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219节

  而这一次王崇古也在伏阙的队伍之中,他的请命是一样的,王崇古的理由是耽误工期,定期的大朝会,每次皇帝过去,都要打扫卫生,这一下子就停工好几天,实在是有些耽误时间。

  王崇古一核算,这要是大婚前,无法完成复建工程,他这有几个脑袋可以摘得?

  朱翊钧最终同意了马自强的请命,按照过往的祖宗成法,将大朝会的地点改为了文华殿。

  朝臣们听闻圣旨欢欣鼓舞的离去了,之前朝臣们的诉求是皇帝不要太辛苦,定期举行朝会,万一累到了陛下如何是好?现在的诉求只是不在没有殿的皇极殿。

  人们的性情,总是这么喜欢折中。

  六月二十五日,朱翊钧带着皇叔朱载堉和元辅张居正,来到了钦天监,大明超大型反射式千里镜已经完全建好了。

  径为三尺六寸六分,长为三丈六尺五寸四分(12.2米)的大型千里镜,就横卧在一个有机关的房间内,需要观天的时候,可以打开房顶,不需要的时候,可以合上,防止雨雪风霜。

  落成典礼结束,朱翊钧围着大天文镜左转三圈,右转三圈,那是爱不释手,还亲自上去研究了下,才心满意足,重重的恩赏了所有工匠,每人给了一百两白银。

  皇帝出手真的是阔绰!每人一百两,现场发钱。

  朱翊钧、张居正、朱载堉三人站在大天文镜前,沟通交流着关于望天的心得,对于那个土星的小耳朵,大家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卫星,还是无数的小卫星?

  “皇叔啊,你看,咱大明行军速度为一日三十里,急行军一日可达百里,这水翼帆船能日行千里,那光呢,光是有速度的还是没有呢?”朱翊钧发出了一个灵魂拷问。

  皇叔朱载堉呆愣了,光有速度的吗?光哪来的速度!光不是瞬间直达的吗?但是陛下一开口询问,这就必须要践履之实的核算一番,但是这怎么核算?

  朱载堉发现,小皇帝真的是…一个臣子好用,就奔着往死里用!

  朱载堉现在领着几件差事,第一件是钻研算学,这是万物总经纶;

  第二件事则是研究物理,他将杠杆、滑轮、轮轴、齿轮、斜面、螺旋等原理进行了基于算学的全面总结,这是度数旁通的结果,现在正在研究齿轮的奥妙;

  第三件事则是律历,编修大明的历法,这是极其困难的,不仅仅是朝中祖宗成法的阻力,还有本身科学仪器等等;

  第四件事则是研究天文,这玩意儿,朱载堉已经挠秃了头。

  张居正画出了一个太极图、五行太极图和先天太极图,地球是个球,这已经是一个泰西验证过的基本事实,而且通过实际观测,却是印证了这一事实,地球围着太阳转,太阳围着地球转,如果轨道是一个完美的圆形,那么在先天太极图上,所有圭表的影长,应该是标准的正太极图,可事实是,圭表影长的变化是先天太极图。

  这就证明,无论是地球围着太阳转,还是太阳围着地球转,其轨道基本确定,不是正圆,而是一个椭圆,这一下子就把朱载堉给难住了。

  大科学家朱载堉已经很忙了,他还领着第五件事,那就是精密机械的制造,毫表的仿制、弄清楚其中的原理,用度数旁通去制造毫表,增加毫表的准确性,已经让朱载堉头疼万分了。

  现在小皇帝又问,皇叔,光有速度吗?

  有还是没有,这是一个问题。

  张居正看着朱载堉挠头的样子,大抵是有些幸灾乐祸的,以前是皇帝天天拿着大锤小锤,敲得他脑袋嗡嗡疼,现在来轮到朱载堉头疼了!

