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432节

  “来人,重重有赏!”

  “谢太后慈恩。”小黄门听闻,大喜过望,跪在地上连磕了三个头。

  李太后的恩赏很丰厚,不枉费小黄门摔这一跤,为了表示事情的紧急,丝滑的摔倒翻滚,转一圈,已经成为了宫里小黄门必备的技能,这习惯,好像是从景泰年间就有,写《气人经》的祖宗,就非常擅长此招。

  李太后、陈太后,兴高采烈的来到了西苑,见到了王夭灼,李太后年岁也刚过三十,王夭灼要见礼,李太后连连摆手,乐呵呵的说道:“免了免了,自家人客气什么。”

  “终于啊,终于,我这个老婆娘,终于可以安心礼佛了。”

  “妹妹要是老婆娘,那姐姐我岂不是成了老妖婆?”陈太后也是一脸喜气洋洋,如果朱翊钧和朱翊镠兄弟阋墙,陈太后支持朱翊钧,因为名义上,朱翊钧是过继到了她的膝下,叫她一声母亲。

  “这宫里总算是又多了一件好事,来丫头,让娘看看。”李太后笑容满面的拉着王夭灼,家里长家里短的唠了起来,这称呼也从皇后,变成了之前的丫头,可见极为亲昵。

  刘妃刘梦姝,李妃李锦,互相看了一眼,都是羡慕,她们不仅仅羡慕王夭灼有了身孕,还很羡慕这份关系的融洽,王夭灼才是李太后的儿媳妇,才是皇帝陛下的娘子,斗?凭什么斗呢?太后喜欢,皇帝宠爱,真的没法斗。

  她们俩儿也万万不敢斗,之前皇后肚子没动静,她们还有点非分之想,现在完全没了,李太后这尊大山在宫里镇着,她们俩儿不敢太造次。

  李太后可是宫斗上位的主儿,她们那些把戏,都是李太后当年玩剩下的。

  李太后拉着王夭灼的手,十分亲昵的说道:“丫头不要心急,也不要患得患失,这要是儿子,就是见了先帝,我也底气十足,若是个女儿,也无碍,还年轻,再生几个就是,不必担心,有了就好,有了就好。”

  有了身孕,就代表身体没问题,生个公主也没事,多生几个就是。

  “陛下驾到!”小黄门吊着嗓子高声呼喊着。

  朱翊钧龙行虎步的走了进来,微微欠身算是见礼,说道:“见过娘亲、见过母亲。”

  “儿呀,见过大医官了吗?”李太后先问起了大事。

  朱翊钧坐在了王夭灼身边,笑着说道:“两位大医官,太医院的院判、二十六位太医,都切过脉了,被廷臣们一顿盘问,医倌们都被问的冒汗了,都是明公,医倌们哪里见过这等九卿圆审的阵仗。”

  “也就这个时候,那些个大臣还有点用处。”李太后听闻之后,心里最后一块石头落下了。

  怀没怀孕,大医官、太医们非常确信肯定的确是有了,除了切脉,还有体温,还有停经的计算,陈实功也不含糊,露了一手绝活,算是彻底做了确定。

  雌性青蛙被抱对时才会排卵,而将孕妇的尿液注射到雌性青蛙的皮下,雌蛙也会排卵。

  这可是经过了数十年实践的法子,陈实功接连进行了几次,都完全验证了的确是有了身孕。

  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看病没什么忌讳之事,若是因为忌讳而不看病,才是宁愿身体出了大问题也不看病的愚蠢。

  宫里宫外,可谓是一片喜气洋洋,大明皇帝身体没问题,这是最值得高兴的事儿,陛下常年习武,年富力强,给陛下多来几个嫔妃,可劲儿生就完事了。

  旁支入大宗这种事,大明朝廷真的不想再经历一次了,上一次武宗绝后,嘉靖皇帝入朝,闹出了大礼仪之争,弄的一地鸡毛,殷鉴在前,陛下能生,就是好事。

  至于围绕着皇子的狗斗,那是必然,那是以后必然会出现的事儿,大家都有心理准备。

  三娘子从归化城入关,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入京,在礼部报备之后,正等待接见的时候,看到了四夷馆的黄榜上张贴的喜讯,大明皇后有了身孕。

