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241节

  皇帝一般都是大宴赐席,这私下请人吃饭,还真的不多见,冯保还专门叮嘱张居正和戚继光,不要穿朝服,披个毛呢大氅出门便是。

  朱翊钧开始点菜,张居正和戚继光作为宾客,自然客随主便。

  “嘭!张居正欺人太甚!”隔壁的包厢传出来一声怒吼。

  张居正神情呆滞,怎么吃顿饭都能听到有人骂自己?自己这是得多招人恨!

  这顿饭,怕是不寻常。

  的确不寻常,万历二年的状元郎孙继皋看到了《劳动图说》后,立刻召集了一批人,准备予以反击,舆论的高地,怎么可能拱手让人,这可是他们影响朝政最大的手段,现在这个高地,张居正居然也要拿去!

  在孙继皋等人看来,这个朱中兴,就是张居正的笔名。

  孙继皋选的地方是燕兴楼,是一家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酒楼,这个酒楼临近会同馆驿,原来是永乐年间招待外国使臣的酒楼,随着时间的流逝,外国使臣逐渐减少,这个酒楼在正统年间被变卖,几经流转,最后到了孝宗朝时外戚张氏的手中,张氏倒台之后,被嘉靖皇帝收到了皇庄的范围内。

  兜兜转转这么些年,燕兴楼再次回到了皇帝的名下。

  这个信息不是广为人知的,这就是典型的信息差。

  而此时席面上围着六七个人,三个佣奴站在门前,四处张望。

  “简直是荒谬!物情,是因为供需而不是人力劳动,更不是功力!”孙继皋的语气格外的激动,张居正在否认至圣先师孟子的物情论,物品的价值是天生的,这在儒家中叫做性。

  “孙编修所言甚是,这西湖旁有商贾卖伞,这下雨天,从一分银涨到了一钱银,为了避雨的行人,还不是得乖乖掏钱?这伞还是那把伞,这哪来的功力之说?还不是供需一致为物情?供给与需求一致决定了商货价格,这个朱中兴,简直是胡说八道。”来自无锡的顾宪成顾先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为孙继皋的提供了例证。

  张少弦听闻自己的弟子顾宪成这么说,也是颇为认同的说道:“这就是了,这天灾地祸非人情,缙绅善公灾年并地,本就是给小民喘息之机,卖地的人多,买地的人少,兼并自然而然,朝廷非要干预,又是清丈,又是还田,还要追欠,何苦呢?”

  “失了地就好好做工,赚到了钱,再买回来就是,这本身就是个天经地义的事儿,朝廷这是要与天地角力不成?”

  张少弦师从龙城书院山长施观民,顾宪成和顾允成都是张少弦的徒弟,这次二顾进京赶考,张少弦带着徒弟来京师,自然少不了拜访一些朝中的名士,为自己弟子奔波张罗一二。

  孙继皋、顾宪成、顾允成、张少弦,这都是日后东林党的中流砥柱,复古派中的古墓派。

  焦竑则是眉头紧蹙的说道:“诸位,读史吗?除春秋之外。”

  “不读,记事耳,无大伦。”张少弦不是很在意的问道。

  “诸位,读矛盾说吗?”焦竑更是眉头紧皱的问道。

  耿定向拉了下焦竑的手,示意焦竑不要再问了,你这么问,还考不考功名了?这孙继皋作为状元郎,哪怕是传授一点科举的经验,焦竑也好考中。

  耿定向是焦竑的老师,他们是心学流派,他们这个直隶王派,是为数不多讲践履之实的心学流派了。

  “荆人蛊惑人心之说,为何要读?”张少弦再次回答道。

  “哦,原来既不读史,也不读矛盾说。”焦竑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耿定向一听这话就急了,桌子底下踩了焦竑一脚,示意他不要再口出狂言了,明年就要会试,还考不考了?考就老实点,不要那么狂妄!

  “原来是贱儒。”焦竑被踩了下,不管不顾,却仍然是骂了出来。

  “你!”孙继皋眉头紧皱的看着耿定向和焦竑,他本来以为这师徒二人和张少弦师徒三人,都是来求教会试事,毕竟孙继皋是状元郎。

  但现在看来,好像不是,这更像是来踢馆的!

