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瞒你说,自从屠格涅夫带着一堆东西回到圣彼得堡后,我花钱在圣彼得堡的各种报纸上都刊登了你在巴黎的新闻,这下子好了,不知道有多少新读者都在给我们杂志写信,说只要能够连载这部在巴黎大火的小说,他们绝对会订阅我们的杂志。
之前流失掉的那些读者在如今的这股声浪面前简直不值一提!保守估计,这下子我们杂志的订户估计要来到四千以上了,这样都快是目前的《祖国纪事》的两倍了!我敢打赌,那位克拉耶夫斯基先生要是知道这个消息估计都要气的晕倒过去了。
哦对了,你这部小说在巴黎是每天都连载的对吧?那在我们俄国就完全不用着急了,用整整一年的时间来连载它都行!”
米哈伊尔:“?”
什么叫在俄国就完全不用着急了?
把俄国人当波兰人整是吧?
涅克拉索夫你这家伙真是越来越有商业头脑了
对于涅克拉索夫的这一提议,米哈伊尔并不是太认可,毕竟连载的太慢的话,读者的怨气往往都是冲着他来的。
而在跟涅克拉索夫表示会尽快的同时,米哈伊尔还顺带让涅克拉索夫帮忙联络一下英国的出版商,虽然他的稿子还在准备,但先接触接触了解一下具体的情况还是很有必要的,否则随随便便投过去又怎么可能轻易成功?
即便是在后来,阿瑟·柯南·道尔也是被退稿了好几次才终于得以发表,而发表之后不久便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那么放在今天,所谓的侦探小说无疑就更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想必英国的出版商也不一定有多少人敢于尝试。
这种情况下,提前联系好人找好关系无疑能够让很多事情更加顺利,事到如今米哈伊尔当然算是小有名气,而小有名气肯定也有小有名气的打法。
另外就是这一时期的俄国文学界跟英国文学界也并非完全隔绝,早在四十年代初期,俄国这边的《祖国纪事》其实就已经连载了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的部分内容,毕竟作为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顶流,狄更斯老哥还是很有牌面的,不然也不至于作品刚出版就被美国盗版过去。
换而言之,米哈伊尔拿出来的这些小说估计迟早也要被盗版过去,那样的话还真算是用一种别样的方式在老美那边积累名声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正处于刚起步不久的阶段,得益于被公认为“美国文学之父”的华盛顿·欧文的努力,他的代表作《见闻札记》开创了美国短篇小说的传统,其中《瑞普·凡·温克尔》和《睡谷的传说》等作品以浪漫主义风格和本土题材,首次使美国文学获得国际声誉。
如今这个阶段美国文学值得一提的人物便是影响了后世许多作家的爱伦·坡,再后面一点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则是被林肯称作“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的斯托夫人,她于1851创作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可谓是影响巨大。
当米哈伊尔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他面前的涅克拉索夫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先是一愣,接着便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向了米哈伊尔。
联系英国出版商?米哈伊尔又想干什么?
稍微想了想之后,涅克拉索夫果断选择停止继续想下去,关于米哈伊尔的想法一直很多这件事涅克拉索夫他们这群人向来都是知道的,毕竟哥几个没事闲聊吹牛逼的时候总归是会讨论到文学、哲学、小说和诗歌之类的,而一旦讨论到这些内容,他们其实总能从米哈伊尔嘴里听到一点新东西。
这种情况下,米哈伊尔搞出什么新东西似乎并不会让人觉得意外,但是米哈伊尔你这家伙,你这么努力是想让我们死吗?