  这就是天大的好事,三娘子摸了摸自己的肚子,自己终于有了盼头,生个身份尊贵的孩子,可以更加稳固自己的地位,俺答汗能为了统治瓦剌诸部,硬塞给她个孩子,她也能从大明这里想办法弄个孩子,继续推进她的政治理念,在她当国的期间,完成大明和北虏的合流,日后春秋论断,也有她青史留名的一天。

  “听说大明皇帝习武不辍,我倒是要看看,他到底有多强横。”三娘子对着自己的妹妹,笑容满面的说道,她的妹妹是鸿胪寺卿陈学会的妾室。

  “姐姐你要爬龙床?想的还挺美。”妹妹嗤笑了一声,她在大明时日已久,对大明极为了解,那龙床,可不是三娘子想爬就爬的,她爬个陈学会的床,还闹出了那么多事儿,对于三娘子爬龙床的企图,妹妹并不看好。

  三娘子久在塞外,对于封建礼教的力量,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三娘子转了一圈,笑颜如花的问道:“我是不好看,还是身材不好?”

  “姐姐又好看,身材又好。”妹妹摇头说道:“可是,人力终有穷时,这不是努力就能实现的。”

  “没事,我还是俺答汗的妻子呢,大明没能征服俺答汗,征服他妻子,啧啧,想一想,就让人血脉喷张啊,大明皇帝,离经叛道惯了,礼部那些个官员,能拦得住皇帝?”三娘子眼神闪动的说道。

  已经嫁了人,有的时候,是一种优势,曹操他有典韦,陛下他有戚继光,还有十万京营!

  “如果不行就算了。”三娘子思索了许久,终究是摇了摇头,她怎么说也是正一品的忠顺夫人,等闲人物也不值当她费劲,皇帝没那个想法,就坡下驴,顺了礼部的意,她也绝了这个心思,和解,塞外汉王是一种法子,又不是没有别的法子。

  至于稳固自己的地位,等俺答汗死了,她嫁给俺答汗的儿子,她还是顺义王妃,俺答汗的儿子死了,三娘子还可以嫁给俺答汗的孙子,她还是顺义王妃。

  三娘子这次之所以要自己入京来,是因为除了把大明敲诈勒索的东西送来,最重要的还是羊毛,春天的羊毛要全部押解入明,去年草原上,马匹数量又锐减了两成,羊的数量增加了两成,羊毛极多,大明帛币生意又轰然倒塌,她多少有些担心,大明不要这么多的羊毛。

  三娘子来回奔波了数日,结果发现自己完全多虑了,正如她跟俺答汗说的那样,大明就是个饕餮,多少原料进入大明,都会被一口吞下,按照议定的价格,大明户部爽快付款。

  人在西苑的大明皇帝,看着账目,手里拿着算盘噼里啪啦的打了很久,略有些颓然的靠在太师椅上,无奈的说道:“这个忠顺夫人,做生意真是一把好手啊!朕敲诈了那么多,也就是个不赔不赚而已。”

  张宏笑着说道:“陛下,三娘子从户部领了银子,也都留在了大明,带着铁锅、盐巴、茶叶回去的,咱大明还是赚的。”

  在边方贸易这件事上,大明并不亏钱,只不过之前,这个生意完全掌控在晋党的手里,朝廷才显得亏损严重,现在掌控在了朝廷的手里,朝廷就更不会赔钱了。

  大明拥有商品优势,之前和北虏做买卖能做到赔钱的地步,这到底把钱赔在哪里,不言而喻。

  张宏跟着陛下耳闻目睹,对这些事儿,清楚的很,窃国为私,就是晋党当初的原罪,也是张四维胆敢僭越的底气。

  “三娘子要是把银子拉回去就好了,草原必然饿殍无数,三娘子是个人物!”朱翊钧不止一次感慨,俺答汗当初在瓦剌抢了个好媳妇,不是三娘子居中斡旋,大明和俺答汗早就开战了。

