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202节

  马林也笑着说:“所以就该徐大王获得天下。只有跟着大同军,我们才有好日子过。”

  随后,士兵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依次上台领取路费。他们小心翼翼地接过银子,仿佛接过的是未来生活的希望。领完路费后,他们跟着大同军的队伍,踏上了返回家乡的道路。

  从京城上空俯视下去,像这样的队伍有几十支。宣大镇、蓟州镇、辽东镇近 10万的士兵纷纷踏上归乡之路。他们的身影在大地上延伸。

  这些士兵回到家乡后,将重新编入户籍,分到那些将门的土地。每个士兵可以得到 100亩土地,有了这些土地,军户们就不需要再依粮饷来养活家人,朱元璋当年制定的军户制度会重新恢复。

  崇祯五年(公元 1632年)2月 6日。

  阳光淡淡地洒在北方这片依旧坚硬的土地上。沈良双手紧握着沉重的锄头,一下又一下地用力锄着。尽管天气已经逐渐转暖,但土地依旧顽固地保持着它的生硬,每锄一下,都仿佛是在与大地进行一场艰难的较量。

  沈良本是个养尊处优的公子哥,从未干过如此繁重的农活。他还没掌握干农活的技巧,只能全凭一股蛮劲。

  没一会儿,他的两只手臂就开始发麻,酸痛的感觉如电流般传遍全身。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曾经白皙细嫩、拿过毛笔书写诗文的手,此刻手心布满了厚厚的茧子。

  这是他这段时间劳动的成果,最初的几天,手上起满了水泡,干活时不小心弄破,鲜血直流,钻心的疼痛让他几近崩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泡变成了老茧,疼痛也渐渐习惯。

  “好累啊。”沈良在心底无声地叹息。

  以前他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时,也会在心中怜悯农夫的辛苦,可那只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而经过这半个月实实在在的劳动,他才真正切身体会到农夫的艰辛。每天吃不饱饭,肚子总是咕噜咕噜地叫着,却还要不停地劳作。这段时间,他明显瘦了好几斤,整个人变得清瘦而憔悴,原本圆润的脸庞如今棱角分明,眼神中也透露出疲惫与迷茫。

  “这样的日子何日才是个头?”沈良停下手中的锄头,直起腰,望着远方,无奈地自言自语。

  沈家曾经是天津卫的大族,他家在天津拥有大片的土地和众多的商铺,在当地可谓是声名显赫。

  天启年间,为了支持辽东战场,朝廷开放了天津卫港口。沈家抓住这个机会,购置了一支小船队,专门开展与辽东、朝鲜、日本的海上贸易。海上贸易的利润极其丰厚,短短几年时间,沈家就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他们用这笔钱在天津购置了更多的土地,到了沈良成年之时,沈家已经拥有十几万亩土地,成为当地当之无愧的一方豪强。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来得如此突然。贺涵担任天津总兵,沈家因为有一半的土地是军户的土地,被毫不留情地夺走。这是家族遭受的第一次沉重打击,但那时的沈良还心存侥幸,以为家族的根基深厚,还能挺过去。

  而一个月前发生的事情,彻底将沈家推向了深渊。大同军第八师攻占了天津卫城,彻底堵死了北方最后一条逃往江南的海路。沈家本有机会逃走,但他们万万没想到大同军会来得如此之快。当大同军的士兵出现在家门口时,全家都陷入了恐慌。

  从那以后,沈家开始走向毁灭。他们的家产被充公,土地被没收,曾经的辉煌瞬间化为乌有。他那些顽劣的兄弟,平日里仗着家族的势力,在当地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此时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有的被大同军枪毙,有的被关押起来。沈良虽然因为读书考科举,没有太大的恶迹,但也因为家族的关系,被发配劳动改造。

  种地虽然劳累,但对于沈良来说,并非完全不能忍受。他最难忍受的是这种日复一日、看不到尽头的辛劳。他常常在想,难道自己这一辈子就要荒废在这田地里吗?

