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俄国当文豪 第90节

  至于更深的东西当然还有待挖掘,而像这首诗当中呈现的对于爱情的这种复杂的态度,以及“笛声”、“烟灰”等不同寻常却又应用得如此之妙的意象,无疑又是对当下俄国爱情诗的又一次突破,但在细想这些东西之前,看着在场微微有些沉默的众人,罗斯托普钦娜夫人还是将自己的理解全盘道出。

  而她这么简单解释过后,场上一些原本只是若有所思的客人似乎感觉自己触碰到了更深的东西,对于这首诗到底好在哪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当罗斯托普钦娜夫人这位著名的才女说出:

  “尊敬的米哈伊尔先生,您又为我们俄国的诗坛带来了一首绝妙的爱情诗了,我相信我这辈子都无法忘掉它了。”

  在场的客人们也终于是反应过来,共同对这位似乎依旧平静的青年表达出了自己的赞赏和对这首诗的喜爱,只是在这些人当中,一些男性贵族看上去稍微有些勉强,反倒是一些贵族夫人和贵族小姐,她们热烈的反应已经称得上有些失礼了。

  而对于那些已经取得一定自主权的贵族夫人们来说,她们看向这位青年的眼神就比较直接和大胆,至于有些贵族小姐,反而是显得愈发矜持,不过眼角的余光却像是在打量这位青年的眼睛有没有看向她们。

  对于有些家世很好且相貌也颇为不错的贵族小姐来说,她们身边从来不缺献殷勤的人,但这位青年表现得却是相当平和,感谢了众人的赞赏又简单的说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之后,便径直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座位上,对于别人的关注和赞赏似乎没有一点留恋。

  既然米哈伊尔已经坐了回去,那么即便罗斯托普钦娜夫人感觉自己还有一堆的感想想说,但她终究还是只能按照原本的流程继续主持下去,毕竟在米哈伊尔过后,依旧有那么两三位新晋作家要来朗诵他们的作品。

  至于接下来朗诵的人是谁,米哈伊尔当然清楚就是坐在自己旁边的那两位先生,由于担心他们压力太大,米哈伊尔还冲他们投去一个鼓励的眼神。

  只不过这眼神在米哈伊尔看来是鼓励,但在这两位年轻人看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前不久还野心勃勃,但此刻只觉得被蔑视了的两位年轻人:“.”

  怎么感觉他都不用吹口气,光是一个眼神就让我们感觉被打倒了

  在这种情绪之下,他们两人有一个直接就萎了,只是强撑着念完,完全没了最开始的时候的自信,还有一个反倒是被激发出了想要跟米哈伊尔一决雌雄的勇气,只是当他充满激情地念完自己的诗作后,他便发现无论是罗斯托普钦娜这位主持人还是在场的不少贵族夫人和小姐,似乎都依旧沉浸在米哈伊尔那首诗的氛围当中

  这还比什么?!

  对于他们的心路历程米哈伊尔并不知晓,甚至说他完全就不知道自己还跟这两位先生产生过过节,事实上米哈伊尔压根就没功夫管这些,别看整个过程他似乎都表现得镇定自若,但有一说一,米哈伊尔镇定的外表之下,人其实已经走了有一会儿了。

  只能说,作为萧楚南,米哈伊尔这辈子都没被这么多的女性用这样的眼神看着

  就在看似平静实则满头大汗的米哈伊尔喝茶平复心情的时候,自始至终都看着米哈伊尔的表现并且为米哈伊尔的表现感到激动的老陀,在这时也是朝米哈伊尔投来了钦佩的目光:“我就知道会是这样。”

  “费奥多尔,这一切并不像你想的那样轻松。”

  既然都哥们,那么米哈伊尔肯定不会掩饰自己的缺陷,于是当下就实事求是地说道:“只不过是强撑罢了,我也从来没遇到过这种场合。”

  “这样啊。”

