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俄国当文豪 第139节

  这些“灵”让他分别看到了有关他的过去的美好景象,看到了他的一个穷下属家中的幸福场景,看到了他未来老去后的凄凉景象。

  他被深深地打动了,于是他就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才发现原来施与比接受更快乐。这一切渐渐唤醒他人性的另一面——同情、仁慈、爱心及喜悦,他渐渐开始从乐善好施中他真正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

  从这个故事其实就能看出狄更斯小说里的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歌颂真善美。

  与此同时,这部小说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让狄更斯成为了“发明圣诞节”的人。

  简单来说,在《圣诞颂歌》出版的维多利亚时代,圣诞节并不为很多英国人所知。但随着这部小说的爆火,小说情节当中的家庭团聚、互换礼物、圣诞餐饮等风俗,竟然在不知不觉间深刻的影响了现实,并且最终成了圣诞节时不可或缺的环节。

  而“圣诞快乐”这句问候语也正是因为《圣诞颂歌》的流行而变得家喻户晓,逐渐成为了节日的标准问候。

  在信息还未彻底爆炸的年代,文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着能够重塑集体记忆的伟力,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的目的之一也正是想重塑俄国人的集体记忆,用俄国在抵抗拿破仑时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和民族精神来促进当代俄国的发展。

  那么事到如今,米哈伊尔也准备掺和一手,他在接下来的作品里无疑会增添一些有关圣诞节的细节,但究竟有没有可能成为一种风俗,那得另说,就算不能,跟狄更斯一起做这件事情无疑还是很有意思的。

  至于要增添什么样的细节,说实话米哈伊尔是想搞点不一样的,但具体如何确实还在想.

  米哈伊尔在研究这些事情的同时,他在巴黎的生活当然还在继续。

  而最近一段时间的话,米哈伊尔其实去大仲马家去的比较多,首先是大仲马老师对待朋友确实没得说,主打仁义,其次很吸引米哈伊尔的一个点便是大仲马家有着很丰富的食材,辣椒和胡椒之类的东西全都有。

  就像之前提到过的那样,大仲马是大文豪的同时也是一位好厨子,米哈伊尔在去他家做了几回客之后,便如愿以偿地品尝到了大仲马的厨艺。

  虽然不至于说让米哈伊尔直呼妈妈的味道,但有些菜的味道确实很好。

  在这样吃了两次后,突然有些手痒的米哈伊尔便忍不住对大仲马说道:“仲马先生,让我来试一试吧。”

  “哦?”

  一下子就来了兴趣的大仲马回道:“你也会做菜吗?你也对做菜感兴趣?”

  对此米哈伊尔依旧伸出了两根手指头比划了一下道:“一点点。”

  这里的一点点确实是实话,米哈伊尔虽然有着这项技能,但做出来的东西只能说味道还行。

  “那你就尽管来吧!我可要好好期待一下了!”

  得到了大仲马的首肯之后,米哈伊尔稍微研究了一下大仲马的食材后,便很快就行动了起来。

  出于找找手感的想法,米哈伊尔先做的是在俄国比较常见的一道菜,而始终站在一旁旁观的大仲马见此情形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对于他这种老吃家来说,欧洲有什么经典菜肴是他没吃过的?

  就算是俄国菜也不例外。

  现在看来,米哈伊尔确实是只会一点点,做菜的手法也称不上有多高明

  正当大仲马这么想的时候,不知从何时开始,大仲马突然感觉事情有点不对劲了起来。

  咦?他怎么把这两种食材组合在了一起?

  咦?他的调料为什么会这么放?

  嗯?怎么感觉他越来越熟练、越来越自信了?

  所以他到底在做什么啊?我怎么从来没见过!

  难道我其实不是一个老吃家吗?

  难道我对美食的理解还不够深?!

  就在大仲马逐渐开始怀疑自己的时候,米哈伊尔这边也总算是整出了两道他比较熟悉的菜。

  但由于调料限制,米哈伊尔只能说他尽量还原了一个大概,但即便如此,当米哈伊尔把做好的东西送进口中之后,米哈伊尔还是恍惚了好一阵。

  坏了,这下子是真有妈妈的味道了.

