、高,刘等几位掌柜。常,艾,姜等几十位商队马队的东家全部汇聚一堂。
而他们之所以能如此集中,是因为他们知道大同社的战报,了解到榆林镇不堪一击,只剩下榆林城一座城市在坚守。
他们等着大同社把这座城池攻破,而徐晨也没让他们失望,花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大明所谓的九镇之一的榆林卫就彻底覆灭了。
所以在场的东家和掌柜各个喜气洋洋,各自和自己相熟的掌柜,商议要带羊毛布,各种廉价的铁器,甚至还有一个商队东家,购买了一大堆煤球炉,打算在草原推广蜂窝煤。
而从草原带回来的货物则大同小异,第一位的当然是羊毛,而后是牛羊战马都可以,各种动物的皮毛等等,这些货物都不愁买家,大同市就是整个北方最大的买方,每年都要购买几百万两银子的原材料。
商队掌柜和东家们齐聚之后,刘永迈着沉稳的步伐进入会议室。他微笑和几个相熟的掌柜东家亲切地寒暄了几句,而后径直走向主位坐下。其他掌柜和东家也各自有序就座。
刘永清了清嗓子,朗声道:“此次我大同社攻占了榆林镇,成功打通了前往草原的商道。”
此言一出,现场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气氛达到了高潮。
待众人安静下来,刘永接着说道:“某还有一个更好的消息要告诉各位。榆林镇的将门为了对付我们,竟勾结大漠的察哈尔部。不过,他们的阴谋并未得逞,我大同社的高大壮将军已将其击溃。我军乘胜追击,彻底剿灭了察哈尔部。如今,河套地区三分之二的地盘都已属于我大同社了。”
此言一出,现场的东家和掌柜们先是一阵吃惊,随后恍然大喜。他们心里盘算着,连河套地区都属于大同社了,河套有无数的部落,无数的牛羊,他们就是最优质的交易对象啊,连那5%的税都不用交了,这简直是双喜临门、喜上加喜啊!
温益掌柜率先起身,满脸堆笑地恭维道:“都督领兵之能可谓是国士无双。我等为都督胜利贺!为大同社的胜利贺!”
其他商队的掌柜东家们也纷纷起身,齐声附和:“我等为都督胜利贺!为大同社的胜利贺!”
刘永抬手示意众人坐下,待他们安静下来后说道:“但现在我大同社也遇到了一个麻烦。榆林镇有四十余万人,大部分都遭受了旱灾,缺衣少粮。察哈尔部也有六万部众,他们更是连过冬的口粮都没准备好。”
此言一出,现场掌柜们的内心不禁“咯噔”一下,他们心里暗自揣测:这是要找他们来化缘?
就在他们绞尽脑汁思考应该出多少钱粮的时候,刘永示意李自成拿着一张地图,挂在了身后的墙面上。
刘永拿起一根短棒,指着地图上的河套地区,黄河靠近山西的一带说道:“河套地区原本有多股势力,朝廷的宁夏镇、榆林镇、察哈尔部,还有林丹汗的部落。但如今,榆林镇和察哈尔部已被我大同社击败吞并,林丹汗被皇太极击败,退出了河套地区。现在只有宁夏镇还占据着宁夏平原的少部分领地,余下河套三分之二的地盘都是我大同社的。”
“我们都督打算把河套这片广大的地区和各位共享,我们都督府出土地、出人手,负责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开垦良田、建设牧场。各位以粮食入股,开发河套的利益则由都督府、农户和各位共同共享。”
现场的掌柜们听后,一阵愕然,内心既惊喜又惶恐。这种事情是他们商人能参与的吗?
但一想到肥美的河套平原,只要开拓出来就有几百万亩的良田、上千万亩的草场,这简直就是一个能不断产出财富的聚宝盆啊,尤其是大同社擅长建设,开垦田地更是一把好手,河套靠着黄河,做好水利设施也不怕闹旱灾,一年弄出几百万两银子的利益那是轻轻松松的。
这可是泼天的富贵,哪怕只占据小小的一股,只要徐晨说话算话,他们家族几百年的富贵也就稳了。
田然紧张得牙齿磕磕绊绊地问道:“都督有什么章程?”
