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有涵养吗?还是说这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不用了,没关系,这样的事情算不了什么。”
米哈伊尔随口回了这位剧院经理一句后就继续看起了手上的报纸。
关于剧本的消息米哈伊尔确实没想到竟然会在今天看到,不过就算真的看到了也无伤大雅。
在俄国的时候,有些同行动不动就号召什么应当把写出那种文章的米哈伊尔送上绞刑架,应当让沙皇的骑兵在米哈伊尔的身上奔跑上几个来回,应当让米哈伊尔被秘密警察带走、严刑拷问.
就连读者们也相当了得,有些读者来信写的跟恐吓似的,当然也有可能就是在恐吓
相比之下,法国的同行们有着独属于法兰西的浪漫与温柔,最多就是冷嘲热讽外加用一些具有侮辱性的言辞和比喻,就像什么: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这位俄国人在他的国家的时候一定已经染上了英国病,可怕的梅毒已经完全损害了他本就不富裕的脑袋,以至于他竟然写出了这样的剧本。这是一种可耻的暴露癖,他和他的剧本就仿佛公狗和母狗在公开场所肆无忌惮地交欢。
为了公共秩序和公众道德上的健康,理应将他驱逐出境。”
虽然不太友好,但是好像也行,毕竟他只是想把我驱逐出境。
想到这里,米哈伊尔也是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啊~这自由的空气啊!就是稍微有点臭.
至于报纸上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简单概括一下就是嘲讽米哈伊尔的不自量力,并且还想拿出一部污秽的戏剧来污染高贵的法国戏剧界,甚至还附上了几幅讽刺漫画,内容大致上就是米哈伊尔在俄国土地上挖呀挖,最后挖到了一块破石头便高举头顶:
“看!这就是戏剧!”
毫无疑问,想这些文章大概会引起比之前更大的关注,只因戏剧在这一时期的法国仍具有非常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民众的接受度相当高,并且几乎每一家大报都有专门的剧评栏目,很多戏剧的首演都会吸引评论家、作家和政界人士前来。
而法国文人的至高殿堂法兰西文学院吸纳新的“不朽者”的时候,诗人、剧作家是加分项,小说则是减分项。
当米哈伊尔终于看完手头上的这些东西的时候,埃蒂安还是有些按捺不住地问道:“那么米哈伊尔先生,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呢?不然这部戏剧暂且先放一放,我们先改编您的其它作品。”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条路子,不过改编难度有点大且收益应该真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
而像茶花女这部戏剧要是能上演的话那收益可太大了,首先很有可能在法国流行开来,就算没那么顺利,那么等米哈伊尔到时候找上那位威尔第将这部话剧改编为歌剧后,这部剧便极有可能在整个欧洲爆火,乃至真正的成为经典。
因此米哈伊尔在稍微思考了一阵后,还是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没关系,您再等我一阵子就好,我再想想办法。”
事到如今还能有什么办法?
莫非你一个外国人还能撬动法国的审核部门不成?
除非就是对剧本再做出一些重大修改,要知道有些东西就算是用钱也没那么好使
虽然心里面是这么想的,但埃蒂安面上肯定还是点了点头。
在跟这位剧院经理又聊上了一阵后,米哈伊尔便准备找人了解情况去了。
其实像负面新闻这种东西在巴黎并不少见,毕竟巴黎的文人们一个个说起来屁股其实都不太干净,但倘若像这样的新闻一连持续几天,那么有些东西便不难看出来。
而这些新闻发酵个几天后,负面影响也是实打实的,巴黎的正派人士们看到这样的新闻可谓是一个劲地摇头: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想得出将妓女当做主角?他究竟是有多么放荡?就算他天天都去那样的场合,为什么还非得把有些东西写出来?”
“他难道就没有一点廉耻心吗?这样的东西都写得出来,报纸上骂的真好。”
“这样的戏剧就算上映了我也绝不可能会去看的,还好并未放出。”
有些正派人士摇头的时候,那些已经渐渐熟悉了米哈伊尔的存在的巴黎人更多的还是惊讶:
“咦?这不是米哈伊尔先生吗?他又登上报纸了?”
