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尔:“.”
怎么感觉越听越不对劲,屠格涅夫你这家伙不会又给我惹出一些新的麻烦吧
一想到这里,米哈伊尔当然还是找了个机会将屠格涅夫拉了回来,而屠格涅夫虽然有些意犹未尽,但在看到有些人难看的脸色后他确实是心满意足,不过临走时依旧不忘递给别人一个意义不明的眼神。
米哈伊尔:“.”
怪不得老托后面老想跟你决斗呢.
等到这些事情过去后,刚才一直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当中的肖邦终于是走了回来,在眼神复杂将曲谱递给米哈伊尔的同时,肖邦也开口说道:
“你的这位署名C.P.的朋友很有天赋,他似乎正在做一些大胆的尝试?没看完完整的曲谱我也不好评价。所以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完整的曲谱呢?如果我看到了完整的曲子,我并不介意在我的圈子里推荐一下他。
我得承认,这首曲子给了我不小的灵感.”
听到这样的话,米哈伊尔并没有太大的反应,只是真心实意地说道:“期待您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曲子。至于曲谱的事情我会跟他说的,但具体什么时候能到我也不清楚。”
“这样啊。”
听到这样的回复,肖邦的脸色顿时有点不好看,接着便略带抱怨地说道:“那么也请你转给你的朋友,为什么让人看他的曲子却不给完整的曲谱呢?这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这就犹如一对热恋的男女才刚见面,便有一方匆匆离开了一样.”
“我会传达给他的。”
脸不红心不跳的米哈伊尔如是回道。
有马甲的滋味真不错啊
就当两人说话的时候,其他客人这下子可谓是努力竖起耳朵听了,而当他们听到具体的内容后便又是一阵面面相觑。
仅凭一首不完整的曲子,就能让肖邦直接帮忙推荐到他自己的圈子?
即便肖邦本人并不是很爱社交,但他的圈子无疑也是整个欧洲音乐界最顶级的!
半首曲子就可以了?
正因为他们的心情实在是太过复杂,因此在剩下的时间里,有些人几乎是直接将米哈伊尔围住了,有人迫切地想知道这首曲子的作者究竟是谁,有人问起了这位神秘的作曲家的生平,有人想看看这首曲子的曲谱,还有人更是直接问道:
“您真的不是这位作曲家本人吗?”
“当然不是。”
面对各式各样复杂的要求,米哈伊尔几乎是选择了全部拒绝:“他这个人很是羞怯,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的事情,也不愿意让他不完整的作品展现在所有人面前,不过迟早有一天他会出现的”
当然了,万一我要是出点啥事了,你们就真的只能来苦寒之地问我了
就这样,米哈伊尔除了应付这些人以外,也终于是在沙龙的最后听到了肖邦的演奏。
坦白说,米哈伊尔的音乐修养只能说很一般,虽然他接触过很多东西,如今也记得很多东西,但像音乐的话还是要经过长久的熏陶和训练,因此对于肖邦老师的演奏,米哈伊尔的评价是:
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这个肖邦牛逼!
咳咳
好听肯定还是很好听的。
总之评价这一环节米哈伊尔本想保持沉默、微笑点头,但岂料肖邦在演奏完之后不知为何竟将询问的眼神看向了他,于是米哈伊尔最终只能是在别人的注视中缓缓说道:
“精致却不矫饰,抒情却不滥情,忧伤却不嚎哭.能感觉到音乐织体丰厚繁复又晶莹剔透。仿佛深灰色的悲哀衬着宝蓝的底色。即使泪水盈眶,泪珠也不落下。”
嗯?
听到这颇具诗意的评价,不仅在场的其他听众眼睛一亮,就连肖邦本人似乎都露出了一点矜持的微笑。
而在看到肖邦这样的反应,米哈伊尔也只能是在心里决定接下来的时间要好好培养一下音乐情操,毕竟他好歹也是听过肖邦本人演奏的人了
好在是他这样的评价足够含蓄且意味深长,因此米哈伊尔也并不需要再做过多的阐述。
等到今天的沙龙彻底走向结束的时候,米哈伊尔也是第一个站起身向在场的众人告别的人。
眼见是米哈伊尔要走,在场的很多人无疑是又将目光放到了米哈伊尔身上,虽然米哈伊尔刚来的时候他们便是这样关注米哈伊尔的,但是有些事情显而易见,那就是他们现在看米哈伊尔的眼神无疑跟最开始的时候又有着很大不同。
只能说,有些人确实是闻名不如见面,当你觉得他的传闻已经很夸张时,见了面后才发现他本人竟然比传闻里还要夸张!
正是因为这种看法上的转变,有些开始的时候还觉得米哈伊尔这身衣服稀奇古怪、不合礼仪的人,现在再看这身装束却是觉得格外的优雅,以至于有好几个人在米哈伊尔走之前还专门问了米哈伊尔,问他这身衣服究竟是在哪个高级裁缝那里订做的。
对此米哈伊尔回复道:“那位裁缝先生可能要过段时间才有空,而且店的位置也要换了,等过段时间我得到了确切的消息再告诉您.”