倘若米哈伊尔知道涅克拉索夫的想法,米哈伊尔只想说他要是不努力那才是真有可能要死了
当然,像这一次的话,米哈伊尔准备等自己去了英国好好待几个月,并且重新阅读了大量的资料之后再做打算。
毕竟像《八十天环游世界》这种小说尚且能用科幻幻想和资料来应对,但伦敦的侦探这一角色,那可真得好好实地考察一番了。
另外到时候都去欧洲了,米哈伊尔确实也能顺路去布鲁塞尔一趟,见证一下正义者同盟的改组和那篇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宣言的诞生,那将是另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的重要起点。
而说回现在的话,听到米哈伊尔的要求的涅克拉索夫当即就点了点头,随后想到了什么的他突然就有些遗憾地摇了摇头说道:“其实最快的办法肯定还是直接去找克拉耶夫斯基先生,他在这方面的人脉确实雄厚,但他现在生气都来不及,又怎么肯帮我们这个忙呢?”
“这件事不着急,慢慢来就好。”
在这么回答了涅克拉索夫之后,没过两天,米哈伊尔就正好在上学的途中偶遇了《祖国纪事》的老板克拉耶夫斯基,虽说现在两家杂志不太对付,但作为优势方的米哈伊尔无疑是心态良好,当即便抬了抬手跟衣冠楚楚的克拉耶夫斯基打了个招呼。
而一遇到米哈伊尔,前几天才被屠格涅夫给装了个大的的克拉耶夫斯基可谓是五味杂陈,一方面米哈伊尔越来越是圣彼得堡文化界大人物的事实让他不由自主地就想露出微笑,然后回应对方的招呼,但另一方面,克拉耶夫斯基又不停地提醒自己眼前这人正是《祖国纪事》的大敌。
好在是两个底层代码冲突了一阵之后还是后者占据了上风,于是克拉耶夫斯基果断冷哼一声,然后开口回应道:“您这又是要去做什么大事?又要从哪个人手里抢过来什么好处?”
“我正要去上学。”
米哈伊尔指了指自己身上的校服诚实地说道。
克拉耶夫斯基:“.”
该死!我怎么老是忘记这件事!
正当打过照面的两人各走一边的时候,很清楚克拉耶夫斯基没少往《现代人》和自己使手段的米哈伊尔也是一边走路一边跟旁边的德米特里说道:“其实,我有一个梦想,我想在《祖国纪事》上连载长篇小说”
听到这个声音然后当即就是一顿的克拉耶夫斯基:“?”
真的吗?
那我再给你一个机会也不是不行
只可惜当克拉耶夫斯基赶忙将头扭过去的时候,米哈伊尔已经消失在了拐角处.
而谈到学业的话,按照目前的进度来说,米哈伊尔差不多就是在今年夏季来临之前毕业。
如果是正常大学生的话,这个时候基本上已经在考虑怎么样才能混进政府单位吃上一份皇粮,但这确实不是米哈伊尔现在要走的路,毕竟考虑到他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忙起来根本没完没了,估计压根就没什么上班的时间。
而且当个小文官有什么用?既救不了自己也救不了俄国。
对于米哈伊尔的这个决定,他的妈妈和妹妹自然已经知晓,尽管她们之前因为报纸上那些对于米哈伊尔的批评和谩骂感到生气和不安,米哈伊尔的妈妈普莉赫里娅更是感觉稍稍有些失落,但她们还是选择无条件地支持米哈伊尔。
尽管她们无比希望米哈伊尔能够过上安逸稳定幸福的生活,但究竟什么是幸福,还是需要米哈伊尔自己来选择,而事到如今,米哈伊尔究竟选择了什么似乎已经很明了了。
另外谈到上学的话,说实话米哈伊尔最近正在为这件事情感到头疼,毕竟自从巴黎的事情发酵之后,米哈伊尔只感觉自己的同学以及自己在学校的处境可谓是越来越火热了。
如果说之前有些学生想聚集在米哈伊尔周围多少还有所顾忌,那么现在他们是真有点不避人了,尤其是最初那几天,米哈伊尔感觉自己险些都要被他们抬去游行了。
不过最后依旧是严厉凶狠的学监阿列克塞登场遣散了情绪过于高涨的学生,而等他严肃地看向米哈伊尔那有些褶皱和扣子没系好的制服,不等米哈伊尔心里咯噔一下担心要被找麻烦,下一秒学监就将手伸向了米哈伊尔衣服上的扣子.