“这次他又搞出什么大新闻了?他来巴黎后我对他真是越来越感兴趣了,一位毋庸置疑的天才!给他一个法国国籍吧!我愿意天天在报纸上看到他,关于他的新闻总是能让我感到惊讶,世间竟然还有这种人!
可惜报上一直没有公布他的地址,不然我非得亲自去拜访他不可。”
“是啊,我倒是想多在报纸上看一看他写的文章。不过这一次,咦?怎么全是一些批评的文章?而且米哈伊尔先生什么时候去写戏剧了?有这个时间他不如多写写小说!”
“报纸上这些人为何竟对一部未能上演的戏剧有着如此深仇大恨?不就是一次尝试吗?不过我倒是更想看看《八十天环游地球》的改编戏剧,就是改编难度应该很大。”
“不过以妓女为主角的戏剧,我倒还真想看一看是个什么样子.”
事到如今,米哈伊尔在巴黎确实也是有忠实粉丝的人了,甚至说连崇拜者都有不少,毕竟真正的天才人物从来都不缺乏关注。
与此同时,一些人因为好奇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确实已经对这部戏剧产生了不小的兴趣。
某种程度上,这些新闻也产生了一定的炒作效果,但只要审核这一关过不去,所有的这些关注最后都是无用的。
而就这样过去了几天后,当米哈伊尔经过打听和观察已经对有些事情有了些头绪的时候,让他稍微有点意外的是,他倒是先收到了一份邀约,一份来自巴黎文化界另一位大人物的邀约,即德尔菲娜·德·吉拉尔夫人。
简而言之,她是一位女性诗人和作家,同时也是巴黎的知名沙龙的主持者,而她的沙龙之所以知名一方面是因为她本人受到过良好的教育,素养极高,同时擅长交际,能让各类文人、政客自然而然地交流。
而另一方面,她的丈夫则是报业巨头《新闻报》的老板,因此出现在她沙龙上的文学作品有机会迅速刊登和传播。
这两方面一结合,她的沙龙自然便有很多人前来拜访,而无论是想要出头的新人还是想要挖掘新人的记者与出版商都会在这里出现,与此同时,由于沙龙的流行和她本人的交际圈,在这其中当然会有一些贵族以及政界人士出现。
而尽管《新闻报》这两天没少刊登一些关于米哈伊尔的负面新闻,但在邀请米哈伊尔前来的这封信中,对方无疑还是很客气的,甚至说某种意义上还想帮米哈伊尔一把:“您在这里结识到的一些人物或许会对您有一些帮助.”
尽管觉得有点微妙,但米哈伊尔想了想后还是同意了这份邀约。
或者说,他本来就有类似的打算,不过巴黎的文化沙龙实在是太多太多,而且往往还牵扯到一些政治派别之类的事情,就比如有人像雨果老师那样正在吃皇粮,有人则是更倾向于哪个哪个贵族哪个哪个派别,当然,还有像巴尔扎克这样一心一意只想搞钱和娶富婆的人。
总而言之,巴黎这个地方的情况还是太复杂了,以至于米哈伊尔的拜访进度一直都不算快。
而或许正是因为米哈伊尔的进度不够快,所以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定的误会。
至少对于《新闻报》以及其它一些直接受到影响的报纸来说确实是如此。
毕竟从明面上来说,米哈伊尔目前连载的小说以及所写的文章几乎全都是在《世纪报》上发表,而且他也并未跟其它家报纸怎么接触,那么这是不是就说明,他是《世纪报》的坚定支持者?
倘若真是这样,面对竞争对手旗下一位能创造巨大收益的作家,不批评他博得一些关注难道还要主动支持他吗?
而《世纪报》的老板迪塔克出于私心,当然是没怎么提醒米哈伊尔在这方面的事情。
另外不得不说的是,有关米哈伊尔的消息最近在巴黎确实很受读者们的欢迎,正因如此,加布里埃尔才会下意识地想到能用这个消息搞点法郎花花。
不过对于吉拉尔夫人而言,报纸经营方面的事情一直都是由她丈夫在管,她并未过多的参与,而之所以邀请米哈伊尔前来,更多的肯定还是希望接触一下这位近来很受关注的年轻作家,最好是能再达成一些合作。
当然,她是这样的想法,但巴黎应当还是有不少报社的老板抱着类似于先给一个下马威,然后有些事情才能继续慢慢谈。
毕竟正常来说,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即便他再怎么才华横溢,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他能不惊慌能不害怕?而为了保住自己的事业乃至得到更多的东西,他难道不会因为这样的景象而屈服吗?
