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352节

  到了八月初三,那白骨夫人果然被大圣爷三下五除二的给打了,而伶娘的确给化缘的唐长老送了米饭去,却没见到孙悟空,原来是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唐长老给写了贬书,送回了花果山去做山大王了。

  这一劫,却不是白骨夫人这个妖怪,而是这师徒因为这事起了间隙,才是劫难。

  这伶娘貌美,长得引人怜爱,被二师兄八戒给看上了,等到八戒成了这净坛使者,把伶娘唤到了座下做了净衣的婢女,到底是得了泼天的造化,这伶娘有了大造化,也不再认庇佑了她多年的树妖姥姥。

  姥姥也不怨伶娘,毕竟树妖也得了些恩惠,至少那些本地的道士、和尚,不再寻姥姥的麻烦,果真清静了不少。

  正所谓:八戒巧遇伶夫人,因缘际会皆是缘。

  “故事写的很好,日后别写了,他这阴阳怪气的,事儿的确是这么个事儿,唉。”张居正发现这个王谦这个年轻人,真的是个年轻人。

  他在嬉笑怒骂抨击大明的巡抚巡按,尤其是一些个带着镀金目标到地方历练的人。

  张居正的门下也有这样的人,比如去云南的王希元,比如现在还在应天做府丞的李乐。

  背后有大人物罩着,的确会获得特殊的优待,而且地方也会故意留下一些不那么扎眼的小问题,让镀金的人立功,抨击的很合理,以后不要抨击了。

  这都是官场的常态,官场不都是打打杀杀,也有人情世故不是?

  主张用考成破姑息之弊的张居正,还让复古七子之首、主盟文坛魁首的王世贞去郧阳做督抚,郧阳督抚可是管着张居正的老家,结果王世贞硬生生的把自己玩到了罢免回籍闲住的地步去。

  人情世故这种事,避无可避,张居正的考成破姑息之弊,也是让规则变的公平,让天下天朗气清,张居正也做不到。

  张居正现在越来越温和,如果不是国朝有危亡的忧虑,他四处游山玩水就是,何必在嘉靖三十五年回朝任事儿呢?

  朱翊钧和张居正聊了很久,天南海北。

  次日的清晨,朱翊钧专门起了个大早,第一批搬到西土城的江南缙绅富户今日抵达西土城。

  西土城本身是一个军寨,是在景泰年间打造,明英宗弄出了土木堡天变,也先从紫荆关入寇京畿,嚣张无比的在京师西直门外不到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派出了明英宗叫门。

  明英宗这个叫门天子,在宣府叫了一次门,在大同叫了一次门,在京城叫了一次门,一共三次。

  景泰年间,景泰帝在西直门外开始营建西土城,这也是翻修,在元大都的旧址之上,这个军寨建城,在天顺元年明英宗解散京营后,再次破败起来,现在又被王崇古给捡了起来,营建迁徙富户的居住之地。

  张居正也要前往,第一个是见一见老友,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裕王府的潜邸旧膺,当年在裕王府三人共进退,后来都有了各自不同的命运。

  徐阶走上了贪腐之路,高拱走上了有条件反腐之路,而张居正走到了肩负大明中兴之路,大家都会青史留名,至于谁挨骂,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朱翊钧其实不想见徐阶,他对徐阶有怨气,这个老东西为什么不沾染邪祟,搅合到合一众的事儿里面,徐阶绝对落不到罗汝芳那样的好下场,罗汝芳最后还有个体面,是自杀,徐阶绝对会被朱翊钧斩首示众。

  贪腐这件事朱翊钧可以用还田收回,胡宗宪瘐死,求荣得辱带来的恶劣影响,如何挽回?