  “种地也好,这些年北方天灾不断,把地种好,活命的概率总是大一些。”他只能用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给自己一点坚持下去的勇气。

  “沈良,谁是沈良?”忽然,田地里传来一个响亮的声音。

  沈良心中一紧,他看到一个穿着大同军军装的士兵,正四处高呼着他的名字。他的内心充满了恐惧,担心大同军又要对他不利。但周围的人还是把他的位置告诉了士兵。

  士兵快速地跑到他跟前,说道:“师长要见你,快跟我走。”沈良无奈地放下手中的锄头,拍了拍身上的泥土,跟着士兵向前走去。他的脚步沉重而迟疑,不知道等待他的将是什么样的命运。

  天津卫,总兵府。

  沈良在这里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甚至有几个在其他农场关押的叔伯和其他家族之人,而这些人也是神情迷茫,不知道大同军招他们来要做什么事情。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豪迈的声音传来道:“各位久等了。”

  “草民见过将军!”现场的众人神情惶恐的下跪行礼。

  杨秀头看到这幕哈哈大笑道:“我大同社不行下跪之礼,还是快快起来吧。”

  等所有人都起来之后,杨秀头道:“这次找你们过来是有个事要你们帮忙。”

  众人又马上道:“愿意为将军效力。”

  杨秀头道:“北方这两年屡屡爆发旱灾,大家也是清楚的,中原的粮食不够吃,我大同社就在想能不能用海外的粮食来填补,在我们天津卫北方有日本国,朝鲜国,用这两国的粮食来补全中原缺少的粮食,我大同社可以把海船还给各位,财产也能返还一部分,由各位去日本购买粮食,再返回天津港出售,我大同社愿意以双倍价格收购,不知道各位愿不愿意去朝鲜,日本购买粮食。”

  众人马上点头道:“愿意,愿意!”

  只要不让他们再回农场进行劳动改造,这些人做什么都愿意。

  杨秀头听完笑道:“海船在港口,各位可以招募水手准备出港,只要各位做好此事,算是立下了功劳,大家就是自己人,我大同社对自己人待遇还是不错的。”

第309章 ,福威自用与被现实捶打的崇祯

  出了总兵府之后,沈家人聚在一起抱头痛哭了半天。

  而后沈三叔感叹道:“以前大哥觉得做海贸虽然利润高,但风险极大,稍有不慎就是船毁人亡,那些丘八也极其蛮横,不讲道理,还会冒充海盗打劫我等,这才把海贸赚的钱用来购买土地,以后收租,过个安稳富贵的日子。

  但现在看来大哥错了,这世道哪会允许你过什么安稳富贵的日子,这次我沈家要不是懂得海贸,想从农场里出来,怕没那么容易,这年头人还是要有一技之长。”

  沈良却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他有三个叔叔死在了海上,他父亲痛彻心扉,有感海上贸易风险太大,这才花钱购买土地,聘请名士教导他们读书考科举,改变家族的命运。

  这个时代大明搞近洋贸易,死亡率虽然不像西方那么恐怖,但风险依旧极大,遭遇风暴,触礁等事故翻船,碰到大明将门不讲理,直接抢了他们的货,又或者是他们装扮的海盗,那基本上就是人财两空,不那么残忍一点的可能还能把人给赎回来,那种心狠的那就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不是那种亡命之徒还真干不了海上贸易的活。

  沈三叔一行人来到一个叫四海钱庄的地方,这地方非常好找,处于天津卫最繁华的主干道上,是一个三层的木质高楼,四海钱庄是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闪耀金色的光芒,更关键的是4周围着一圈百姓,一辆辆马车进入四海钱庄的内部。

  他们好奇的询问了一下四周的八卦客道:“这位兄台在看什么?”

  八卦客道:“看金山银山,你们以为这马车是普通的马车,这都是拉金子银子的马车,大同社成立了四海钱庄,整个天津卫,通州的银子都运到这里了,这一个月每天都有好几十辆马车进了,里面的银子有几千万两,据说堆的像一座山那么高。”

  沈三叔一下就被打击到了,这其中还有他们家的银子。

  好在已经过去了不少时间了,他也逐渐适应,他带着沈阳进入钱庄内部,找到一个伙计拿出自己从总兵府得到的一份文件道:“这是杨秀头将军给我等的,说是可以领5000两银子。”

  伙计看了一看这张文件上的印章,确定无误之后又问道:“你是海商?”

