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234节

  之前城内没有任何的排水渠,甚至连厕所都没有一个,现在,地面泥泞的状态也发生了改变,铺上了青木,修建了澡堂和厕所。

  殷正茂对泰西人不洗澡非常反感,泰西人的腺体的那个味儿,实在是太冲了。

  殷正茂处置着吕宋种种事宜,他在吕宋种植了大量的棕榈、甘蔗,吕宋的支柱产业就是油和糖,而这两样都是大明急切需要的东西,他也在开发新的支柱产业。

  棕榈树的种植规模已经扩大了十二万顷,而甘蔗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二十三万顷,他不断的招揽走投无路的百姓来到吕宋谋生,到地方就分田,说到做到。

  殷正茂处置完了最后一本公文,这是一个小案子,吕宋大明街两家商贾发生了纠纷,这种纠纷越来越多,这不是说吕宋的治安在变差,而是过去吕宋人根本不信任总督府,之前民间自行火并处置的纠纷,被拿到了衙门找裁判裁决,所以才显得繁忙。

  之前的商贾发生冲突,通常的解决办法,是各自带着人打一架,小架打完,输的那一方必然不服气四处找人为了找回场子,从打小架变成打群架,打群架甚至可能演变成整个吕宋的动乱,口角之争升级成为群架比比皆是,吕宋这地方,就连马尼拉都是如此,每年动乱都要来上三四遍。

  殷正茂的总督府到了之后,商贾们终于学会了找裁判裁决,而殷正茂亲眼看到过,两个昨天还在对簿公堂的商贾,今天就在酒楼里喝的酩酊大醉。

  一个书生求见,殷正茂放下了笔,看着面前的人,他是来自广州电白陈成毅。

  这个人是广州的举人,入京赶考三次未能中式,为了做官,这位举人来到了吕宋,九年期满,他会获得特赐恩科进士,而后回京。

  殷正茂不怕来到岛上的是只务虚的蠢货,务虚的蠢货,根本不会来孤悬海外的吕宋。

  “殷部堂。”陈成毅十分恭敬的见礼,殷正茂在两广是个传奇,闹了好多年的倭患,被殷正茂四年平定,无论权豪缙绅们怎么给殷正茂泼脏水,陈成毅和广东百姓,还是很感谢殷正茂的。

  殷正茂笑容满面的说道:“免礼免礼,岛上没那么多的大规矩,都是为陛下做事。”

  “我应该做些什么?”陈成毅有些迷茫的问道。

  “你不休息两天吗?坐船过来,可是很累的。”殷正茂笑着说道:“不急不急。”

  “我家世代海商,倒不是很累。”陈成毅非常确切的说道。

  殷正茂就喜欢这种人,一到地方就干活,他让陈成毅负责铜金矿去了,吕宋岛上有金矿和铜矿,而开矿需要人来组织调度,陈成毅能不能干,几个月就知道了。

  陈成毅并非务虚之辈,他就是考了很多年进士没考中,考进士不仅仅需要学问,还需要名师,陈成毅家里还算富硕,但确实是找不到名师,二十岁中举,三十多岁了,三次都落榜之后,陈成毅还是想做官,就跟着到了吕宋。

  陈成毅直接就被殷正茂干懵逼了,他读了一辈子圣贤书,殷部堂让他开矿,他真不会…

  殷正茂给了陈成毅一本铜矿开采的官厂志书,就让陈成毅带着林阿凤的卫军上路了,目标地点是帕拉卡兰,这里是马尼拉东边的一个小镇,大约有一万五千口,此地有着大量的私窑金矿工。

  陈成毅到地方就知道要做什么了,把这里的私窑变成公窑。

  并没有发生战争,林阿凤被招安后组建的卫军,面对殷正茂的客兵精锐时,不堪一击,但是面对这些由低矮的土著人构成的矿工,林阿凤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林阿凤手下的卫军很是高大,这里矿工最高也就到陈成毅胸膛的位置,如此身高差距,真的打起来,卫军必胜,进驻之后,陈成毅开始改进淘金的手段和提炼铜矿。