  “臣徐阶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徐阶的车驾被缇骑拦住,徐阶人老眼花,可看到缇骑明红色的腰带,也知道皇帝在这里。

  缇骑的缇就是帛丹黄色的意思,大明火德,缇骑的腰束是红色的,这代表皇帝亲至。

  徐阶还没走到大驾玉辂三丈的地方,就赶忙带着儿子一起行礼,唯恐失了礼数,到了京师,就不是松江府那个他可以随意撒野的地方了,这地方,一板砖下去,全都是大官人。

  “尔自松江华亭来,朕不求你体国朝振奋之意,忠君之心,只告诉你,多少人等着拿你这个前首辅做文章,好自为之。”朱翊钧语气极为冷清,他甚至都没跟徐阶见面,也没让徐阶平身,他不认自己是徐阶再传弟子这个关系,一开口就是警告,而且是严厉警告。

  好自为之,翻译翻译就是别找死,别作妖。

  朱翊钧之所以要见徐阶,就是告诉徐阶,在京师老实点,他派了缇骑盯着,但凡是有一点异动,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朱翊钧的警告可不是无的放矢,空穴来风,刺王杀驾案差点扣到了高拱的头上,大火焚宫案也差点扣到高拱的头上,若是再出点什么事,徐阶一定是满脑门的屎盆子。

  冯保看陛下不愿多数,一甩拂尘大声的喊道:“起驾回宫!”

  朱翊钧打开了另一边的车船,对着张居正满是笑容的说道:“先生,朕带着丫头先回宫了,下个月再来看你。”

  “臣恭送陛下。”张居正赶忙俯首见礼。

  “走了。”朱翊钧摆了摆手,冯保才示意大驾玉辂向京师而去,离开西山宜城伯府,陛下又变成了那个君临天下,不怒自威的君王,而不是懒懒散散的混不吝,陛下在西山宜城伯府是最放松的时候。

  徐阶看着皇帝的模样,就知道皇帝是个政治人物,政治人物的第一要素,那就是属狗脸的,说变就变,这边刚警告徐阶,那头就跟张居正笑意盎然,这不是狗脸是什么?

  等到车驾彻底离开,徐阶才敢从地上爬起来,这一趟车马劳顿,不怎么辛苦,路面都是平整过的,而且新车加了‘宀’结构的减震结构,里面的簧钢,让徐阶这趟迁徙,远没有想的那般辛苦。

  “华亭公。”张居正上前见礼,徐阶在翰林院的时候,真的教过张居正。

  “见过宜城伯,这是犬子徐瑛,行三。”徐阶的官阶是正一品,可张居正是超品的伯爵,而且还是文官封伯,徐阶也要见礼。

  家里老大徐璠在泰西大旅行,老二徐琨在松江处置财物,老三徐瑛随他一起入京来了。

  两人见礼之后,相顾无言,看着对方都没说话,物是人非事事休,徐阶当国已经过去了十年之久,而大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隆庆元年,土蛮汗入寇京畿,你我皆辜负世宗皇帝托付。”张居正说的第一句话,是怪罪,是说当年徐阶倒台的真正原因,当初裕王府一共三人,徐阶、高拱、张居正,高拱的确包庇了晋党,但当时要跟俺答汗和解,不得不那么做,当时的大明根本无力两线作战,一头俺答汗,一头土蛮汗。

  徐阶真正的罪责辜负了道爷的托付,徐阶贪腐这件事,不是问题,严嵩也贪,徐阶也贪,清流浊流殊途同归。

  可徐阶无能。

  隆庆皇帝是个不管事儿的皇帝,徐阶作为当国首辅,让土蛮汗打进来,就是他的无能。

  “现如今,戚继光带着京营已经相继攻占了大宁卫、全宁卫、应昌,大鲜卑山山道被大明完全占据,晋商不能通过此路贩货东夷建奴了。”张居正又说了第二句话,戚继光占领大鲜卑山口的具体意义。

  大鲜卑山山道在胡虏手中,西北晋党、东西蒙古、东北建奴,有联袂成害的危险,这是当初在裕王府的时候,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都看到的危机,真正的倾覆大明的危机。

  可是徐阶当国,不仅没有阻拦这种危机,土蛮汗入寇京畿,国朝震动。

  江山托付而不能守,是徐阶作为首辅最大的罪责,严嵩在嘉靖二十七年斗倒了夏言,俺答汗在嘉靖二十九年入寇,所以严嵩是奸臣是佞臣,是无能之臣,无人给他翻案。

  严嵩奸佞无能,徐阶就忠良贤能了吗?