  “天津卫沈家,做了十几年海贸。”

  伙计道:“你这笔钱数额比较巨大,我们要去核对一番,还要准备银钱,您可以去我们旁边的期货交易市场去看一看,那里集中了天津卫所有的货物,可以方便您购买货物进行贸易,半个时辰后您再来,我等应该准备好了银钱。”

  沈三叔点点头,带着沈良去了那个所谓的期货交易市场。

  天津卫的期货交易市场也极其容易找,就是一个在明朝人看来极其宏伟的宫殿式结构。

  沈良他们都极其惊讶,他们不过是一个月没来到天津卫,大同军居然可以在一个月内建成一座这么庞大的建筑,要知道如果是大明建一栋这样的建筑,最起码要花费几年时间。

  进入这个期货交易市场之后,里面的支柱不是他们预料当中的树木,而是一个个显得纤细的钢铁支柱,顶部也是密密麻麻的钢铁做横梁,当然在这个钢铁还能算奢侈品的时代,用钢铁做支柱也是豪奢的代名词。

  所以在徐晨看来极土的菜市场建筑,在明朝的土著看来却是极其宏伟的宫殿。

  沈三叔和沈良二人震惊的看了半天,而后两人分开,沈三叔去找可以贸易的货物。

  “蜀锦只要15两,你们没有哄骗人吧?”沈三叔不敢相信道。

  蜀锦一直是大明最高档的布料,哪怕是在蜀中也要20两以上,运输到京城,价格就没有低于30两。

  摊位上的伙计道:“这怎么敢欺骗客官,您可以亲自来看。”

  沈三叔仔细摸了摸布料,的确是最高档的蜀锦,但他还是奇怪道:“你们不怕亏本吗?”

  伙计道:“这些都是从那些大户家里抄出来的,又不需要用本钱,哪来的亏本?”

  沈三叔:!!!

  而在另一边沈良看着一幅字画痛心疾首道:“这可是唐寅的真迹,怎么能如此暴殄天物的随意摆放,而且还只标注10两银子,这幅真迹价值上百两。”

  他来到的是一个画摊上,结果就发现了一张唐伯虎的猛虎下山图,就像一张普通的书画一样挂在这里。

  伙计道:“知道,唐伯虎就不是个读书人,好像号称江南才子,但我们这里还有李三才的字画,他好像做过漕运总督,这幅字只要5两银,还有一个叫牧斋先生的,你要不要?”

  沈良沉默了,一是他发现这些名人字画都是真的,有很多都是直隶籍朝廷的重臣甚至阁老,本应该是文雅之事,现在却变成了市井讨价还价的场所,二就是他没钱。

  看到这些以前被读书人追捧的名人字画,现在就像赝品一样挂在市集当中,这让他有一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感,时代终究不同了。

  他们在期货交易市场待了半个时辰,沈良一脸沉默,反而是沈三叔神情振奋,侃侃而谈:“大同社的这个期货交易市场到不差,天津卫的货物都汇聚在此,能够货比三家,找到最优质的货物,不用像以前一家家的找,只要把这批货物卖到日本去,三叔有把握,5000银子的货能卖到三万两,再从日本那里购买大米,如果真按照大同社说的双倍价格,还有一两银子的补贴,这一趟三叔有把握把本钱变成6万两,我沈家就再一次起来了。”

  “大同社虽然讨厌地主,但对我等做买卖的是真支持,这里居然还能订购商船,本钱不够,还可以去找钱庄去借贷,只需要一成的利息,大同社这简直是在做善事。”

  沈良沉默他也不在意他侄子是读书人,本就不在意这些买卖上的事情,他只是想宣泄自己的激动,回到了自己熟悉的行业,他再也不是那个让人贬低,连农活都做不好的人。

  再次来到四海钱庄,伙计已经准备好了5000两,不过却不是他想象当中的白花花的银子,而是一张张面额一两的银票。

  伙计道:“这是我大同社的银票,可以在我大同市所有的地盘交易,这里一沓就是100张,5000两就是50沓,请您清点。”

  大明的钱庄体系极其繁华,沈三叔倒也不在意,只要这些银票能换到货物就可以。

  钱到手之后,沈三叔一方面购买高档的蜀锦和便宜的铁锅,而后又开始招以前和他出海的伙计,招募到68个老伙计,还购买了一些火枪刀剑,连虎尊炮都弄了两门。

  这些都是明军的制式武器,杨秀头是看不上的,而这一个时代要开展海上贸易,没有武力保护是不行的,所以他低价倾销给了这些海商。

  货物准备好了,淡水,食物,武器装备,信任的伙计也准备好,沈三叔的海船,在天津港扬帆起航。

  他们将会去日本,比起朝鲜,日本不但人口多,更加安全,哪怕是他在天津也知道女真人不时的打劫朝鲜人,只怕朝鲜也没多少粮食。

  扬帆起航之后,沈三叔他们都极其高兴,甚至载歌载舞,引唱高歌。

  只有沈良依旧和以前一样。沈三叔找到他小声道:“如果你不愿意待在大同社的地盘,你就待在日本,然后再乘海船去江南。”