  这种看别人受苦的感觉,非常的微妙!就像是照镜子,又有点幸灾乐祸,又有点百感交集,还有点同病相怜。

  “陛下要不看看臣最新的发明?由圆周运动转为往复运动的小机械?”朱载堉决定不回答,而是拿出了一件礼物,圆周运动到往复运动的转变。

  朱载堉将其命名为曲柄,水车的圆周运动带动了一根长杆,长杆随着水车的圆轮进行前后运动。

  张居正总觉得这一幕有些熟悉,他在朱载堉身上看到了自己,没错,当年他无法回答陛下问题的时候,总是说,陛下要不看看帝鉴图说,现在朱载堉转移话题,在给陛下答疑解惑时,不能回答问题的朱载堉,选择了陛下,要不看看创造发明。

  朱翊钧亲自试了试,发现这个东西,首先就可以用于水排鼓风机,进一步增加冶铁鼓风的效率,而且还可以用于毛呢官厂,王崇古为了节省成本在毛呢官厂进行了大量的水力应用,而这个小装置的出现,可以说是解开了王崇古的燃眉之急。

  很有用的一个发明。

  朱翊钧高度肯定朱载堉的工作,但是立刻话锋一转,说道:“朕还是想知道光有没有速度。”

  “臣想想办法。”朱载堉擦了擦额头的汗,他不知道穷极自己一生,是否能够完成这个命题。

  朱翊钧笑着说道:“不急。”

  “戚帅前往了西北,主要是布防在了宣大段的长城,防止俺答汗乘机南下,即便是三娘子表现的特别恭顺,也要有防备之心,蛮夷狼面兽心,畏威而不怀德。”朱翊钧看向了张居正,引述了万士和的名言警句。

  这一句是经过了反复和实践证明的,对付蛮夷你首先要让对方无可奈何,他才肯坐下来听你说话。

  张居正思索再三说道:“臣以为不会,俺答汗没有完全绑缚在族党身上,三娘子能够成功进京,面圣之后,谈妥了买卖,俺答汗跟西北族党生死与共,图什么呢?”

  戚继光前往了宣大,彻底断绝了俺答汗干涉大明处置大明族党的可能。

  俺答汗让自己最心爱的小孙子把汉那吉,进京谢恩。

  把汉那吉,俺答汗最疼爱的小孙子,俺答汗娶了三娘子,结果三娘子跟鄂尔多斯部有婚约,没办法俺答汗要把小孙子的媳妇赔给鄂尔多斯部,小孙子一气之下,说:“我祖欺孙,夺孙妇与人”,爷不伺候了,爷投明了!

  后来已经从多个角度证明,这就是俺答汗想要议和弄出来的把戏。

  而这个关键人物小孙子把汉那吉,带着俺答汗的礼物进京谢恩,谢的是大明肯就羊毛价格达成长期供货协定,这个长期稳定的供货协定,让三娘子回到了左翼三部之后,名望一下子来到了人人称颂的地步。

  把汉那吉表示,对于大明清剿西北族党的举动,俺答汗的态度是支持,三娘子入朝的时候,说大明的权豪,比之各个部族的酋长还要贪婪,这是一个普遍的事实,族党和俺答汗不是铁板一块。

  但是大明和俺答汗的和解进程中,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根本矛盾,河套问题。

  彼此都很默契,没有谈及这个问题。

  大明振武必然要复套,复套和复大宁卫是大明鹰派的一贯主张,而眼下大明重用的兵部尚书谭纶,就是复套的坚实拥趸,大明复套的意志是很坚决的。

  把汉那吉对这个问题表达清楚了自己的态度,唇亡齿寒不假,但是西北族党和俺答汗的关系并非唇齿,俺答汗并不认为西北族党是个好队友,这种队友反而是潜藏在阴影里的毒蛇。

  大明方面,册封了把汉那吉为昭勇将军,结束了这次俺答汗小孙子入京的谢恩之旅。

  有意思是,把汉那吉请求明廷让他入国子监学习汉学,俺答汗是大明册封的顺义王,顺义王的儿子在京,既是向朝廷表达诚意,也是让把汉那吉作为质子。

  朱翊钧在询问了元辅和礼部尚书马自强后,同意了这次的入京就学。

  六月底,七月初,日复一日的廷议开始了,朱翊钧一如既往的出现在了文华殿内,御门听政,看廷臣们吵架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

  比如眼下,户部尚书王国光和王崇古就吵了起来。

  “伱们户部谁人懂生意?毛呢官厂的利润已经交到了朝廷,你们户部派了账房、出纳和会计,这也就罢了,还要派人当总办,你们多大的脸啊,这买卖现在蒸蒸日上,交给你们,明天就把摊子给搅黄了!”王崇古的声音,并没有因为最近要严查到底的风力舆论而变弱,反而异常的洪亮。

  奉旨谋财的王崇古,底气十足,他在毛呢官厂占了一成的利,他比所有人都希望官厂能够扩大扩大再扩大,户部提出了要派总办,被王崇古直接喷了回去。

  “大司寇,那是朝廷的官厂,不是你的官厂!”王国光也是一脸怒气的说道:“你还是督办,户部任命总办,这是朝廷法度!”