  三娘子每次到大明来,得到的白银,都换成了货物拉回了草原,而不是借着生意,大发横财,谋取私利,她的确一直在践行自己的政治许诺。

  给草原带去和平与安定。

  “羁縻就像是套在北虏脖子上的缰绳,北虏越是依赖大明,这缰绳就越套越紧。”冯保从政治的角度分析了一下,羊毛生意的火爆,对大明是个好消息,羁縻就是缰绳,套的越紧,就越少生事儿。

  “礼部安排了什么时间,让忠顺夫人觐见?”朱翊钧放下了账本,询问三娘子觐见的日子,自万历二年三娘子开始入朝朝贡,每次都可以得到皇帝的宣见,这是一种恩荣。

  “礼部不想让三娘子觐见了。”冯保的面色可谓是一言难尽,最近礼部诸位官员,心照不宣的反对觐见,意思很明确,就是让三娘子办完事赶紧回去。

  至于为何反对,实在是难以启齿,大家都知道,但大家都不说,这个胆大包天的妖妇,居然胆敢妄图借龙种!就连一向做事圆滑,不见兔子不撒鹰,不得圣意不行动的万士和,都加入了反对的一列,阻拦三娘子的胆大妄为!

  上一次三娘子觐见时,两次口出狂言,都谈到了孩子的事儿,万士和就已经察觉出了三娘子的企图。

  绝对不能让三娘子得逞!

  朱翊钧了解清楚了始末之后,思忖了许久,摇头说道:“不能因私废公,忠顺夫人是大明朝廷安排在草原的重要棋子,是掣肘俺答汗、分化草原的关键人物,该觐见觐见吧,至于她所图谋之事,她还是想得简单了。”

  万士和收到皇帝的敕谕后,立刻赶到了西苑请求觐见,在西苑的御书房文昌阁,大明皇帝接见了万士和。

  向来见风使舵的万士和,入门之后,行了大礼,十分确信的说道:“陛下,臣有谏言。”

  “都说万太宰是大明第一谄臣,朕说往东,万太宰一定就在东边等着,以朕看来,这帮个朝臣完全是有眼无珠,万太宰这责难陈善的骨鲠之气,不逊于海总宪啊。”朱翊钧笑着说道:“免礼吧,起来说话。”

  “陛下,海总宪到了。”冯保低声提醒着陛下,另外一位骨鲠正臣殿外候着呢。

  说曹操,海瑞就到了。

  七年了,整整七年了,贱儒们日思夜想的海瑞怒骂皇帝的戏码,终于上演了,海瑞来了,海瑞带着他的骨鲠正气来到了西苑面圣。

  “宣。”朱翊钧点头,让海瑞觐见。

  不难理解,朱翊钧敕谕礼部安排三娘子觐见,就像是在说,安排三娘子侍寝,海瑞听闻此事,安能不到?

  “参见陛下,陛下圣躬安否?”海瑞恭敬见礼。

  “朕安,两位爱卿,坐下说话。”朱翊钧示意二位稍安勿躁,开口说道:“不能不见,若是草原那些个万户知道这次忠顺夫人入京,朕未曾宣见,怕是要引出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该见还是见,至于生孩子这种事,忠顺夫人还能在大庭广众、文华殿上,说出来?”

  “她能!”万士和非常确信的说道。

  朱翊钧眨了眨眼说道:“啊?万太宰如此肯定?”