  沈良摇头道:“大同社已经占据北方了,其攻势如火,没有任何一个势力能阻挡他们,上一个能如此快统一北方的还是李唐,侄儿即便是去了江南,不过在做一次囚徒而已。”

  大同社这次攻占北方太顺利,太快了,10月发动进攻,2月就彻底占据了北京,只花了4个月时间就鲸吞了整个北方,任何一个有识之士都明白,江南是不可能阻挡大同社的。

  沈三叔道:“那你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安心的留在北方,只要有这艘船在,咱家依旧可以富贵。”

  沈良苦笑道:“侄儿只是不知道以后该做什么好?”

  沈三叔道:“那你就先跟着三叔等想到了自己要做什么再去做。”

  而在天津卫当中,像沈家这样庆幸自己逃出升天的家族为数不少,绝大多数都是那些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家族,大同社把店铺还给他们,还给他们一定的启动资金。

  这些家族个个感恩戴德,没有一个敢抱怨的,本来他们以为是抄家的,结果没想到还能保留一些家产。

  先给一棒子,再给几颗甜枣,这些人才能感恩戴德,要不然像大明那样,他们只会蹬鼻子上脸。

  崇祯五年(公元 1632年)2月 15日,京城。

  崇祯带着他两个老婆,王承恩,王之极五人,在正阳门大街,登记了京师百姓的户籍。

  崇祯他们亲手把神机营营房改造一番之后,他们劳动改造的主要内容就是登记京师百姓的户籍。

  这件事对大同社来说极其重要,北方的旱灾尚未结束,北方想要不饿死人,对外购买粮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粮食定额制度才是根本。

  而想要粮食定额就必须要统计人口,京城就有上百万人口,想要登记如此庞大的人口,顺天府几百官吏,加上上千大同社员和抗旱会员也是远远不够,于是傅山就想到了关押在神机营房的大明贵族高官,这些人都是识文,认字,哪怕是他们的妻儿也是有文化的,多了这几千人登记户籍的速度会提升三倍以上。

  于是崇祯他们就成为了大同社第一批临时的统计员,分散在京城各个市坊,统计当地的人口和户籍。

  崇祯面无表情问道:“姓名?”

  “宋老拴。”

  “那是外号,不是名字。”

  中年人想了想道:“好像俺父母请秀才给俺取了个名字叫宋义,只是没人叫都叫俺宋老拴。”

  崇祯面无表情写一下宋义两个字。

  “家里有几口人,分别叫什么?”

  “三口,还有两个孩子,大头,毛孩,都是男孩。”

  崇祯皱眉头道:“你没有父母和妻子吗,这不是让你们交人头税,他们如果不登记的话,以后连粮本都没有,就没办法领低价的粮。”

  宋义伤心道:“俺爹俺娘前年饿死了,婆娘也在去年饿死了,要不是大同军打过来,俺和俺两个娃也要饿死。”

  崇祯默然无语,中原大旱饿死百姓也就算了,京城这样的首善之地也饿死了这么多百姓。

  他脑海当中不由得回想起朱猛说的那句话“你本事很一般,当皇帝更差。”

  他越不想承认现实,现实越是在锤打他。

  同时他不由得想到徐晨,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徐晨真没有进入紫禁城,更让他感到莫名其妙的,徐晨不进紫禁城,更不待在京城,而是带着亲卫在京城乡村,他倒是一点都不担心自己的危险。

  再想到他在大同报上看到徐晨的事迹,不是在凤翔府,就是在同州府,耀州,不是在农村,就是在作坊,待在长安城的次数屈指可数,这好像就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总是要到处乱逛,给崇祯的感觉就是望之不似人君。

  偏偏这样一个忘之不是人君之人,就能组建出一支强大的大同军,几年时间就占据了大明的北方,崇祯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输给他。

  “孩子的名字,这可是在登记户籍,没登上的以后连粮食都领不了。”

首节 上一节 202/2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