  王崇古拍着桌子大声说道:“那是陛下的官厂!天下都是陛下的!不是陛下和宝岐司的徐贞明,从胡元那些个旧纸堆里找到了金汤发酵的法子,清洗羊毛,哪有现在的毛呢官厂?陛下分给国帑一半,那是陛下以公为先,心怀天下罢了。”

  “朝廷的?陛下的!”

  王崇古据利力争,分毫不让,他的观点非常的坚决,在他看来,也不是他看不起朝中的士大夫,耻于言利的大风向下,哪个士大夫能把买卖做好了,他跪下给对方磕个头,叫他一声爹!

  王崇古这个道理,几乎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

  一定要首先清楚的知道,羊毛生意,是陛下和徐贞明在旧纸堆里翻出来的,不是泰西的技术输入,羊背上的西班牙,根本不肯把这些技术传入,得益于中西的交流,大明知道了羊毛生意很赚钱,但是怎么赚,泰西根本不可能把法子交出来。

  但是陛下和徐贞明的考古式科研,给了这个买卖创造了最坚实的根基,不是这发酵金汤洗涤羊毛去油脂的法子,哪来的毛呢官厂的买卖?

  王崇古还专门把尿液发酵改为了金汤发酵,作为读书人,王崇古非常儒雅。

  王崇古得势不饶人,不屑一顾的说道:“就朝中这些个士大夫,整天念叨着自《春秋》之后,史笔不知大伦所在,不过记事耳。”

  王崇古点着自己的脸,探着身子面色凶狠的说道:“多大的脸啊,直接把《春秋》之后,到现在所有的历史教训,统统以不知大伦给否定了,连国史实录都不肯翻看一眼,也好意思讲祖宗之法?”

  “把官厂交给这些连塞外胡虏都嫌弃的贱儒手中,这买卖明天就得散了!”

  “搅吧,搅吧,你们就搅吧!搅的买卖黄了,耽误了陛下削弱草原机动力的大业,全都拉到午门外砍头!”

  朱翊钧看王国光落到了下风,开口说道:“大司寇,这派账房先生、会计和出纳之事,大司寇肯吗?”

  王崇古立刻变脸,翻脸比翻脸还快,颇为殷勤的说道:“瞧陛下说的,这是陛下的买卖,臣就是为陛下办事而已,这账房户部应该派,也必须派,臣就是不肯这些个贱儒耽误了买卖罢了,买卖就是买卖。”

  “臣这不是担心,耽误了宫里用度,这皇宫复建,也要用到毛呢官厂的银子不是?臣就怕贱儒误事,不是不让朝廷监察。”

  王崇古很殷勤,陛下他有功真的赏赐,王崇古自己以为皇帝要在戚帅回京之后翻脸的时候,皇帝仍然宽宥了他,他能不殷勤吗?

  在陛下手下做事,只想着怎么赚钱便是,对于王崇古而言,这就是如鱼得水。

  朱翊钧笑着说道:“大司寇是个明白人。”

  “谢陛下称赞。”王崇古再俯首谢恩。

  王崇古在西北是有党羽的,那些安置了十九万流民、开垦了三十万亩种田的官吏们,完全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这就是朱翊钧只割了一缕头发的缘故,拉拢一批,团结一批,打击一批。

  朱翊钧是很感谢王崇古安土牧民的事儿,这十九万流民被安顿变成了安居乐业的百姓,就是王崇古能在这场风波中活下来的根本原因。

  万士和一看风向明确,就笑着说道:“大司寇也不要埋怨大司徒,这一笔写不出来两个王字,政见分歧是很常见,莫要伤了和气,大司徒也是有苦难言,大司寇的毛呢官厂风风火火,可是户部在三边试制毛呢,无一成功。”

  “大司徒这才想到了派总办入厂,学习一番,看看大司寇的秘方,到底是什么。”

  “都是为陛下办事,为朝廷办事,没必要争吵的这么凶。”