  “知道,我知道你厉害!行了吧!”徐阶一甩袖子,怒不可遏的说道。

  徐璠最了解他老爹了,知道徐阶的心病是什么,那就是张居正比他强,而且比他强出了数倍去,这就是徐阶最不能接受,一直不服气的根本原因之一。

  “你教徒弟厉害,教出了中兴之主来;你当国厉害,大明有中兴之望;你富国厉害,短短五年大明国帑足有六年度支;你强兵厉害,戚继光带着京营跑去塞外打的胡虏人仰马翻。你厉害,你厉害,你怎么下来了,自己坐上去啊!”徐阶面色赤红,指着张居正,厉声怒吼,五官都拧在一起了,狰狞无比。

  这是徐阶致仕以来,发的最大的火儿,被自己的弟子当着面训诫,恼羞成怒的火儿。

  小皇帝恨不得弄死他,徐阶来之前就清楚了,可是张居正这当面数落,还是让徐阶完全无法接受,尤其是说他无能,而不是说他害死了胡宗宪,说他贪腐,因为贪腐、党同伐异而倒台,还能归咎于敌人太强,因为无能,这是对一个人一生的否定。

  杀人诛心这方面,朱翊钧和张居正可谓是一脉相承,也说不上来是谁教的谁,大抵是一类的人。

  君臣?共轭师徒罢了。

  “陛下英明,我何必坐上去呢?”张居正图穷匕见,讲清楚了自己为何要这么说话的原因。

  张居正在告诉徐阶,他放心大胆的归政,其实就是因为皇帝很争气,皇帝很厉害,真的要作死,掂量下皇帝的雷霆之怒。

  徐阶立刻就听明白了,张居正其实是一片好意,在提醒他,皇帝不好惹。

  至于坐上去和走下来,自然说的是大明皇帝的宝座,张居正是真的摄政了五年,走下来,是张居正自己的选择,小皇帝是真心实意的挽留,并不是欲擒故纵的试探,为了留下先生,朱翊钧甚至给了张居正宜城伯的封爵,留在了京师的西山丁忧。

  这都是皇帝的决策,也是皇帝唯二信任的外臣,张居正和戚继光。

  皇帝每月都来看望张居正,每月都给戚继光写信,王崇古也好,王国光也罢,万士和也算上,甚至是海瑞,都没有这份殊荣。

  “朝中这些个言官不行了,皇帝跑到臣子家里拜谒看望,一个月来一次,这些言官居然没把你骂死,真的是废物东西。”徐阶仍旧嘴硬,但火气也下去了,张居正就是比他强,强了数倍去,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徐阶不服也不行。

  张居正笑着说道:“我要是不护着他们这些言官,华亭公入京前,这群言官,都被陛下给廷杖打死了,不过你说的对,的确是废物东西,蠢货一堆,王崇古那么明摆着给他们下套,他们也往里面钻。”

  张居正的确在保护群臣,他负责给皇帝踩刹车。

  求月票,嗷呜!!!!!!!!!!