  不过人生在世,总归还是得始终向前看。

  米哈伊尔恍惚了一阵后很快就清醒了过来,而当他看到似乎有些迫不及待的大仲马后,米哈伊尔也是微微一笑,主动邀请大仲马尝尝看。

  坦白说,虽然米哈伊尔很是怀念这个味道,但是对于大仲马这个地道的法国人来说,想让他直呼“妈妈的味道!”、“您不在的时候我简直就是在乱吃!”、“您才是真正的老吃家!”确实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不知为何,大仲马竟然还是细细品尝了起来,足足过了好一阵他才回过神来,然后便忍不住开口说道:“很奇妙的味道,看来你并非是在乱做,但你的这套做法跟我见到过的似乎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哪个地方的做法?”

  听到这个问题,米哈伊尔也是直接回道:“这是来自东方的做法,但因为材料的问题,这样的做法并不准确,只能说稍微还原了一下。”

  大仲马:“??!!”

  为了美食你竟然连东方的烹饪方式都学会了吗?

  这才是真正的老吃家啊!

  一想到这里,对于美食始终有着很大的兴趣的大仲马也是情不自禁地向前一步,然后一把抓住米哈伊尔的手说道:“米哈伊尔,就劳烦你教教我吧!这可是很罕见的烹饪技术,几乎在整个法国都找不到真正能懂的人,没想到你竟然会这个.”

  米哈伊尔:“?”

  开启支线副本,《我在法国当厨师》?

  不过认真说的话,米哈伊尔的时间不多,并且这更多的只能称得上是一种风味,想在法国闹出多大的动静那确实没什么可能。

  但既然大仲马都这么诚心诚意地开口了,米哈伊尔最终还是点了点头说道:“我只懂一点皮毛,如果你不嫌弃的话,那我可以稍微跟你讲一讲.”

  “那就太好了!那么我这里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你觉得这道菜放一些奶酪拌一拌会不会更好吃?”

  米哈伊尔:“???”

  你敢这么干我真要给你一枪了

  “不会的,那这完全就是别的菜了。”

  就这样,米哈伊尔这些天在大仲马家混吃混喝的同时,也顺便跟大仲马交流了一些做菜的心得。

  不得不说,大仲马在做菜这一块确实有天赋,尽管米哈伊尔知道的不多,但大仲马依旧凭借着这点消息捣鼓出了一些融合菜。

  但是这样做出来的大多数菜的味道都未免过于奇怪,等到大仲马费了老大劲终于捣鼓出了一道风味独特、味道还算说得过去的菜出来后,大仲马当即就兴奋地大叫道:

  “出现了!一道独特的新菜!米哈伊尔,就叫他米哈伊尔鱼怎么样?我觉得以后说不定能写进书里然后出版。”

  米哈伊尔:“?”

  还有这种收获?

  就是取这样的名字感觉像是会被很多人啃上一口似的.

  稍稍思考了一阵后,米哈伊尔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提议,至于说之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那确实就有点不太好说了。

  而除了在大仲马这里做客之外,米哈伊尔还专门抽出时间去见了要给他画像的库贝尔,然后找了个地方就给对方当起了模特。

  由于库贝尔似乎很有灵感的样子,所以这幅画像他几乎是一气呵成,没过多久直接就给米哈伊尔送了过来。

  米哈伊尔不太懂绘画,所以他只觉得这幅画像画的挺像,然后色彩什么的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当然了,也有不好的地方,就像米哈伊尔总感觉自己的画像看起来有点装装的,脸上的微笑乍一看是神秘,但米哈伊尔老感觉这个微笑欠欠的

  看来这位画家还是未能抓住我的神韵啊!

  我米哈伊尔难道是什么很装的人吗?!

  不过因为这是米哈伊尔在巴黎的第一幅画像,觉得还是很有纪念意义的米哈伊尔便在合适的地方落了一个款,而在即将写上去的那一刹那,米哈伊尔也是不由得想到:

  这幅画像以后有可能会成为什么文物吗?

  米哈伊尔稍微遐想了一下,但最终,他也是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算了,随便吧,无论如何,他今天收到这幅画像都是很高兴的。

  一念至此,米哈伊尔便颇为轻松地落笔写道:

  画像好极了,就是不够沉稳。

  米哈伊尔·罗曼诺维奇·拉斯科尔尼科夫,1845年11月20日。

第228章 出发与勃朗特三姐妹

  应该形成一种风气,把没有自立能力的人而陷于贫困看作是一种耻辱,尽管这对个人来说似乎很残酷。对于促进全人类的幸福来说,这种刺激似乎是绝对必需的.