  听到米哈伊尔这么说,而且他擦汗的样子确实不像作假,因此年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仔细一想,觉得这样好像才是正常的,只是就当他沉思了一会儿,准备开口安慰安慰米哈伊尔的时候,结果他转头便瞧见了这样的一幕:

  只见米哈伊尔不知何时已经看向了贵族小姐们所在的地方,脸上露出了颇为开朗的笑容的同时,嘴巴也是微微张开,似乎是在用嘴型跟别人说着什么。

  尽管他的动作很是隐蔽,但因为场上真的有很多人不自觉地关注他的缘故,因此他的这些动作还是被有些人注意到了,尤其是米哈伊尔对着的那片贵族小姐们所在的区域,不少贵族小姐似乎都稍稍有些羞怯地低下了头。

  目睹这一切的老陀:“.”

  我真傻,真的

  就在老陀打消了安慰米哈伊尔的想法的时候,另一边,成功跟米哈伊尔对上暗号的娜佳则是忍不住用绣扇遮住了自己半张素净的脸,尽管米哈伊尔的口型看上去就是一句寻常的“晚上好”,但这并不妨碍这位十七岁的姑娘微微红了脸庞。

  而一想起刚才米哈伊尔念的那首诗以及看向她的眼神,她的脸就又红了几分。

  她确实也在认真思考和揣摩这首诗歌,想要从这首爱情诗里揣摩一下米哈伊尔对于爱情的态度,尽管这首诗当中的爱情足够美好,但那种脆弱感和易碎感同样不容忽视,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呢?

  就当娜佳思考这些事情的时候,她身边却是又响起了关于米哈伊尔的讨论声,像这样的讨论,娜佳在今晚已经听过很多了,本应早已习惯,但当听到这样的讨论时:

  “他刚才是不是在看你?是不是还想说点什么?”

  “谁知道呢.或许吧,类似的事情我已经习惯了。他的长相倒是不错,只可惜除了一家杂志社以外一无所有。”

  “是啊,估计接下来就是进入官场慢慢往上爬了,估计至少要花个十来年时间,不过倘若他在别的国家的文学名声能更大一些,想必会对他的未来有所助力。”

  “那也要很久了。”

  这位十七岁的姑娘还是忍不住开口说道:“除了表面能看到的那些以外,他身上还有许多珍贵的东西,这一部分也都是无可替代的。”

  尽管别人都在为她突然开口而感到诧异,但娜佳还是将绣扇微微合拢,然后看着那位似乎有点高傲的贵族小姐继续道:“而且我可以向你保证的是,他刚才是在看我,并且是在跟我说话。”

  严格意义上来说,娜佳自从进入贵族的社交圈之后,也是因为家世、相貌和音乐等方面的才能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不过由于性格以及其它一些原因,平日里倒是显得颇为低调,因此她突然这么一开口,那位有点高傲的贵族小姐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而她沉默了,其他不少贵族小姐在听到娜佳的话后,却是借着这个机会问起了关于米哈伊尔更多的事情,眼见还是有不少人对米哈伊尔的事情感兴趣,娜佳一时之间也变得稍微有些慌乱,确实有点不知道到底要不要说,又该说到哪个份上。

  就在娜佳纠结这个问题的时候,坐在米哈伊尔旁边的那两个年轻人也已经念完自己的作品回来了,凭心而论,米哈伊尔觉得他们的作品还不错,就是出场的时机不太对,因此见到这两人似乎有点沮丧,确实听了他们的作品的米哈伊尔便顺嘴鼓励了一句:

  “写的很不错。”

  嗯?!

  米哈伊尔只是这么一说,但那两个年轻人却是猛地抬头,惊疑不定地瞧了米哈伊尔好一会儿后,眼见米哈伊尔说的好像不是假话,他们的心情也是一下子就变得格外复杂,时不时地还要用非常复杂的眼神看向米哈伊尔。

  感觉到了这种眼神并且感觉有点不太对劲的米哈伊尔:“.”