米哈伊尔:“???”
有点太暧昧了嗷.
好在是米哈伊尔及时出手,自己就完成了这件事,而反应过来的学监阿列克塞也是严肃地收回了手,接着还是没忍住点了点头说道:“干得好!写死那群法国佬!让他们的作家全都没有饭吃!”
面对这种情况,米哈伊尔还真有点好奇涅克拉索夫花了钱的稿子里到底都写什么了,虽然他看了之后大概率会觉得非常难绷。
而米哈伊尔如今在学校里的情况虽然有点危险,但他确实用不了多久就能毕业了,学校这边当然也不可能卡他毕业,首先米哈伊尔学的确实不赖,到时候说不定还能混个优秀毕业生之类的东西,其次现在的话,圣彼得堡大学的校长普列特尼约夫是真的巴不得米哈伊尔赶紧毕业走人。
毕竟毕了业之后米哈伊尔想做什么都不关他的事,但是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那他整个人估计就真要麻了,更何况他跟米哈伊尔实际上还存在着一些金钱关系.
米哈伊尔当然也是想顺利毕业的,不过他同圣彼得堡大学的联系估计还是不会断,首先他是要作为慈善人士来资助一些学生的学业的,其次就是到了1846年,米哈伊尔就真的要考虑要不要招募一下车尔尼雪夫斯基这员大将了。
或许还是要等一等,毕竟刚上大学的老车还是得继续学习成长一番。
就在米哈伊尔将有些事情做一个收尾的时候,在这段时间里,关于巴黎的那些东西,他也终于是沉淀完毕了,于是他很快便将有些东西一一寄往了巴黎。
而当米哈伊尔这边发生着各种事情的时候,巴黎这座城市依旧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情,其中跟米哈伊尔相关的,则是《八十天环游世界》单行本的发行,由于《世纪报》这边的动作十分迅速,几乎是在这部小说热度最高的时候推出了单行本,因此销量自不用提,几乎是没过多久就成了巴黎的畅销书。
与此同时,《世纪报》这边也是赶忙联系英国的出版商想要敲定一些合同,这年头虽然盗版横行,英国佬的吃相同样难看,但只要速度够快,至少也是能有一口汤喝。
不过在协商这件事的时候,英国那边的出版商可谓是既满意同时又不太满意,满意在于这部小说的主角是一个英国人,而且塑造的相当不错,而不满意的地方则是小说当中的某些情节:
“污蔑!这是对于大英帝国赤裸裸的污蔑!这种毫无根据和凭空捏造的情节必须全部删去!”
第181章 销量与毕业时的诗歌
凭心而论,作为一个地道的巴黎人,《世纪报》的老板认为《八十天环游世界》当中那些辛辣的英国笑话和揭露嘲讽英国佬的那些情节,绝对是这部小说的精华之一,在连载期间,几乎大多数的巴黎读者看到后都是会心一笑,还有相当多的读者写信过来表示想看到更多。
因此正常来说,他身为一个骄傲的法国人当然要狠狠拒绝英国佬的无理要求,说不定还要顺带嘲笑一下英国佬的厚脸皮和道貌岸然的嘴脸,但是既然这件事跟钱挂钩
《世纪报》这边很快就给出了回复,大意就是这部作品凝聚了作者本人的诸多心血,轻易不能更改,非要这么做的话,合同的分成比例还是要再继续谈一谈,如何合适,那么这么做倒是也没什么问题。
对于这种无理的要求,英国这边的出版商自然是坚决不同意。
其实真要说的话,关于究竟要不要将这部畅销书引去英国这件事,英国这边的出版商内部确实争论了许久。
作为曾经足足物理对轰了上百年的老对手,英法两国那可不是一般的不对付,但与此同时,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其实一直都在密切关注着对方在各个领域的动向,并且致力于给对方找点不自在。
上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便是路易十六老哥继位之后就发了狠,为了对抗英国并复仇七年战争中的失利,决定支持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在这个过程中,路易十六不仅提供资金、物资,还派遣军队直接参与战斗。据说在美国的独立战争期间,法国支援了约30万支火枪、20万套军服和数百门火炮,以及派遣了大量军队和海军。美军使用的火药中有94%来自法国,最多时有12000名法国陆军和32000名法国海军直接参战。
如此一番操作下来,路易十六老哥不仅在民间喜提“美国国父”的称号,同时他的行动也加剧了法国的财政危机,一不小心就闹出了法国大革命,真可谓是美国笑嘻嘻,路易老哥大意失好头。