  “朱中兴说的是价值,有说是价格吗?你们将价格和价值混淆在一起去讨论,这不是指鹿为马是什么?昔赵高指鹿为马,你们得亏不是元辅廷臣,否则的话,大明元气必亏。”焦竑正襟危坐,可是这话,一点都不客气。

  焦竑继续说道:“一辆二马车驾作价一百四十八两白银,一把雨伞高价也不过一钱二分银,物品的价格是围绕着其价值而波动,朱中兴否认过物多则贱,物少则贵吗?他只是将其囊括到了商品价值之中。”

  “你刚才的雨伞下雨天涨价,恰恰证明了劳动图说的正确。”

  “因为下雨使用价值开始上升,而交换价值也开始上升,最终价值在特定时间内上升,这才是价格上升的根本。”

  朱翊钧在隔壁包厢听闻焦竑如此说,眼前一亮,看着张居正说道:“先生,留意此人。”

  “臣知道了。”张居正看明白了,皇帝陛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过来看热闹的。

  “简直是胡说八道!按照你所言的价格在围绕着商品价值而波动的话,那为何到了灾年,粮食的价格能涨到天上去!”顾宪成立刻反驳道:“物本无情,更无价值,是因为人需要,才有涨跌。”

  “这就是了。”焦竑看着顾宪成问道:“真的是灾年的时候,粮食都不够吃了吗?”

  “岁不能灾,则天下大治,就是说,灾年的时候,百姓已经能维持安稳的生活,这是天下大治的表现。”

  “将灾年粮食价格高企,认定为供需,就可以摆脱哄抬粮价、朘剥小民、官绅商勾结的事实,进而把所有的罪责,都推到天灾的头上。”

  “是谁在平日里如同老鼠一样偷窃常平仓的库粮、是谁在灾年发生时将朝廷的赈济粮草中饱私囊、是谁在灾年的时候哄抬粮价鱼肉乡里、是谁在灾年的时候借机兼并!”

  “若是陕甘宁宣大辽等边方人烟稀少、路多匪寇、土地贫瘠之地,灾年粮食无法供应也就罢了,淮浙、江南可是大明粮仓,但凡水洪,也是饿殍遍地!”

  “你们反对的是劳动强度和时间赋予了商品的价值,还是为了把自己做的那些脏事儿,全都放到供需二字里,为非作歹?!”

  顾宪成手都在抖,大家都是南衙地面的学子,都要冲击明年的会试,顾宪成早就见识过焦竑的厉害,万万没想到,这些日子没见,焦竑更加厉害了!

  焦竑就像是有火眼金睛一样,一眼把他们打的主意完全看穿了。

  “顾宪成,直视我!回答我!”焦竑站起身来,端着手,语气严肃的审视着顾宪成,让顾宪成回话。

  什么狗屁的复古派、古墓派,不过是给自己找点理由,心安理得苛责鱼肉百姓罢了。

  求月票,嗷呜!!!!!!!

第207章 不能带陛下去青楼!

  “你莫要凭白污人清白,大善人们看不得穷民苦力受苦,才愿意拆借,你以为那是谁想借就能借的到的吗!焦竑,你家境殷实,不知小民困苦,百般周转不灵,借到米粱钱财的小民,莫不是感恩戴德,伱不要在这里血口喷人!”顾宪成立刻找到了反驳的立足点。

  以小民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但凡是把田亩都抵出去,莫不是穷途末路,想问大善人借钱,你还得找人帮忙说情,否则哪是你想借就能借到的,借到了不磕两个头,感激涕零,说两句吉祥话,那是不识抬举!

  “哈哈哈!”焦竑长笑了数声,嗤笑道:“我污尔等清白?若真的是清清白白,那是诬陷的吗?”

  “你这话说的就是因果颠倒,是小民没钱没粮,被朘剥到了极致,不得不四处磕头借,你这个因果颠倒的本事,倒是极强,藁税、谷租、乡部私求,逼的民不聊生,才如此!”

  “你怕不是还想说,朝廷苛捐杂税,随意摊派,巧立名目,所以乡民托庇大家,以求庇佑?”