  你们这么看我干嘛?

  哈人。

  早知道不说了

  当作品朗诵完毕后,那么这场文学沙龙便继续进行后面的环节。

  其实很多时候,所谓的文学沙龙往往会成为很多贵族社交和附庸风雅的把戏,乃至进行各种庸俗的交易,后来的托尔斯泰便在他作品当中写过这种无聊乏味的沙龙。

  但罗斯托普钦娜夫人的沙龙确实与众不同,除却正常的流程以外,她的沙龙往往会讨论一些激进的话题,就像农奴制和婚姻自主等议题,以至于在第三厅那里,她的沙龙直接被称为“披着蕾丝外衣的反叛司令部”。

  等到她后来被流放到莫斯科后,也是跟赫尔岑、维亚泽姆斯基他们开办起了更加隐秘的地下聚会,等到后来赫尔岑润到西欧,并且创办他那炮轰沙皇的刊物《北极星》时,也是这位夫人帮忙运送和分发了这本刊物的手抄本。

  从这个角度来说,除却文学沙龙以外,米哈伊尔以后指不定还会在别的地方跟这位夫人打交道。

  就算只说现在的话,不知为何,一旦沙龙里聊到什么比较敏感的话题,这位夫人似乎就很想听听米哈伊尔的意见。

  米哈伊尔:“?”

  这可真是害苦了我啊.

  好在是跟别林斯基他们混久了,类似的黑话米哈伊尔用起来那也是一套一套的,于是便还算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真实的看法。

  与此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开口同米哈伊尔搭话的贵族夫人和贵族小姐确实也不在少数,对此米哈伊尔也只能说正常应对,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场沙龙无疑已经走向了结束,只是在正式散场之前,米哈伊尔倒是又应罗斯托普钦娜夫人的要求,将他那首诗再次朗诵了一遍。

  在朗诵的这个过程中,罗斯托普钦娜和其他一些贵族夫人和小姐也是赶忙将这首诗给抄写了下来,最后罗斯托普钦娜夫人的这份手稿,还专门请米哈伊尔落了款,并且郑重邀请米哈伊尔多来参加她的沙龙,大意就是像这样的沙龙怎么能缺了像米哈伊尔这样的人才。

  对此米哈伊尔只能是暂且点头答应了下来,至于要不要常来,还是要看具体的情况,真要说的话,邀请他的沙龙那可太多了,真要个个都参加的话,那米哈伊尔也是真的没多少好好睡觉的时间了。

  而就当圣彼得堡正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件的时候,在法国的老屠和老别,当然也即将面对新的事情

第162章 忍耐与销量

  当米哈伊尔正在圣彼得堡忙于各种事务的时候,远在巴黎的屠格涅夫也并没有闲着,而既然长篇小说连载已经敲定,那么屠格涅夫这段时间主要在做的肯定还是继续参加各种沙龙积累人脉,并且继续将米哈伊尔的那些小说翻译成法语,然后试着将它们在法国推广开来。

  在这个过程中屠格涅夫当然遇到了不少麻烦,尤其是当他声称:“虽然我们俄国的米哈伊尔先生在一年前才刚刚开始写作,但他自那以后的每一个短篇都是佳作,都经得起任何人的检验。”

  他在巴黎面对的议论和不屑就更多了。

  毕竟正常来说,翻译无疑会损耗一篇作品的品质,而普通作家光是想在本国成名就已经实属不易,压根就经不起翻译的削减,能在翻译之后还能让人觉得非常优秀的作品,一部分依靠翻译家的发挥,还有一部分就是作品本身的质量确实够硬。

  而像这样的小说,一位作家一生都不一定能写出多少,更何况还是开始写作之后每一篇小说都达到了这样的程度?

  这扯不扯?