说人话就是米哈伊尔准备把老裁缝奥利维尔包装升级再扩大一下店面再说,毕竟贵族的韭菜不割白不割,说不定要的越贵人家反而会觉得越高端。
搞定完这些事情之后,米哈伊尔和屠格涅夫两个人便是真的要走了。
而即便肖邦出于矜持,没有来上一次千里相送的戏码,但在乔治·桑的眼中,他无疑是频频往某个方向看了好几眼。
乔治·桑:“???”
你最开始的态度去哪了?
变得这么快吗?
而当米哈伊尔和屠格涅夫彻底走出别人的视线之后,兴冲冲的屠格涅夫本想拉着米哈伊尔再说点什么,但是他一转头,不知为何,米哈伊尔突然就变成了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
就在大惊失色的屠格涅夫想问一下米哈伊尔是不是生病了的时候,米哈伊尔就已经开口说道:“伊凡,我准备再找一家餐馆吃点东西,你要跟我一起吗?不吃的话你就先坐马车回去吧。”
巴黎沙龙的点心精致是精致了,但吃不饱也是真的,更何况顾忌着自身的体面,米哈伊尔其实没怎么行动
屠格涅夫:“?”
“走吧米哈伊尔,一起吧,虽然我不饿,但我们找个地方再坐一会儿也好。”
就这样,两人找了一家餐馆吃了点东西又聊了一会儿后,已经恢复过来的米哈伊尔同屠格涅夫道别,接着没过多久便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为了自己的妈妈和妹妹,米哈伊尔找的住的地方确实很不错,基本上是一人一个房间,而当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妈妈和妹妹正坐在客厅的椅子上不知道在想着什么。
米哈伊尔的妹妹杜妮娅看上去是在思考着什么,而他的妈妈普莉赫里娅却是显得有些忧愁,而在米哈伊尔进来坐下后不久,普莉赫里娅终究还是有些忍耐不住,看向了米哈伊尔然后充满忧虑地道:
“亲爱的米沙,你看,在这样的异国他乡,光是适应这样的气候和跟人打交道就够累人的了,又怎么能想着再干一点别的事情呢?更何况别说我们俄国了,就算是在法国,又哪有女人想着去做点生意呢?”
听到这样的话,原本还在思考着什么东西的杜妮娅也是抬起头来看向了米哈伊尔。
其实真要说的话,由于所受到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这位姑娘对这方面的考虑一直都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愿望,甚至很大程度上她是因为想要帮米哈伊尔做一点事情才产生了这种愿望,不过在米哈伊尔的支持和鼓励下,这种愿望如今似乎是更具体了一些。
而面对自己妈妈的话,米哈伊尔也是开口回道:“放心吧妈妈,你说的一切我都知道,放心吧,杜妮娅只是会稍稍接触一些东西,更多的我还是会找人来帮忙的.”
对于这年头的法国来说,有些事情当然还是太过惊世骇俗了一些,不过既然有了这样的愿望,尝试一下又何妨呢?
第205章 邀请茶花女出演《茶花女》
3.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叫他站在当中。
4.就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
5.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
7.他们还是不住地问他,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9.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地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稣一人。还有那妇人仍然站在当中。
12.耶稣又对众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
——《约翰福音》
关于《圣经》在欧洲文化中的地位,倘若夸张一点来说的话,大半个欧洲文学都是一场关于《圣经》的同人文盛宴。
称颂与驳斥,解构与重塑,毁灭与新生.
欧洲的文学史中似乎总能看到《圣经》的影子。
而想要真正地走进和理解欧洲的文学,那么了解欧洲的宗教实在是很难避开的一件事。
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虽然米哈伊尔没有什么宗教信仰,但有些时候也会抱着有些典籍琢磨琢磨,而像《圣经》的话,说实话经过了中世纪那群人好几百年的努力之后,从文学角度来说这玩意确实也挺有看头的。
简单来说就是以上帝作为主角,然后中世纪那帮顶尖的文化精英花了几百年的时间来吹上帝的牛逼,期间还吸收了各种哲学,并且进行了严密的逻辑推导,直至上升为理论的高度。
代入上帝看还挺爽的,就是有些理论晦涩的让米哈伊尔直掉头发,但米哈伊尔有空了肯定还是要多读读书的,争取让自己的学识真正提上来。
而米哈伊尔接下来要拿出来的作品,某种意义上也跟上面的这段话有关。
关于米哈伊尔来巴黎后都做了些什么事情,简单来说就是拜码头。
米哈伊尔拿出来的那两部小说固然在巴黎还算畅销,但想要真正的在巴黎站稳脚跟乃至再去做更多的事情,还是要在巴黎有一定的人脉关系。
好在米哈伊尔这几次的拜访效果都还算不错,除了大仲马、雨果这种顶级大佬之外也认识了其他很多人,另外该说不说,除却这些他主动争取来的东西以外,米哈伊尔在巴黎其实还有人脉。
简单来说,法国这边有一位年迈的老者斯达克贝格伯爵,他是俄国驻扎在法国的前任大使,然后将军在米哈伊尔之前临走的时候曾经对他说道:
“你要是在法国那边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并且无法解决,你就去找斯达克贝格伯爵吧,我的父亲同他关系不错。米哈伊尔,只要你不是敲了法国国王或者其他皇室成员的脑袋,他应该都能保下你然后把你送回俄国。
要知道,我们俄国现在在欧洲的影响力可谓是与日俱增、蒸蒸日上!”