这种泼天的富贵哪怕危险性极高,他们也要想办法参与进来,尤其是徐晨的信用还不错,这更加剧了他们冒险的想法,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看向刘永。
刘永神色淡然地说道:“一切都按商业的规矩来。首先,都督府会成立一个开发河套的商社,就叫北河套商社。商社分为一千股,都督府以占据的河套土地,占这个商社51%的股份。余下一股值一万石粮食,各位能拿出十万石粮食就可以占百分之一的股份,还可以派遣一名董事,监察河套商社的运行。”
听完这话,所有人都皱起了眉头。要是只拿一万两银子,现场的掌柜大部分都能拿得出来,余下的人也可以想办法借贷。但拿一万石粮食,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非常难,外面什么情况?兵灾,匪灾,旱灾到处都是,运着这么多粮食在外面跑,这和找死已经没多大区别了。。
田然小声问道:“执政,能不能换成银子,哪怕三万两一股,我等也愿意接受。”
“是啊,是啊,现在这兵荒马乱的,执政,您让我们到哪里去找粮食,都督府又限制粮食购买。”不少商贾都开始抱怨起来,想要改变入股河套商社的办法。
刘永依然神色淡然地说道:“我们都督府府库当中还有三百万两银子,这次攻占了榆林镇,那些将门囤积了两百多年的银子,想来弄个三五百万两是不成问题的。我们要的就是粮食,要不然河套如此肥沃的土地,我大同社付出了几千人的流血牺牲,自己开发不好吗?又何必让给你们?”
“都督说过一句话,高收益,高风险,你们想得到高收益就必须要冒风险。”
其实,刘永内心是不太想成立北河套商社的。大同社付出了巨大的流血牺牲才打下来的土地,凭什么要分给这些奸商。
但他也不得不屈服于现实。榆林镇有几十万嗷嗷待哺的军户,大漠上也有几万缺衣少粮的牧民。打下了这些地盘,大同社的兵力不缺了,甚至连骑兵都得到了极大的补充,但对粮食的消耗却翻了近一倍,眼前的这点存粮肯定等不到下一季秋收了。
能解决粮食危机的方法,要不就是继续打出去,打下更多的地盘,抢到更多的粮食,来养活现在这些人。要不就是想办法弄到粮食,养活新增加的人口。
刘永想了想,与其让大同社变成一个永远吃不饱的饕餮,还不如想办法用河套的土地换一些粮食。
温益咬了咬牙,说道:“执政,您能不能给我们一些时间,想要调集这么多粮食,花费的时间可不少。”
刘永点了点头,说道:“这是自然,在明年夏收之前,各位都有时间。但我要提醒各位,当我大同社有足够多的粮食了,你们即便是把粮食运过来了,我们也不会接受,所以机会只有一次,你们自己把握。”
说完,刘永便起身走出了会议室。
其他商队的东家掌柜们顿时议论纷纷。
“这是不是真的?会不会是都督的圈套?就是为了让我们运粮食。”
“不会吧,都督还是很讲究信誉的,这么多年来他一向说话算话,和都督打交道的人,除了他的敌人,就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的。”
“但一万石粮食才占一股,现在这情况,都不说购买粮食的花费了,光想办法运这一万石粮食,成本也超过了这些粮食的价格。”
现在整个北方到处都是起义军,运这么多粮食,那简直就是一个诱人的诱饵,黑白两道都有可能对付他们,路上的打点、护卫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甚至都有可能会被黑吃黑。
但就在这个时候,温益站起身来,说道:“老夫有事就先行离开一步了,各位告辞。”
现在还管什么去草原行商,购买北河套商社的股份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其他人很难筹集这么多粮食,但他背后站的是尚书,这事情虽然难,但未必做不到。
等温益离开后,其他人也意识到温益要做什么事了。他们当即便不再在这里交流,各自匆忙想办法联络自己的后台,让他们帮忙筹集粮食,购买北河套商社的股份。
第158章 ,你好好的去做大英雄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11月8日。
冬日的阳光洒在校场的每一寸土地上,给这寒冷的季节增添了几分暖意。而榆林城的校场,锣鼓喧天得格外热闹。
上万护卫队士兵的代表整齐地坐在台下,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期待与兴奋,即将见证一场盛大而荣耀的仪式。
“当当当~~”一阵激昂的旋律在校场中回荡,如同一阵强劲的风,吹起了每个人心中的热血,更给徐晨带来几分熟悉之感。
几百名披红挂彩的士兵精神饱满地在后台准备,他们即将接受应得的奖励。
从护卫队成立以来,徐晨一直将对士兵的奖赏视为重中之重,力求做到及时且丰厚。
这批受奖赏的士兵主要以中低级军官和普通士兵为主。他们穿着全新的礼服,每一套都经过精心裁剪和制作,笔挺靓丽制服让他们精神十足,充满威严,每个人都梳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整齐地束起,面容带着自信的光彩,整个人看上去画风都和普通人不一样。他们的胸前,披着用绸缎制成的大红花,鲜艳夺目,如同燃烧的火焰。这些士兵按照 30人一组的队列,等待着接受表彰。
刘宗敏站在队伍中,带着红花开心地笑道:“俺现在怎么样?好看吗?”