  朱翊钧露出了一丝笑意,此时的焦竑锋芒毕露,但是很快,他就会被敲碎第一个棱角了,他要科举,却得罪了前科状元郎,这家伙在翰林院稍微游说一番,这焦竑想会试都难。

  “怎么又不说话了,我说了你想说的,所以你没办法说了吗?”焦竑乐摇头说道,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一旦顾宪成如此说话,焦竑反击就立刻如影随形,大明眼下如火如荼清丈,就是有力的佐证。

  “耿御史,这就是你的门生吗?好一副巧舌如簧,牙尖嘴利。”孙继皋的面子被驳了,脸色倒是还算温和,但是语气已经愈发的冰冷了。

  焦竑,不识抬举。

  耿定向知道今日求告已然不成,听闻孙继皋的话,心中便觉不喜,他耿定向好歹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这朝中整饬学政,耿定向还领着学政之事,本身还是有些本事,他阴阳怪气的说道:“的确是我的门生,略有才学,便如此猖狂,看看这给人说的,都无话可说了。”

  说自己弟子猖狂,其实骂的是顾宪成无能,骂不过人就请人帮忙。

  “焦竑,你何等出身?何等籍贯?”孙继皋也不愿意跟耿定向直接交恶,打算自己出手,教训下这个狂生,到了京师这个地界,是龙也要给我盘着!

  “家父江宁骑都尉。”焦竑选择了正面回答,出身军户有什么好丢人的。

  “世袭勋官,从四品,你是江宁人,家里还有什么人吗?”孙继皋笑着问道。

  焦竑继续说道:“祖上跟着太祖高皇帝打仗,到了南京城定居,正德、嘉靖年间,饥疫相仍,一门凋谢,只有我父一人。”

  “哦,原来既是军户,也是寒门。”孙继皋做出了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焦竑被戳穿了出身,却丝毫不以为意的说道:“那又如何呢,所以更说明,顾宪成说的不对,他说我不知道小民辛苦,是,我家是有门第,但是那仅剩下的门槛,已经破破烂烂,我知百姓之疾苦,因为我也是百姓。”

  大明朝廷每年都闹亏空,世袭武勋,那得借路费进京来承袭,李成梁就是没路费,耽误到四十岁,而且这武勋也没多少俸禄,焦竑家中早就家道中落了。

  “破落户进城讨饭。”孙继皋想要把焦竑骂破防,可是他说完这话,焦竑依旧不为所动。

  焦竑半抬着头,看着孙继皋,眼神更加不屑起来,嗤笑一声说道:“什么名门大儒,朝堂尽是这些只看门第的鼠辈,这官,不做也罢,这会试,不考也无妨了。”

  “孟子云: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今日视古,以古视今,孟圣尚且不会看出身,今日之贱儒,人轻骨贱。”

  “耻与为伍!”

  焦竑直接输出拉满,引经据典,直接炮轰孙继皋,听说这个孙继皋连十二岁的小皇帝都辩论不过,今日一看,果然如此,是个不弘不毅之馁弱懦夫罢了。

  孙继皋输掉了一阵,知道自己这次切入点找的不好,他说道:“年轻人不要太气盛,你所持之道终归是小道罢了。所谓朘剥,去人去物言之者,一人之言也,天下何来朘剥之说?”

  “草原上的鹰捕猎狐狸,狐狸捕猎兔鼠,兔鼠啃食草根茎,无外如是,根本就没有朘剥二字。”

  “人们把猪阉了为了猪更加快速的长大,好宰杀吃肉,这也是人在朘剥猪兔羊鸡吗?显然不是,天下万物无穷本就是如此,何来朘剥之说?”

  “天下本就是这样,元辅为何能够如此肆意妄为,还不是陛下不能亲政,他人只能蛰伏?元辅就是草原上飞在天上的那头雄鹰,予取予夺而已。”

  孙继皋这番话让耿定向都有些心有戚戚,张居正说要抓何心隐、曾光,说抓就抓了,何心隐在湖广落网,而曾光更是在下了画舫就被摁住。

  身为崇正学院的山长,耿定向确实是对张居正的肆意妄为感到心惊胆战。

  耿定向的立场从不坚定,就像大多数人一样。

  焦竑眉头紧皱,孙继皋这番话,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了万物之间,似乎也本该如此。