当时听完的米哈伊尔:“?”
我米哈伊尔竟然也能吃到俄国的红利?
不过说真的,这个时间点的俄国确实还算有实力,只可惜要不了几年就要拉裤兜里了.
但不管怎么说,有这么一层关系,米哈伊尔万一真遇到了什么意外,总归是还有门路可以走。
只能说将军还在发力.
另外如果米哈伊尔没记错的话,这个老头恰好正是茶花女玛丽·杜普莱西的供养人,并且还是小仲马的《茶花女》的那位老公爵的原型。
不过在小说里面,老公爵的形象是见茶花女跟自己的女儿长得像所以心生怜悯然后无私供养她的人,但在现实中,这位斯达克贝格伯爵确实只是一位有钱好色的老头而已。
只能说《茶花女》确实不是小仲马的自传,小说里的男主人公为了爱情付出了很多东西,但现实中小仲马因为经济压力太大,处着处着就给玛丽·杜普莱西写了一封断绝关系的信。
那么话又说回来,从将军的这层关系来看的话,米哈伊尔无疑是又用一种奇妙的方式同茶花女联系起来了。
但是这层关系的话,就像将军说的那样,不是很大的麻烦就不要用,人情这种东西无论在哪个地方都是消耗品。
而事到如今,米哈伊尔接下来要拿出什么作品其实早就不难猜了,或者说,他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多的选择。
试问在如今这一时期的法国,有多少作品是合适的?
要么就是太过进步很有可能直接演不出来,而且就算演出来了估计也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响,这一时期法国人的审美趣味就摆在这,比较典型的浪漫主义戏剧风格,感情充沛的人物、富有传奇性的情节
尽管随着雨果新剧的失败,已经基本上宣告了这一流派的结束,但它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那么有没有一部剧作是卡在浪漫主义跟现实主义的中间呢?
有的有的,那便是日后的经典剧作:《茶花女》。
当然,这还不是它的最终形态,在随后被威尔第改编为歌剧后,《茶花女》才变得更加的深入人心,就像小仲马说的那样:“五十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
米哈伊尔准备拿出的直接就是剧本,相较小说而言,话剧要更加紧凑,并且个人色彩也会少很多,而是更多的成为了一个精彩且凄美的爱情故事,很多事情也都能解释得通。
但想要在巴黎成功上演一场戏剧的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首先是审查制度,其次是演出场地和演出人员,最后还有热情和粗暴的巴黎观众,如果一场戏剧他们喜欢的话,他们便会疯狂地喝彩,但如果他们讨厌,他们就会吹口哨、喝倒彩,甚至向舞台上扔烂蔬菜和臭鸡蛋。
除此之外,巴黎的同行们之间还喜欢使阴招,千方百计地去破坏自己竞争对手的演出,这就要求一个剧作家不仅得有实力,你还得有兄弟!
就像1830年《欧也尼》首演的时候,雨果为了应对古典派的破坏,可谓是号召了一大批作家和艺术青年为自己助威,想当年巴尔扎克老师便是给雨果助威的作家之一,但他实在是有点倒霉,当支持雨果的人排队从侧门进场的时候,有人拿垃圾桶往下倒垃圾砸他们。
巴尔扎克恰好被一个白菜根一类的东西打中了,看到这一幕的雨果夫人直接就被逗乐了,然后笑的相当开心。
总而言之,出来混,要有势力,要有背景,不然真的很容易变成小瘪三
米哈伊尔之前的拜访自然就是给自己搞点势力和背景,虽然审查这一关是真不好过,但米哈伊尔还是选择先将事情继续推进下去。
而从乔治·桑的沙龙回来后,米哈伊尔便又为戏剧上的事情忙活了好几天,与此同时,屠格涅夫在得知了米哈伊尔的部分想法后也是继续发挥自己的社交能力,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事情。
只见屠格涅夫远远地就带着一位神情有些激动的青年走了过来,等到他们跟米哈伊尔碰面后,屠格涅夫便主动开口道:“米哈伊尔,我跟你介绍一下,这位是特奥菲尔,今天就由他带我们去见那位玛丽·杜普莱西小姐。”
值得一提的是,想直接见到那位已经在巴黎有了很大名声的茶花女并不容易,贸然前去估计只会吃个闭门羹。
这种情况下还是有一个熟人介绍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