他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朝气,眼神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此刻的他,不过 20出头,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
鹿信在一旁打趣道:“俺在十里八乡就没看过像你这样的俊后生。城里的大姑娘小媳妇肯定会为你着迷。”
周围的士兵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气氛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这次赏赐的军官等级最高到营长,营以下的都属于中低级军官。刘宗敏带领的二十营,在攻打榆林城的战役中表现得尤为出色。他们如同锋利的刀刃,第一个攻入榆林城。
在激烈的战斗中,刘宗敏身先士卒,带领着士兵们奋勇杀敌,最终抓住了榆林镇总兵杜文焕。而且他们还成功保护住了榆林城的粮仓,里面储存着几十万石粮食,这对于当时的大同社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功劳。
因为有如此卓越的表现,以刘宗敏为首的二十营士兵荣立了集体一等功,还被授予了“陷阵营”的称号。在战后,为了节省开支,一般的营团编制可能会被撤掉,但像他们这种被授予荣誉称号的营将会被保留下来,成为护卫队中常备力量。
“准备上场。”一个军官大声喊道,声音在空气中回荡。刘宗敏等人立刻收起笑容,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他们迅速排好队,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如同一条训练有素的钢铁长龙,登上了高台。
台上,陈子昂拿着个铁喇叭,气沉丹田,大声宣布:“现在上场的是陷阵营,他们在营长刘宗敏的带领下,第一个攻入榆林城,抓住了丧心病狂的榆林总兵杜文焕,保住了榆林城几十万石粮食。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随着营长的话音落下,激昂的战鼓声响彻校场,如同滚滚惊雷,震撼全场。刘宗敏等人迅速站好队列,身姿挺拔,目光坚定。校场上顿时掌声如雷,那热烈的掌声仿佛是对他们英勇事迹的最高礼赞。
徐晨、王二、张献忠等高级军官走上前来,他们的脸上带着欣慰和赞赏的神情。徐晨亲手给刘宗敏等人戴上了一等功的黄金勋章,那枚勋章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象征着他们的英勇和荣誉。而后,徐晨又郑重地交给刘宗敏一面“陷阵营”的旗帜,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上面的字迹格外醒目。
刘宗敏接过旗帜之后,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荣耀感,他一个打铁匠出身的小子,现在却成了全军十余万人的焦点,这是他20多年人生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他激动的对着全军将士不断挥舞旗帜,旗帜上“陷阵营”三个字在风中不断飘荡。
全军将士无不投来羡慕的目光,有人心中升起一股大丈夫当如此之感,渴望自己也能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也有人暗暗发誓,觉得彼可取而代之,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越他们。
而在校场之外,榆林的百姓们也被这热闹的场景所吸引,他们羡慕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这些百姓大部分都是本地的军户和家丁,在大同社占领榆林城后,他们经过简单的审理,被查明没有劣迹后就被释放了。
侯勇和侯远两兄弟也是第一批被释放的人员,此时他们正站在人群中,眼睛紧紧地盯着校场里的护卫队士兵。
侯勇看着那些登台接受表彰的士兵,不禁感慨道:“看看人家,一个小兵能登台接受万人表彰,再看看这些士兵,一个个穿得跟军官一样,难怪他们这么能打。要是俺,俺也会拼命。”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羡慕和向往,同样是当兵的,为什么人家能如此靓丽帅气,他们这些军户就活的像个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