  这里的淘金手段实在是太过于低效了,甚至没有采铜的工艺。

  陈成毅并没有执着于淘金,淘金这种事运气太多,远不如炼铜稳定,陈成毅开始了试着改进此地的炼铜工艺。

  凡是出产铜矿的山总是夹土带石的,深挖数丈就能够得到包裹铜矿的脉石,这种脉石形状像姜块,而有铜星,亦名铜璞。

  将铜璞上的土滓清洗之后,就可以开始炼铜了,而几乎所有的铜璞都有铅。

  而炼铜的熔炉很快就烧制出来了,这个熔炉很有趣,有高低两个孔,铜璞在熔炉内融化后,铜会在底部小孔流出,而铅会在顶部小孔处流出,铜锌为黄铜,铜锡为青铜。

  陈成毅不打算进一步的提炼,做到这一步就足够了,生产出来的铜锭会运到马尼拉而后送回大明。

  条件十分的简陋,陈成毅的铜锭铸造的十分丑,在沙坑上锤个坑就是铜锭的砂模了。

  但是再丑陋那也是铜锭,在解决了粗制炼铜之后,陈成毅开始组织百姓种田,棕榈和甘蔗,殷正茂的确让他来炼铜淘金,但是陈成毅是大明人,他对于劝农桑之事非常在意和执着,觉得为官一方,不劝农桑,那还是当官?

  有了田,才能有更多人,有了更多的人,才能更好的采铜淘金。

  一个个种植园开始出现在了河道的两边,陈成毅时常带着二十多个卫军、两个通事,亲自寻找可垦荒的土地。

  而第一批铜料开始起运返回大明,十五万斤的铜料,装进了五桅大帆船上,大量的棕榈油、鱼油、糖,塞满了一整条船。

  殷正茂还要测试一下大船的性能,过洋船是要跨过大洋的,所以满载带着货物,也是海测的一种。

  同行的还有安东尼奥的大帆船,他在马尼拉买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再次北上。

  在松江府新港,两艘大船停泊,相比较之下,一千料的五桅过洋船要比四桅帆船要大了整整一圈。

  负责过称抽分的是安东尼奥的老熟人,南京兵备太监张进、松江提督内臣张诚,万历元年,安东尼奥第一次来到大明就是这两个宦官负责称重抽分,而都饷馆海防同知还是罗拱辰,就是那个进项土豆番薯入京,奔走想要抽分洋舶的罗拱辰。

  松江总兵陈璘、松江巡抚汪道昆也赶到了港口。

  每年洋舶抽分都是一件大事,这可是天子南库的象征,海税入京国帑内帑对半分。

  “什么国帑内帑,都是皇爷爷的钱,每年都要分,着实麻烦。”张进甩了甩袖子,抽分洋舶,是当初张诚和罗拱辰扛下来的雷,先斩后奏。

  张进不太明白,陛下、先帝、嘉靖皇帝为何要把国帑和内帑分开,在他看来,所有的钱粮赋税都送到内帑,朝廷取用就问陛下要就是了。

  这才是皇帝。

  皇帝生财有道,搞点生意,除了皇庄的买卖外,还要跟国帑分账,宦官们自然不满,那都是陛下的银子!

  张进的这个想法,碰到了明主,就显得很有道理,但若是碰到了只进不出貔貅般的皇帝,又该怎么办呢?银子都入了宫,皇帝都把银子赏赐给了艺人,开个鳌山灯会就赏十几万两出去,大宁卫打一仗也就是这个数目。

  张诚则是笑了笑,国帑和内帑分开,是一个长期斗争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这是皇帝和臣子不断妥协斗争的最终产物,宦官其实在皇权和臣权的斗争中,处于一种爪牙的地位,并没有太多的决策权。

  文人天天骂宦官阉贼误国,嘉靖、隆庆年间的阉贼,都很恬静,也没见大明蒸蒸日上。

  大明是一个系统,当大明以俯冲的姿势向下滑落的时候,这个系统里每一个肉食者,不分彼此,都是罪人。

  安东尼奥又看不明白了,大明的大船卸下来最多的货物是铜锭,而不是更加珍贵的黄金,吕宋岛上至少有三处可以淘金,可是殷正茂似乎更执着于开采铜矿。

  “一共十五万斤的铜料,可以铸造2000万枚铜钱,按照大明的计算,就是2万贯,2万两银子,费了这么多的功夫,就为了这么一点铜钱吗?”安东尼奥询问着老熟人罗拱辰。

  “船长在泰西被平民所拥戴,看起来更像是一种争夺王位的设定,并不是真的爱惜平民。”罗拱辰的话并不算客气,大家都是熟人了,客套就免了。

  “你!你!你…血口喷人!”安东尼奥真的急了,连成语都用出来了,他作为贵族真的已经很关注平民生活了。

  罗拱辰笑着说道:“因为铜钱是大明百姓要用的,金银是肉食者用的,元辅先生的主张,向来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陛下不是不关注白银黄金,但同样,小民,也是要花钱的,铜钱就是专门给小民用的,所以陛下才更留心铜锭。”