第296章 朕当初欠考虑了

  张居正见徐阶是为了警告徐阶,告诉他老实点,京师这地头儿,不是松江府,胡来的下场是连累家人一起倒血霉。

  大明皇帝朱翊钧不喜欢高拱,因为高拱真的很有才能,可他没有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但大明皇帝不想杀高拱,刺王杀驾、大火焚宫两个大案,但凡是小皇帝咬咬牙,跺跺脚,承担一点点的骂名,高拱人就已经死了,就像当年夏言被斩首一样。

  陛下要高拱活着,亲眼见证大明的再兴。

  这小皇帝憋着劲儿杀徐阶的意思,实在是太明显不过了。

  这里面的原因不复杂,徐阶害死了胡宗宪,陛下很同情胡宗宪的瘐死,因为胡宗宪真的在平倭,没有搞养寇自重的把戏,所以皇帝对徐阶的态度十分的差,连面都不见一下。

  看着朱翊钧长大的张居正,可太了解小皇帝了,万历二年,徐璠和高启愚被派到了泰西出使,就是最明显的信号,徐璠离开了大明前往了泰西出使,就是皇帝下定决心杀徐阶的开始,大明在南衙清丈,徐阶带着一群势要豪右们反抗新政。

  求荣得辱要不得,这是陛下非常鲜明的态度。

  “没办法救一下吗?”徐阶显然听明白了张居正的意思,他在入京前已经猜到了这种可能,可是抱着一些侥幸的心理,他还是来了。

  张居正犹豫了下说道:“安稳些吧。”

  张居正现在丁忧中,对朝堂的干涉能力有限,徐阶回京,本身就会被顶到一个风口浪尖之上,想要幸进的朝臣数不胜数,皇帝厌恶徐阶的态度如此的明朗,多少屎盆子都得扣在徐阶的头上。

  陛下不肯回护,徐阶必死无疑。

  张居正没有立场为徐阶求情,他刚刚保住了那些被王崇古坑的言官,短时间内,张居正不会卖着老脸去问陛下要这个人情。

  徐阶顺利的在西土城住下,朱翊钧前脚刚刚进京,后脚关于徐阶的问题就成为了街头巷尾的谈资,各大杂报,开始重拳出击。

  有夸赞徐阶是文曲星下凡,比如徐阶小时候十分擅长对对子,也能坦然的承认自己的错误,在浙江做提学的时候,徐阶有一处学问不如一个秀才,徐阶坦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把这名秀才录为了举人等等。

  也有人怒骂徐阶,什么擅长对对子,根本就是徐家的长辈们早就准备好,五岁的年纪连平仄都分不清楚,如何对那么工整的对子?什么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那个被录为了举人的秀才,入京赶考屡试不中,到吏部寻求不管一生未被启用,这是宽宏大量?

  很显然,复古派的杂报在夸赞,而万士和带领的笔正们则是把早就准备好的黑料,抖的一干二净,这里面对徐阶伤害最大的就是胡宗宪瘐死案。

  道爷没必要杀胡宗宪,眼睁睁的看着西北养寇自重的边军,再看着东南倭患渐渐平息,忠奸自辨。

  可以骂道爷怠政,更可以骂道爷晚年没了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尚且志在千里,道爷贵为天子,却没了大志,导致克终之弊,确实该骂,可是不能骂道爷不懂朝堂狗斗,道爷的狗斗术那可是一等一的强悍,这可是杨廷和认证过的。

  道爷知道胡宗宪无害,那时候胡宗宪被罢免了一切官职回籍闲住,甚至不得签书公事,胡宗宪最大的后台严嵩也已经冻死在了墓舍之间,严世藩都被斩首了,胡宗宪一条丧家之犬,道爷要用,就是庇佑,不用,胡宗宪也翻不起什么浪花来,杀了胡宗宪,反而弄的一地鸡毛。

  万士和拿出了关键证据,胡宗宪瘐死案中,胡宗宪写的陈情辩诬疏,被扣在了内阁,没有送往司礼监。

  徐阶是那时候的内阁首辅,奏疏被谁扣住了不言而喻,而提供这份关键证据的是内阁次辅王崇古。

  司礼监掌印太监查遍了司礼监的文牍,没有发现那封奏疏,而后到内阁寻找,内阁也是找了半个月多,才在角落里寻到了胡宗宪的自陈疏,而这本自陈疏上没有司礼监的批红,代表着不是从司礼监流转回了内阁,而是留在了文渊阁内。