这样的想法肯定有道理,不过对于从俄国文学圈里闯出来的米哈伊尔来说,这样的景象还是有点太正常了,没有铁拳也没有流放的大好环境那还怕个卵.
而说回吉拉尔夫人的沙龙的话,当她按照固定的时间如期举办了自己的沙龙,她也是很快就忙碌了起来。
就像她在信中所说的那样,这次的沙龙确实来了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或者说在巴黎,贵妇们参加沙龙、资助艺术家乃至跟艺术家们调情都是很常见的事情,巴尔扎克就曾想在这样的场合一展身手,可惜他实在是缺乏了一些必要的东西。
等到终于将一位位重要的客人安置好了以后,吉拉尔夫人这才想起了一位有些重要但又不算特别重要的客人,而一想到他,吉拉尔夫人突然就想到了她所听到的一些传闻。
最重要的还是着装这一块,巴黎自有巴黎的时尚和体面,普通场合特立独行一下算不了什么,巴黎常常有一些这样的艺术家,但是倘若在一些比较正式且传统人士比较多的场合,那就很有可能被人轻视乃至比较敷衍的对待。
但偏偏,那些真正有影响力的人物往往都比较看重他们的时尚与传统,因为掌握了这些事物的风向,某种意义上便意味着掌握着某种权力,一种其他人必须向中心看齐的权力。
在她们面前特立独行其实算不上特别好的选择,尤其还是今晚那位可能会对米哈伊尔的事情有帮助的人就更是如此。
正当吉拉尔夫人为没有跟对方稍微提一提这件事而感到有些懊恼的时候,不知何时,一位非常陌生的客人出现在了门口,当他一出现在那里,一下子就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不过这些人的眼神多多少少是有一点不满的意味,毕竟在这样一个正式且庄重的场合,怎么会有人穿了一身随意的衣服,拿了一根一看就并不值钱的手杖就来了呢?
只是有人似乎是认出了他,然后便小声跟身旁的人说了些什么,等到议论声稍稍大了一点之后,又是更多的人朝他看去,不过他们的眼神也称不上太友好,就像刚才说的那样,这一场合要更为正式,且有影响力的传统人士较多。
面对这样的阵仗,大概无论再怎么轻狂的年轻人都要稍稍收敛一些,但在吉拉尔夫人的观察中,那位年轻人似乎先是看了看他手杖上的某行刻字,紧接着便镇定自若地走上前来,然后跟她说出了他的名字:
“我是米哈伊尔·罗曼诺维奇·拉斯科尔尼科夫。”
“欢迎您”
当吉拉尔夫人略有些惊艳地同米哈伊尔说话的时候,其实刚才就落后米哈伊尔一点点的屠格涅夫也是忍不住抹了把汗。
其实关于这场沙龙的具体消息,屠格涅夫在米哈伊尔来之前就帮他打探的清清楚楚,也正因如此,屠格涅夫其实有劝过米哈伊尔按巴黎最流行最体面的打扮来。
毕竟这场沙龙确实有那种能够影响到法国内政部的人物在,但对方确实是那种时尚方面比较传统的人士,肯定还是符合对方的心意比较好,但米哈伊尔考虑了一下后依旧是他之前的那副打扮。
对此屠格涅夫也没什么好说的,支持就完了,但之前的沙龙可能还是小场面,像这种混合着巴黎政界权威人物的大型沙龙,屠格涅夫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担心。
但如今看来,米哈伊尔还是那个米哈伊尔,就是跟他一起的话实在是有点太刺激了点
那么最后的话,米哈伊尔接下来应当怎么办?
屠格涅夫不自觉地把眼睛落到了不远处那几位神情似乎有些不悦的贵妇身上。
讨好她们吗?
米哈伊尔好像也不像这种人啊.