  “原来是这样,明白了。”安东尼奥恍然大悟。

  “这位内侍官,我今年还能去琉璃塔吗?就看一下就满足了,若是看不到那座塔,就像是没有来到大明。”安东尼奥向着兵备太监张进申请参观报恩寺琉璃塔。

  “额,可以,还是只能在外面看。”张进答应了下来,他其实不太理解,安东尼奥为何对那座塔的执着。

  在安东尼奥眼里,那座塔就是神迹,就是他心目中文明的象征,费利佩二世见到琉璃塔的画,一直要求在他的行宫建一个一样的,但是费利佩二世的秘书告诉他,做不到。

  大明修建琉璃塔动用了二十多万的军民,整整建了十几年才落成,新世界交易之家的塞维利亚一共才十五万人,怎么修建?

  大明对于琉璃塔的感官是非常复杂的,琉璃塔建造的目的是永乐年间成祖文皇帝为了纪念他的母亲马皇后所建,自从开始建造,就是反对声不断,苛责民力、铺张浪费、奢靡无度之类的话,层出不穷。

  成祖文皇帝龙驭上宾后,那座塔因为风力舆论,甚至有三年多时间,无人打理。

  安东尼奥心目中的神塔,每年大帆船到港,安东尼奥都是抱着朝圣的心态前往,看一眼就确信自己真的到了。

  “大明皇帝答应过我,可以购买大明的过洋船,请问这个承诺还有效吗?”安东尼奥问出了第二个关切的问题,买船。

  松江提督内臣张诚笑着说道:“陛下金口玉言,既然答应了,那就是答应了,你可以在这里下订,但是需要你进京一趟,得到陛下的诏书,我们才能交付给你,看到那艘了吗?已经下水了。”

  安东尼奥眼前一亮,神情开始变得轻松且愉悦,他大笑着说道:“拿着我的银子,让你的人,离开我的船!”

  “我要两艘!”

  皇帝身边近侍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皇帝的态度。

  在大明的制度设计中,宦官的权力完全来自于皇帝本人,皇帝本人就是宦官们的立身之本,所以宦官背主的可能几乎为零,立皇帝刘瑾倒的前一天,所有人都没想到刘瑾死的那么干脆。

  魏忠贤号称九千岁,兄终弟及的崇祯皇帝还不是说收拾也就收拾了?

  大明唯一背主的太监发生在堡宗的天顺年间,曹吉祥谋反,曹吉祥的谋反就跟儿戏一样,但谋反就是谋反了,首辅李贤被砍伤,左都御史寇深、恭顺侯吴谨被杀、怀宁伯孙镗之子被杀。

  安东尼奥这次进京的体验,是飞一样的感觉,他坐的是水翼帆船,由海防巡检带着他飞到了天津卫。

  安东尼奥一个老船长,下了船脚就开始打摆子,扶着柱子哇哇的吐,差点把胃给吐出去,他瘫在地上,乘坐水翼帆船,是一种全所未有的体验。

  晕船这种事,再老的船长也会晕船。

  求月票,嗷呜!!!!!!!!

第202章 海总宪,朕有个主意

  皇帝位在东西方都是非常严肃的东西。

  比如大英帝国在完成了日不落的成就之后,就一直寻求称帝,直到1877年,才继承了莫卧儿帝国的法统,正式加冕称帝,二战之后,英国皇帝放弃了莫卧儿帝国的法统,重新变回了英国王室。

  法统,是治下所有人在语言、文化、族群、领土、宗教、历史的共同认知。

  想获得皇帝的法统,除了通过征战获得生存空间之外,还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普遍遵守的制度,而这套制度在大明的语境里通常被称之为礼法。

  要做皇帝,首先要有法统。

  而法统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纵向的历史稳定性,一套制度至少能够被普遍遵守运行百余年的时间,才能说自己有法统;

  第二个基本特征是横向的普遍性,这一套制度要在所辖范围内,被普遍认同,大家都遵循这个制度生活;