  但就在法国的作家和评论家们嗤之以鼻的时候,随着屠格涅夫的不懈努力,《万卡》、《苦恼》、《渴睡》、《穷人》、《窝囊》、《醋栗》.等小说最终还是慢慢地呈现在了巴黎的这些先生们面前。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法国人依旧保持着对于自己文化优势的骄傲和自信,并且批评起了这些小说当中的种种缺点,不过这种事情在如今的法国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在竞争激烈的法国文坛,狗来了都得挨两句骂才能走,雨果、巴尔扎克、福楼拜、波德莱尔、莫泊桑、左拉.这一个个在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字,统统都被人在杂志和报刊上疯狂地拷打过,甚至说有些人在他们那个时代都是上不了什么台面的那种,好在最终由时间为他们加冕。

  而作家们因为竞争关系那也是没少说对方的坏话,也因为竞争关系生出了不少龊龌,这方面雨果、巴尔扎克和大仲马可谓是紧密相连,至于更多的就放在之后再谈。

  总之既是同行又是来自外国的作家,这些稿子被巴黎的作家和评论家们挑刺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以至于屠格涅夫依旧遭到了不少嘲笑与讽刺。

  不过对此屠格涅夫并不在意,一是在米哈伊尔身边待久了,他倒是也慢慢学到了一点那种宠辱不惊的态度,二就是米哈伊尔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已经足够成功了,要是再在别的国家如此顺利,那还得了?

  于是乎,感觉自己以后大概率会常来法国这边的屠格涅夫只是默默记下了有些人的言论,准备过去一些年之后再来个旧事重提。

  至于现在,那就暂且先忍耐一手。

  而屠格涅夫不知道是,很多作家在嘲讽和批评的同时,也有一些作家和评论家们在私底下有这样的对话:

  “关于那位俄国人的那些小说,不知道为什么,我在看过之后常常会回想起来,而且越想就越是觉得写得好,看来我真是疯了!”

  “我怎么也有类似的感觉?这些小说的质量未免高的出奇了,就算是翻译过来依旧能感受到它们的优秀。”

  “可如果按照那位屠格涅夫的讲述,这些小说统统都是由一人在一年的时间里写下,那未免也太不可思议了,莫非缪斯做了那位米哈伊尔的情人不成?但缪斯就算会谈恋爱那也应该跟我们法国人谈才对!”

  “我倒是更加怀疑这位米哈伊尔其实是一个组织,粗鄙的俄国人专门塑造了这么一个可怕的形象,来入侵我们法国的文化.”

  即便一部作品在它所处的时代会有怎样的待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再怎么说,作品的质量是不会说谎的,因此在一些法国作家和评论家们那里,在批评和嘲讽的同时,内心也是真的隐隐间感觉有些不安。

  粗鄙的圣彼得堡竟然还有这样的人物?

  而小说翻译过来的同时,那些诗歌自然也不会落下,比起小说,诗歌所面临的批评和围攻就更大了,毕竟在这一时期的法国,那是真正的写诗的才是最吊的,因此想要推广开来的阻力无疑就更大了。

  不过被批评归被批评,倘若有人仔细观察过的话,就会发现这些作品即便被很多人批评,但它们却始终都在被各种各样的人讨论,以至于到最后真的让更多的人知晓了这些作品。

  就连屠格涅夫本人,虽然整个过程他可谓是费心费力还挨了不少骂,但不知不觉间,他似乎也真的在巴黎的各种文学沙龙里站稳了脚跟,而且成了无法被人忽视的人物。

  正因如此,屠格涅夫在那位歌唱家维多利尔那里也是越发的受重视,成功由不知名的崇拜者晋升为了还算重要的客人,如此一来,屠格涅夫就真感觉自己的爱情又往前走了一大步。

  这感谢自己的同时,那也确实得感谢米哈伊尔一手。

  而除了这些之外,那当然就是在报纸上连载小说的事情了,在之前合同虽然已经签订,但想真正登上报纸肯定还得等上一部连载小说连载完再说。

  谈起这个,就不得不说一句法国在这方面的高效率,由于法国的报纸是除了周日休刊以外每天都发行,因此一部小说几乎要不了几个月就能在报纸上完结,即便是以大仲马的注水方式,那也真的撑不了多久。