顺带一提,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也是法国在1886年送给美国的,以此纪念美国独立100周年和两国友谊。
至于在其它领域,举个例子的话就是像梅毒这种疾病,法国人管它叫英国病,英国人管它叫法国病,但如果真的细数一下得梅毒的知名文人的话,大概还是法国这边多一点,英国那边比较知名但并未确定的一个例子,便是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的威廉·莎士比亚。
因此在法国的文学作品当中,出现一些英国笑话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按理说负责引进法国的书籍的英国书商其实早就习惯了这件事,但是《八十天环游世界》这部小说还是让他们又爱又恨。
爱的地方在于这本书总归是以英国人作为主角,而且完整看完这部小说的人,大概都会承认这位英国人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角色,恨的地方则是那些侮辱大英帝国的话和情节跟小说融合的实在是太过完美,假如真的要一一删去的话,这部小说的一些重要情节无疑是会变得有点莫名其妙。
而是否要引进的争论便是由此而来。
但不得不说,这部小说在英国畅销的可能性相当大,因此到最后,英国的书商这边也只能是一边艰难地修改某些情节,一边在痛骂这位俄国作者那地道的英国笑话。
不过该说不说,其中有些部分确实英国人自己看了都觉得有点想笑.
而在艰难翻译和修改的同时,英国的书商们也是不止一次地为作者的国籍感到震惊,那些野蛮的俄国佬竟然还有这种本事?莫非这其实是一位想挣钱的英国人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于是专门伪造了姓名和国籍,来法国捞金来了?
从主人公的国籍来看,这种猜测似乎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就在英国的有些书商们议论这件事情的时候,《世纪报》这边也是颇为愉快地谈论着《八十天环游世界》单行本的销量。
说是单行本,但为了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出版商最终其实是采用了分卷本的形式,每卷含4到6章,定价为一法郎,然后陆续推出。
以《八十天环游世界》的体量,大概只能出个七八卷分卷本,而等分卷本卖完了,那才轮得到单行本的登场,值得一提的是,这还没过去多久,第一卷的销量已经正式破万,这样的销量即便是在巴黎也绝对称得上是非常热门的作品,基本上只在大仲马老哥的下面。
而属于米哈伊尔的那份分成,也将在结算之后汇进巴黎的某个银行账户里,如今这个账户里的数字正在不断增长,等米哈伊尔到了法国亲自取出的时候,估计将会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尽管销量确实喜人,但《世纪报》的老板琢磨着要不要再包养一位情妇的同时,也是热切地期待起了新作品的到来,以至于他时不时地就要跟吉拉丹念叨几句:
“让那位米哈伊尔先生的作品快点来吧!他怎么就不能学习学习仲马先生呢?仲马先生有时候可是能同时连载两三部小说的人!他难道就不想功成名就吗?他难道就不想多包养几位情妇吗?他这样的年纪,又怎敢如此懈怠!”
当他正念叨这件事的时候,米哈伊尔的新小说在反复检查确保没问题了之后,此时此刻算是已经在路上了,值得一提的是,既然想将科幻小说这一概念彻底确立下来,那么米哈伊尔暂时就不准备更换题材,而是要再弄上那么两本。
至于究竟是哪本,只能说这部作品还恰好跟沙皇和波兰有一定的联系
当一切正在稳步进行中的时候,另一边,米哈伊尔以及其它一批圣彼得堡大学的学生也正在花时间应对马上到来的毕业考试,坦白说,法学系的毕业考试对于米哈伊尔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毕竟主要考验的就是记忆法条和运用法条的能力。
而在准备毕业考试的这个过程当中,米哈伊尔当然也问了问德米特里的情况,毕竟正常来说,德米特里应该跟他是在差不多的时间毕业才对,对此德米特里只是抓了抓头发,然后很是干脆地回道:“我参加各种集会的时间比较多,没怎么学习,所以被延迟毕业了。”
米哈伊尔:“.”