  第三个基本特征是相对的独立性,不能是依附于另外一个集体存在而存在,我就是我,我因为我而存在;

  第四个基本特征是内在的一致性,就是普世价值和共同认知。

  内在一致性并不难理解,比如大明在大宁卫取得了胜利,这个法统之下的百姓都为胜利感到欢呼雀跃,唯独族党和贱儒不高兴,因为大明京营越强,族党受到的威胁越大,京营越强,皇帝抓着刀子,这生杀予夺的大权,就完全落到了皇帝的手中。

  纵向、横向、独立自主和内在一致,就是法统的基本特征。

  而费利佩二世既没有纵向,也没有横向,也没有完全的独立自主,他需要依靠罗马教廷来帮他将分散的领土系在一起,至于内在一致性,低地国家不会因为无敌舰队击败了奥斯曼人而欢欣鼓舞,也不会因为奥斯曼人占领了突尼斯而悲伤。

  朱翊钧解构分析了一下法统,他能做皇帝,是因为当年朱元璋塑造了一套符合四个基本特征的大明朝法统,所以他能世袭这份权力,观嘉靖、隆庆年间,就发现,其实这份法统已经不是那么稳固了。

  要么革故鼎新修复它,要么彻底抛弃这份法统,建立新的法统。

  朱翊钧自认无能之辈,他没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本事,所以就只能在这个烂摊子上修修补补了。

  张居正,毫无疑问是大明国家之制的修补大师,既有祖宗成法的再用,也有自己独特的国家之制的理解,属于祖宗成法和革故鼎新集大成者。

  朱翊钧解构这一法统,是因为今天的廷议谈到了这个问题。

  “先生。”朱翊钧放下了笔,他在御门听政,听政本来听听就好,但朱翊钧插嘴也不是一次两次,作为皇帝,朱翊钧的权力是无限大的。

  “臣在。”张居正赶忙俯首说道。

  朱翊钧笑着说道:“日后,反对新政的奏疏,尤其要留意,里面提到的问题也要留心,不是怕被他们抓到了把柄,而是要找到新政的弊病,进一步的完善新政。”

  这帮个言官,整天拿着放大镜,放大新政的若干问题,天天有事没事就反对新政,反对并非无效,鸡蛋挑骨头的言官们,其实是可以发现一些问题的。

  今天廷议的内容,还是有言官弹劾张居正数十个罪名,这里面有的不值一提,有的可以参考完善。

  “陛下圣明。”张居正一愣,露出了一些笑容,陛下已经完全掌握了化敌为己用、不断完善政令的不二法门。

  鸡蛋里挑骨头的言官们,决计不会想到,他们反对新政的若干理由,都会让新政变得更加稳定而强大。

  陛下这一套接、化、发,打的是非常巧妙的。

  张居正放下了弹劾他的奏疏,拿起了另外一本奏疏说道:“户部和兵部都不是很赞同卖船。”

  王国光见张居正廷议此事,开口说道:“大船,我们大明都不够用,为何要卖给红毛番呢?如果我们有十二条五桅过洋船,一条船带1.2万石,一次就可运20万石,明年海运漕粮要达到80万石,只需要跑四趟就够了,一个月时间足够了。”

  “卖两条,就少两条。”

  王崇古斟酌了一番说道:“大司徒,你这个算法不对,漕粮海船主要还是三桅的夹板舰,这才是漕粮运输的主力,五桅过洋船是为了过洋,上次运送漕粮,是为了实验海船的稳定性,过洋船总归是要过洋的,我们现在没有海图,针图,目前过不了洋,那船长安东尼奥可以帮我测试过洋船的过洋能力。”

  “让五桅过洋船在近海跑船,就像是给蛟龙套上了锁链,大材小用。”

  王崇古同意卖船,因为这是一门生意,关于生意上的事儿,王崇古本身家学渊源,而且自己督办官厂,所以他不赞同王国光的保守思想,在生意场上的保守,就是把白银拒之门外。

  王崇古一向很大胆,俺答封贡、贡市都是他一力促成的,现在他又在官厂上发力了。

  谭纶满脸感慨的说道:“五桅过洋船是战舰,卖给了红毛番,他们必然趁机作乱,伙同黑番、倭寇、亡命入寇,东南沿海的倭乱,实在是让人心有余悸。”

  “任何可能引起倭患的政令,都应该多加审视后再做出决定。”

首节 上一节 234/6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