  “她又不是没干过,去年冬天,她入京来,在文华殿上,两次提到了此事,简直是有辱斯文!”万士和非常迅速的说道:“她是个草原人,草原的女子,对这种事本就不在乎。”

  文化差异,大明对这种事非常保守,可三娘子是草原人,对这种事可一点都不保守。

  “陛下,当年英宗皇帝在草原上有一子,那真的是一团乱麻。”海瑞心有余悸的提醒着陛下,大明自有国情,也有历史包袱,当年堡宗朱祁镇在草原生的那个儿子,闹出了不少的乱子来。

  三娘子第一次嫁给了俺答汗,第二次嫁给了俺答汗的儿子黄台吉,第三次嫁给了俺答汗的孙子扯力克,第四次嫁给了俺答汗孙子的孙子,也就是扯力克的孙子卜失兔,她在书里的言行举止,其实不算孟浪。求月票,嗷呜!!!!!!

第363章 多大点事儿?张居正兜得住!

  成祖文皇帝任命了大明第一任海外总督,吕宋总督许柴佬,而后成祖文皇帝攻打了安南,并且将安南变为了交趾十三司,这是成祖文皇帝的开海战略,两条腿走路,以一种钳形攻势,环抱了万里海塘。

  与此同时,在万里海塘设立了十几处官厂,这些官厂涉猎极多,主要是造船,目的就是将万里海塘的物华天宝带回大明。

  这些海外官厂,和泰西设立的殖民地是有本质的区别,因为海外的官厂,会给当地带来更多的收益,而殖民地,只是简单的朘剥,没有任何的反哺。

  成祖文皇帝是极为成功的,成祖皇帝还在的时候,吕宋在大明的管辖范围之内,许柴佬在永乐二十二年病故,而交趾十三司在成祖文皇帝龙驭上宾之后,也脱离了大明的统治。

  大明的开海战略,除了没有组建数量堪称恐怖的舰队南下西洋之外,基本战略,也是踩着成祖文皇帝踩出的脚印在走,这也是朱翊钧没有让邓子龙带着大明军兵冒险,前往新世界贸易的原因,成祖文皇帝已经踩出了深深的脚印,大明可以追随祖宗荣光,继续前进。

  海陆并举,为大明新政的基本路线,而当下的侧重点,仍然在海外,所以对北虏,大明主要是以各种经济手段增加羁縻。

  大明在陆地的扩张,无论是朝廷还是皇帝,都倾向于和解,即便是最激进的谭纶,也没有在宣府一声令下选择开战。

  三娘子认为自己抓住了大明朝的弱点,那就是好面儿,只有草原人老老实实的生活,不劫掠边关,三娘子没事入京给皇帝磕个头,大明没有兴趣、也没有精力非要顶着塞外日益下降的温度,跟北虏死磕。

  三娘子是对的,大明的确好面儿,三娘子如果真的一直有这么恭顺之心,而且在俺答汗死后,成为唯一的统治者的她,还这么恭顺,大明便不会主动出塞。

  而且大明不喜欢打仗,不喜欢打仗不是一种缺点,是一种高道德。

  善战者服上刑,打仗是要死人的,每一个死去的军兵、每一个被兵祸殃及的百姓,都是父母的孩子,都是孩子的父母,打仗是尸山血海,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和解是当前的主要趋势,三娘子每年至少三次入京朝贡,其实目的就是进京磕头,维持大明朝堂和解的声音。

  而现在,和解的进程被卡住了,三娘子想更进一步,可是朝臣们不同意,而且是非常反对。

  就连曲则全的海瑞,都来到了西苑御书房,寻找到了陛下,责难陈善。

  理由,则是英宗皇帝在草原上的儿子,朱大哥子。

  朱翊钧还真的知道这件事。

  朱祁镇在草原上的生活,得益于朱祁镇的亲儿子朱见深在编纂英宗实录的时候,没有完全隐没朱祁镇被俘的经历,得以管中窥豹,朱祁镇在草原时,身边跟着一个叫摩罗的女人,也先说这个女人是他的妹妹,后来还生了个孩子,取名为朱大哥子。

  朱祁镇夺门之变后,忠国公石亨在大同,将摩罗和这个孩子全部夺去,且尽杀其媵,石亨将这个女人和孩子全都杀死了,后来忠国公石亨就以谋反罪名下狱,最后瘐死,忠国公的公爵位也被褫夺。