  于是为了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大仲马直接就化为写作机器,据说一天能够手写两万四千字,同时他还专门雇佣人来为他搜集素材,他再以此为基础进行扩写。

  这种写作方式下,大仲马巅峰时期一年甚至能够连载十来本书。

  由于这段时间跟大仲马打交道比较多的缘故,屠格涅夫自然是发现了大仲马这惊人的写作速度,与此同时,他倒是也对这位大作家的做派和虚荣有了更深的认识。

  关于这一点,后来的小仲马有一个颇为地狱笑话的讲述:

  “我的父亲非常爱虚荣,他甚至会亲自坐到马车夫的座位上去,以显示自己有一个黑奴。”

  只能说大仲马老师为了彰显自己的派头已经不惜以身入局了.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离《八十天环游世界》登上报刊的日子也越来越近,在正常刊登之前,报纸这边还专门提前做了一个预告,并且还专门强调了这是一部连大仲马先生都觉得值每行十法郎的小说。

  报纸这边虽说绝对不会给出这个价格,但一码归一码,拿来宣传肯定还是很好用的。

  这份预告一出,因为之前本来就有很多作家和评论家对这部小说拿到的价格感到不满,再加上还有其他同行的竞争与攻击,所以这部小说正文都还未来得及刊登,关于它的负面消息就已经有了一大堆。

  甚至说已经有报刊在自己的文学评论专区刊登了相关文章,并在其中说道:

  “近日一部光听名字就能让人感觉到作者的愚蠢的小说即将刊登,《八十天环游世界》,想必只有半睡半醒的人才能写得出这种东西,至于宣传中所亮出的新名词科幻小说,就更加让人觉得不明所以,仿佛完全是一个胡编乱造的词语”

  这样的消息一旦多起来,那么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们的观感乃至影响报纸的销量,对此《世纪报》这边并非毫无准备,但负面的声音一时之间未免太多了点,《世纪报》的这点应对未免显得有些无力。

  即便负面的声音也能为这部小说带来讨论度,但就算是时常有大风大浪翻涌的法国通俗小说市场,也很少有哪位作家的作品一上来就面对这么多负面的消息,就连《世纪报》见多识广的编辑吉拉丹都吃了一惊。

  除却是这本书签的合同让许多作者感到不平衡以外,大抵就是屠格涅夫此前的翻译和推广确实引起了不少人的警觉与不安,本以为就是偶然间划过的一颗流星,能不能再次出现都不好说,但现在看来,怎么感觉真是想跟我们这些法国作家抢饭碗啊?!

  就这么大点市场,能够少点竞争对手自然还是少点比较好。

  在这种无言的默契之下,签下这部作品的吉拉丹是感觉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为此他还想专门去屠格涅夫沟通沟通,让他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是转念一想,这部作品的正主好像压根就不在巴黎

  对此屠格涅夫则是表示:“放心吧吉拉丹先生,这点问题对于米哈伊尔来说压根就不算什么,就算他此时此刻身处巴黎并且面临这样的处境,他也只会跟你说:放心吧,我们会成功的。”

  尽管吉拉丹早就听说了这位米哈伊尔背负巨额债务却依旧面不改色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走去的故事,但如今又有了这么的事情出现,吉拉丹还是想质疑一下一位年轻人真的能有如此好的心态?

  可不管怎么说,事已至此,吉拉丹只能是等着小说正文刊登之后看看读者们的反响,然后再决定后面的事情应该怎么办。

  而《八十天环游世界》这部小说正式登上报刊的日子很快就已经到来,由于本身就拥有庞大的读者基础,所以《世纪报》的销量一直以来都还算稳定,就在去年因为大仲马在《世纪报》上连载了《三个火枪手》的缘故,报纸的销量和订户还狠狠涨了一波。

首节 上一节 90/15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