  胡宗宪之死有几个大的疑点,其中一个就是胡宗宪这封自陈疏到底有没有被嘉靖皇帝看到。

  现在真相大白,这封奏疏被人为的截留了,第二天所有的杂报,再无一人为徐阶说一句好话了。

  大明的奏疏流转,你可以暂时扣住,拿着做点文章,比如军将们的奏疏不再通过五军都督府呈送御前,而是从兵部流转后,武将的地位就变的极为尴尬了起来,可这奏疏是但是绝对不能完全扣下的,压一压,暂扣的时间看事件紧急程度而定,胡宗宪自陈疏可不是什么小事,徐阶是有意为之。

  上一个有意扣押奏疏不给皇帝过目的人,名字叫胡惟庸。

  人们常常可惜李善长,因为李善长的谋逆案,太祖高皇帝办得并不漂亮,李善长被处置的时候,都已经七十七岁的高龄,已经是人瑞的李善长绝无造反的可能,可是有司马懿的前车之鉴,又不好说到底有没有谋反这件事,大家同情李善长。

  可是胡惟庸的案子,无人可惜,胡惟庸在中书省,居然把奏疏扣下不给太祖高皇帝看,自己处置,这不是在骑在朱元璋的头上撒尿,嫌自己九族命长?

  徐阶在嘉靖四十年后,实质性的僭越了皇权。

  这是徐阶的第一大罪状,而万士和没有进一步对徐阶展开追击,而是在等待皇帝的风向,皇帝的风往哪里吹,万士和的风力舆论就会往哪里吹,万士和作为大明吏部尚书,干的却是礼部的活儿,礼部上下也都习惯了,礼部尚书马自强不也整天对吏部事儿指手画脚?连选官、提学官的考校都管上了。

  皇帝的风向明确,徐阶的罪名除了僭越,还有一条是徐阶无论如何都躲不开的。

  二月二十四日,廷臣们开始从东华门入文华殿廷议,从京西回京的皇帝一刻钟都没歇着,比朝臣们早到了一刻钟的时间,皇帝会在太傅府上住一晚,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儿,第二天的廷议会推迟一个时辰,方便陛下回到京师继续参加廷议。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圣躬安否?”群臣见礼。

  朱翊钧手虚伸出,笑着说道:“朕安,诸位爱卿免礼,落座廷议就是。”

  “陛下,臣有本启奏。”所有人入座之后,万士和却走了出来,拿着笏板俯首说道:“陛下前往宜城伯府,宜城伯为太傅,陛下前去探望,实乃天下尊师之典范,万古之经常,可陛下前往舟车劳顿,这二十四日廷议又赶得太急,不如这日休沐,以全陛下尊师之美誉。”

  廷臣们都略显嫌弃的看了一眼万士和,这个万士和,根本就是个马屁精!

  海瑞就看不了这种人,但是万士和这话说的也在理,皇帝从西山回京,到了卢沟桥就会骑马回京来,为了不耽误时辰,陛下骑术了得,可总归有些危险,如果二十四日休沐,陛下就可以乘车慢悠悠的回京了。

  有的时候,得劳逸结合,陛下已经很勤勉了,过犹不及,逼的太狠,小皇帝万一学了世宗皇帝拿出了摆烂大法,如何应对?

  而且每次皇帝从宜城伯府回来都是笑的很开心,朝臣们也乐意皇帝多笑笑,冷的像石头的小皇帝,连已经自杀的罗汝芳都怕。

  “太宰有心了,无碍。”朱翊钧仍旧满脸笑意的说道。

  万士和仍然没有归班入座,而是再俯首说道:“陛下,最近这些个迁徙的富户回京了,他们必然心怀怨怼,臣是为陛下担忧,当是时,恐有可乘之隙,臣以为诚不可取急也。”

首节 上一节 352/6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