  种种史料都证明这是一起不折不扣的冤狱,石亨既没有任何谋反的实际行动,也不具备任何谋反的意图,更没有谋反的实力,而石亨可是有从龙之功,夺门之变中,石亨可是参与夺门的武将,朱祁镇和石亨为何决裂,大抵和这个摩罗、朱大哥子的死,有极大的关系。

  一个杀了皇帝女人和皇帝儿子的武将,的确有必死的理由了。

  海瑞无法证明这些事儿,但是他确信,若是三娘子真的乞到了龙种,日后必然引起纷争,戚继光可是大明的大将军,若是因为这种事儿,晚节不保,那不是海瑞想要看到的。

  “海总宪所言,朕已知晓。”朱翊钧看着海瑞,这个回复有点像批阅奏疏时写的那句,知道了。

  对于老朱家的丑事,君臣都不宜过多的谈论,但是礼部和科道言官的反对,必须回应。

  朱翊钧看着两位臣子,思索了片刻说道:“朕只是接见而已,照往常惯例即可。”

  塞外汉王,是亲王,也可以是郡王,大明的王府,早就失去过了国初建藩的意义,只剩下了政治象征这最后一个作用。

  建文年间,建文君削藩,永乐年间,朱棣也削藩,甚至剧烈程度超过了建文君,但是朱棣没有杀人,而是建立了更多的藩禁,在汉王造反之后,藩禁进一步收紧,但凡是无诏出王府,就会招致训斥。

  藩禁一直持续到了明末,崇祯九年,阿济格入寇京畿,天下震动,唐王朱聿键不顾藩禁,带兵勤王,被废为了庶人,关在了凤阳高墙之内。

  藩禁,大明快乐养猪计划,在藩禁之下,亲王也好,郡王也罢,能做也只能做一件事,那就是享乐。

  “潞王甚喜万国美人。”朱翊钧还是把自己的计划跟重臣们讲明白了,这是朱翊镠本人的期许,也是大明皇帝朱翊钧想到的办法,更是国朝需要,汉王建藩塞外,是王化的一个重要步骤,朱翊钧没打算放弃,他不准备自己来,而是让潞王来。

  “陛下圣明。”万士和重重的松了口气,他面色凝重的拿出本奏疏,递给了冯保,转呈了陛下。

  “臣年迈多病,吏部多事,臣老迈昏聩,恳请陛下放归依亲,回籍闲住。”万士和甩了甩袖子,事情办完了,就该致仕了。

  万士和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他就是个谄臣,陛下没有明确圣意的时候,万士和如此激烈的反对,就已经失去了立根之本,失去了继续留在朝堂的必要了,失去了作用的他,继续留下去就是惹皇帝生厌了。

  哪个皇帝愿意不受控制的臣子?万士和这次的举动,多少有点叛逆了。

  朱翊钧拿过了奏疏看了看,拿起了朱批画了个叉,摇头说道:“万太宰为朝堂重臣,责难陈善本为廷臣职责所在,食君之俸,忠君之事,报国为先,明明无病,何谈致仕?坐下说话吧。”

  “啊?”万士和有些糊涂,他站了起来,坐在太师椅上,还有点懵,陛下居然不生气吗?

  万士和在朝中根基不深,他就是仰赖圣眷,才能在吏部尚书的位置上稳稳当当的坐到现在,否则虎视眈眈的晋党和张党,早就把他给拉下去了。

  “朝堂之上,可是一天都离不开万太宰啊,缺了万太宰这样的人物,居中沟通斡旋,咱大明朝堂,早就斗的你死我活了,朕仍仰赖爱卿,此事本为小事,不必多言。”朱翊钧看着万士和,再次郑重的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他真的没有生气,万士和仍然是大明最坚定的帝党,他朱翊钧亲自认可过的。

  这段话的意思非常明确,你万士和仍然是陛下钦定的帝党。

首节 上一节 432/6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