  如果某些人根本没可能自立,根本不可能养家糊口,只因可以指望得到教区的施舍,便结婚成家,那这些人就是受了不正当的诱惑,不仅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不幸,生活不能自立,而且还会不知不觉地损害同阶级的所有其他成员。

  一个不能养家糊口而结婚的劳教者,在某些方面可说是他所有劳动伙伴的敌人。

  ——马尔萨斯(注:1834年英国新济贫法以此为思想基础)

  由于米哈伊尔想在圣诞节也就是12月25日出版一本圣诞图书,因此到了十一月底的时候,他无论如何也不能继续耽误下去了。

  于是在处理了一下戏剧、裁缝店和来拜访他的客人之类的事情后,米哈伊尔便开始收拾去往伦敦的行李。

  值得一提的是,在戏剧这一块,《茶花女》依旧在巴黎一场又一场的上演,并且接下来很有可能走出巴黎,去往更多更远的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玛格丽特似乎已经忘却了以前的生活,而是专心致志地投入到一场又一场演出当中去,与此同时,她无疑也是成了巴黎戏剧界近来最耀眼的新人,不少剧院已经向她发起了邀约,邀请她担任其它一些戏剧的女主角。

  她的人生已然来到了新的阶段。

  而在拜访客人这一块,米哈伊尔最近又抽时间去跟正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上学的巴斯德聊了聊,除却一些日常生活上的琐事以外,米哈伊尔当然也是顺嘴提了一些听上去实在是不可思议的“狂想”。

  尽管米哈伊尔这个文科生在科学这一块只限于义务教育的水平,但巴斯德在进行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时,还是难掩震惊地对米哈伊尔说道:

  “米哈伊尔先生,您更应该投身于科学领域的,您好像直接透过表象看到了本质一样!您不当一个科学家实在是科学领域的损失!”

  米哈伊尔:“.”

  吹牛逼呢,我要是真出手那就真要露馅了

  因此米哈伊尔只能是谦虚地摆了摆手道:“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同,我在这方面只有一点简单的猜想,而且我写点东西你做研究,都是为人民服务嘛!”

  “为人民服务我不会忘记您的这句话的。”

  巴斯德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的同时,还是坚持着他最开始的想法:“但我还是坚持我刚才的看法.”

  米哈伊尔:“?”

  要是我之后结识的科学家都像你这么想可怎么办?

  那说不定后世还会出现一个被热烈讨论的问题:“如果米哈伊尔投身于科学领域会发生什么?”

  稍稍幻想了这么一下后,米哈伊尔还是摇了摇头,接着便又跟巴斯德聊了很多东西。

  而除此之外,在巴黎的文化界,由于米哈伊尔并未隐瞒自己即将前往英国的消息,因此即便巴黎的文化界这段时间没少声讨米哈伊尔,但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无论是巴黎文化界的新人还是老人都下意识地松了一口气。

  总算是要走了

  要是他在巴黎继续这么发展下去那还得了?

  看看他前段时间都做了什么吧!简直就是想打破巴黎文化界的秩序!

  也正是在得知米哈伊尔将在英国待上很长一段时间,巴黎文化界的很多人对待米哈伊尔的态度都变得温和了一些,毕竟只要米哈伊尔不是下定决心要跟现有的文学风尚作对,那么很多事情都是可以谈的。

  而与此同时,米哈伊尔并未隐藏自己想要用英语在英国写上一批作品的想法。

  当这个消息传出去后,巴黎文坛先是震惊和躁动,但很快就有了一些这样的声音:

  “他写法语作品都能写的这么好,那么用英语写又算得了什么?”

  “话虽如此,但又用一门新的语言进行文学创作,他真的能够写好吗?而且俄国人向来都有学法语的传统,法语水平高深并不奇怪,但俄国人什么时候又对英语感兴趣了?”

  “用英语这种劣等语言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

  “那你希望他留在巴黎继续进行创作?”

  “.还是让他走吧!要是让他再待上一阵子,他说不定真要爬到更多人的头上去了!”

  严格意义上来说,米哈伊尔的成功确实让巴黎文化界的不少人感到难堪,毕竟法国作为欧洲世界的文化中心,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欧洲的艺术、时尚和思想之都,并且自带一种“权威性”和“先进性”,代表着最新的潮流。

  结果事到如今却是一个俄国人想在巴黎掀起新的艺术潮流了

首节 上一节 139/15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