  一时之间,焦竑居然无法反驳。

  “非也,非也。”一个略显高亢的声音传来,身穿一身青色精纺毛呢的贵公子出现在了包房门前。

  “你是何人?为何要擅闯私宴?”孙继皋眉头紧皱询问道,他只觉得面前纡青佩紫的贵公子有些眼熟,但是具体在哪里见过却已经忘记了。

  孙继皋已经认不出小皇帝了,他见皇帝已经是两年前了,而且那时候跪在地上觐见,也不敢抬头细细打量,现在小皇帝又长高了很多。

  孙继皋还是没有资格上殿的,都是站在外面,一动不敢动。

  孙继皋可不敢小觑眼前这人,精纺毛呢大部分直接给宫里用,想买,那得托门路,这一身的打扮,再加上腰间挂的一大堆零碎,还有身边跟着的两个人,一看就不是普通人家。

  一个面净无须的男子,显然是个阉奴,眼神里透着阴狠,而另外一位长得就是凶神恶煞,虽然很年轻,但一看就不是什么善茬。

  朝廷禁止民间使用阉奴,但是私自使用的大户人家,不在少数。

  这二人正是张宏和骆思恭。

  朱翊钧笑着说道:“蓬莱黄氏,咱也出身军户,今日听你们吵的厉害,倒是见猎心喜,就过来凑个热闹。”

  “是和迁安伯戚帅家里有姻亲的那个蓬莱黄氏吗?”孙继皋把自己脑子里的贵人过了一遍之后,脸上堆出了笑脸。

  戚继光是山东人,他还有个弟弟叫戚继美,戚继光发达以后,戚继美娶了黄氏长女,孙继皋一听蓬莱黄氏,立刻浮现了这一家。

  朱翊钧没有多言,而是落座后开口说道:“咱觉得你说的不对,人是万物灵长,人和鹰狐蛇鼠草不同,人就是人,我是人,站在人的立场上,人不应该和鹰狐蛇鼠草相提并论。”

  “难道你要跟鹰狐蛇鼠草相提并论吗?”

  朱翊钧这个问题,一点都不尊老爱幼,就问孙继皋是不是人。

  “就是个比喻,比喻而已。”孙继皋其实不太想得罪这种权豪之家,这小孩到时候跑去跟戚帅告状,戚帅不会如何,但若是被张居正知晓,孙继皋绝对吃不了兜着走。

  孙继皋也不想否认自己是人的事实。

  “你看,你不肯跟蛇鼠相提并论,又把这蛇鼠之事借来比喻人和人之间的朘剥,这就不对了吧。”朱翊钧笑着说道:“如果是人和人之间的论述,朘剥是普遍存在的,就眼下,大明朝廷在朘剥大户,而大户朘剥小民。”

  “但是这个现象普遍,就是合理的吗?从来如此,便是对的吗?”

  朝廷不朘剥大户,得大户不朘剥小民。

  孙继皋终于忍不住回答道:“从来如此,自然是对的!要不然大家都这么做?”

  朱翊钧立刻说道:“那朝廷为何不执行洪武年间的祖宗成法呢?贪墨五十两,剥皮揎草,把贪官污吏的皮剥下来,立在土地庙里让人看看清楚,从来如此便是对的嘛。”

  孙继皋立刻慌了神,考成法已经够严苛了,眼下朝廷正在杀贪,如此酷刑再开,他孙继皋直接就是罪人了,他立刻说道:“你休要胡言乱语!高皇帝什么时候剥皮揎草了,从无明文,更无实例,国史实录无载。”

  朱翊钧笑着说道:“那明文有洪武三十年定枉法八十贯绞之律,彼时,士多廉介之节,民无渔夺之忧。”

  大明会典修好的每一卷,朱翊钧都看过了,而且做了笔记!他可是践履之实的说辞,洪武三十年令,贪赃八十贯绞死。

  按这个标准,刘良弼和裴中章,早就绞死几万遍了,但当下的社会现状是,贪赃不会绞死,而是追回贪赃,流放边方充军。

  “这这这,这不能胡说!”孙继皋可是收了顾宪成八百两银子,这要是按洪武旧例,他得被绞死十遍。

  “所以说,从来如此,是不对的,是吧,也应该如此,普遍存在并不等于合理,只是当下无法解决。”朱翊钧再下一城。

首节 上一节 241/6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