革命毁了我的毕业梦是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年头的俄国,一位普通大学生想要毕业只需要通过每年的年度考试以及最终的综合口试,无需提交论文,而完成学业者将获得“高等教育毕业证书”以及“专家称号”如法学专家、工程师等,有了这些东西之后,就可以直接任职。
让米哈伊尔来说的话,他觉得这种安排其实还挺合理的,毕竟普通的本科生他写得出正经的论文吗?
当然了,参考后世,硕士写出一坨出来好像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说回现在的俄国,在本科阶段过后,可以通过加修一两年然后提交独立论文,通过答辩之后即可获取硕士学位。
老车在之后就将是如此,本科毕业之后先回他的老家教了一两年书,结了婚后才再度迁往圣彼得堡,眼瞅着日子有点过不下去,老车便准备读个硕来缓解一下压力。
正是在这个时候,老车写出了他的成名作《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即作品中体现了唯物主义艺术观,这对尼古拉一世后期死气沉沉的唯心主义艺术观无疑是一种挑战,因此一直被压着,直到尼古拉一世死后才正式通过答辩。
总之米哈伊尔应对这样的考试并不算吃力,而在最后这段时间,他与其说是在费力备考,倒不如说一直在跟他在大学期间熟识的同学们交流着什么。
对于遥远的未来,米哈伊尔并不迷茫,但对于其它很多大学生来说,大学毕业之后,他们的人生便仿佛处在了某个真空地带,学校学习到的知识落实到了具体的生活上面未必有用,真要面对现实的话,归根到底还是要看他们的家世到底如何,能给他们做出什么样的安排。
即便有所安排,谁也不清楚自己未来到底能够走到哪一步,是要在一个庸常的位置上干到死还是能够迎来新的变化,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老车,能够凭借着才华从一个教书匠走到万众瞩目的位置上。
从这个角度来说,俄国的年轻人们喜欢参与到某些宏大叙事当中乃至直接参与革命也并不难理解。
而跟米哈伊尔已经熟识起来的这些人,既有此前在课堂上阅读《多余人》并且同米哈伊尔相遇的贵族青年叶甫盖尼,他即将在家里的安排下进入政府单位参加工作,他依旧相信自己能够在俄国的行政部门当中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也有神职家庭出身,未来应该是回自己老家当一个教书先生的矮小青年亚历山大,他对米哈伊尔偶然间聊到的教育理念似乎很有兴趣。
再就是并不想做些什么,只是单纯喜欢诗歌和文学的贵族少爷鲍里斯,还有商人阶层出身,毕业之后即将回家继承家业,然后跟着他爹到处跑做些小生意的梅德维德.
不同的人似乎都有不同的打算,而即便他们中很多人似乎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迷茫,对于那些特别迷茫且并没有太多出路的,觉得对方人还不错的米哈伊尔有时也是顺嘴说了句:“未来我这里说不定还需要一些人跟我一起做事。”
之所以说这样的话,当然还是米哈伊尔未来确实准备投资一些东西,就比如兴办一些学校、医院,亦或者是别的一些东西,到时候肯定是需要人手的,甚至说现在就需要,巴黎那边最好还是要有几个人帮米哈伊尔处理一些事务。
而不知道为什么,当米哈伊尔的同学听到他这么说的时候,有些人竟然不自觉的有些颤抖,还颤颤巍巍地说了句:“像我这样的人,真的能同您一起干大事吗?”
米哈伊尔:“?”
教书什么的好像也算是在干大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