第209章 老巴黎的浪漫与两首诗(7k)
马埃尔是巴黎一家小有名气的报纸的老板,尽管他的报社比不上《新闻报》、《世纪报》这样家大业大的顶级报刊,但能够在巴黎的文化市场上有着一席之地,那么他在巴黎的文化行业也算得上一个人物了。
别的暂且不说,只要他一出现在沙龙这样的场合,那么常常就会有文化界的新人和老人来跟他攀关系乃至奉承他、讨好他,毕竟就算是再小的报社的老板,也绝对要强过巴黎至少一大半想要以文为生的穷作家们。
而他作为老板的圈子显然也跟那些作家、艺术家们不同,就像在这一次的沙龙上,他依旧同其它报刊的老板们坐在一起,即便在这些人里他算不上什么大人物,但他至少在这个社交圈里面,并且偶尔还会轻描淡写地回应一下向他问好的人。
这样一来,他对这样的社交圈以及自己的身份当然有很强的自尊,而那些普通的作家们也不会自讨没趣硬要挤过来,否则即便不被当场赶走,那么也有可能面对投稿无门的状况。
在这种心态下,当他看到那位最近搞出了不少风波的俄国作家出现后,也是简单跟他身边的人议论了几句:
“看来他终于想起来要同我们打声招呼了?”
“招呼?我看他应当跟我们致歉才对,我之前已经主动向他发起邀请,结果他竟然并未第一时间赶来,而是一直拖到了今天。”
“他估计也被最近的消息搞得头疼了,要不是《世纪报》为了他们的利益一直保护他,像他这样的外来者在巴黎的名声早就该臭了。”
“我们没必要显得太过热情,以他的写作速度,看来很难赶得上仲马先生和巴尔扎克先生,如果他不能给我们带来点什么,只是一味待在《世纪报》那里,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说他的好话呢?况且批评和质疑他的新闻也很受欢迎。”
在跟各位同行简单达成了一个共识之后,马埃尔也是重新靠在了舒服的椅背上,而事情接下来的发展也并不出乎他们的意料,很快,那位俄国年轻人便径直朝他们走来。
而偏偏,他走过来的方向似乎正好就是马埃尔这边。
嗯?怎么?他准备第一个向我问好?
倒是有点眼光。
就在马埃尔抱着有点惊喜的心情开始想应该怎么回应时,岂料那位年轻人竟然径直走过了他,接着便一屁股坐在了一个重要人物才会坐的位置上。
马埃尔:“?”
他这么一坐,在场不少人的眼神自然一下子就不对劲了起来,这是你应该坐的位置吗你就坐?
在这其中,刚才有些自作多情的马埃尔无疑是一下子就涨红了脸,正当他准备发难之际,无意中瞥见了屠格涅夫的他突然就想到了此前听到过的一则吹嘘:
“他是俄国最重要的杂志的老板,半个俄国文坛的作家都想在他手底下吃饭!一旦他看重什么人,他抬抬手指就能让那人在俄国文坛一步登天!你们有谁以后如果要去俄国的文化圈,只要报出他的名字,你们就一定能被人好好招待!”
其实也听说过这个传闻的米哈伊尔:“.”
好像没这么牛逼.
不过一定程度上,屠格涅夫这话也没有太大的毛病,毕竟都混成俄国文学界发行量最大的文学杂志的老板了,要是连这么点排面都没有,那岂不是白混了吗?
但对此前听到这个吹嘘的马埃尔来说,他对这样的吹嘘可谓是不屑一顾,远在消息闭塞的俄国的东西岂不是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每年巴黎都会出现一批这样的骗子,用尽各种方法来伪装成贵族亦或者是别的身份,然后再以此牟利。
而就算不是骗子,无非也就是想利用这个抬高自己的身价,就像那位巴尔扎克一定要在自己的名字中间加个德一样。
正当回过神的马埃尔想要开口说点什么的时候,本次沙龙的女主人吉拉尔夫人却是也在这时走了过来,然后她便向巴黎报社的老板们介绍道:
“这位就是米哈伊尔先生,据我在俄国的朋友所言,他正是俄国最知名的文学杂志之一的《现代人》的老板,所以很多事情你们都可以交流一番。”
在场的众人:“?”
这是验证过了?
即便俄国的文化产业并没有那么发达,但能在一个偌大的国家的文学界坐到头几把交椅,无论如何那也是很有含金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