  万士和出来打圆场了,来劝和来了,不要伤了和气,王崇古的王和王国光的王,还真的是一个王,不过是不同的堂,这吵的太凶了,确实需要一个圆滑的人出来,打打圆场,让会议的氛围不要剑拔弩张。

  朱翊钧对现在的廷议氛围非常满意,斗而不破是一种很难达到的、矛盾冲突中的冲和状态,而万士和这个打圆场的人,充当的就是缓和气氛的作用,万士和的确适合礼部尚书,高拱也确实适合吏部尚书。

  但是作为张居正的政敌,朱翊钧不可能启用高拱的。

  所以吏部其实还是张居正实质上兼领。

  “我知道大司徒的想法,但我真的没有藏私,所有的东西都写在了官厂志上。”王崇古也是有些无奈,他可以理解王国光派遣总办的目的,他不可能答应王国光的要求。

  “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大司徒给讲讲?大明缙绅权豪们想吃这口肉,大明朝廷也想吃这口肉,权豪缙绅们不行,三边也不行,法子就那么明明白白的写着呢。”万士和颇为好奇的问道。

  就你王崇古是个能人,就你行?别人怎么都不行,你说你没藏私,那他们的问题出在哪里?

  王崇古非常肯定的说道:“权豪缙绅和朝廷织造毛呢做不出来,做出来也是赔钱的根本原因,是照本宣科,这种照本宣科对于买卖而言,就是军事行动中的纸上谈兵。”

  “他要做买卖,却以读书人的思考方式去做买卖,能成才怪。”

  “官厂志书是本经验总结的书,各地风土不同,各地的物产不同,水文不同,人情不同,自己的条件和官厂不同,照本宣科,能成才怪。”

  “就跟国朝政令一样,若是一味法三代之上,崇古、冥顽不明,贱儒治不了国,更做不得买卖。”

  “所以我不同意这些贱儒进厂指手画脚,他们不懂还喜欢指指点点,外行领导内行,念经既不能治国,也不能打赢胜仗,更不能做买卖。”

  名字里有崇古的王崇古批判崇古的风气,这算不算是一种自我批判?

  朱翊钧在瞧热闹,也在笑。

  “如此!”王国光豁然开朗,终于知道了为何户部试制推广不能成行了,大明各地的发展是有着极大的差异的,一味的想要复制成功经验,反而是做不好。

  从现象里找到问题来,只要肯动心思,就能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答案来解决。

  朱翊钧不住的点头,非常赞同。

  张居正做了最后的总结说道:“那就不派总办、会办了,户部只派账房,让各地的负责毛呢官厂的总办们,入厂干两年活儿,结合各地的情况,争取在五年内,将毛呢官厂的成功经验推行出去。”

  他这么说,也在浮票上这么写,朱翊钧用印,这件事就算过去了。

  兵部尚书谭纶,一直在走神,直到吵完了,谭纶才回过神来说道:“陛下,俞龙都七十多了,他能去边方,臣为什么不能去呢?”

  “因为俞龙没生病啊,只是年岁大了,经不起海上的颠簸了而已。”朱翊钧斩钉截铁的说道:“大司马,朕不是不让大司马询问军务,兵部尚书当然要管这些,大司马身体好些再说。”

  “李如松那小子都打不过臣,臣的身体还是极好的!”谭纶想要争取下。

  “朕意已决。”朱翊钧不跟谭纶吵架,李如松那是轻敌了,李如松要是知道谭纶的武艺这么好,不轻敌的情况下,老怕少壮,谭纶必不可能赢。

  当然也可能是李如松故意让着谭纶,毕竟李如松挑衅说京营武将受制于文官如同奴隶,结果谭纶根本不做协理京营,李如松挨一下,少许多的麻烦不是?

  但是按照戚继光对李如松的了解,李如松九成是轻敌了,李如松之前真的很狂傲。

  “吕宋总督殷正茂回京叙职。”张居正拿出了另外一本奏疏,殷正茂回来了,他从吕宋坐了一艘三桅夹板舰回京来,按照估算距离京师还有三天的航程。

  殷正茂回京述职也是来接船,大明第一艘五桅过洋船,将会交付吕宋水师使用。

  廷议的氛围有些压抑了起来,大家都没说话,这次殷正茂回京,身份仍然是大明的吕宋总督,回京办的事是回京述职。

  但问题是,吕宋太远了,大明的水师仍然是起步阶段,对于吕宋缺少有效的军事羁縻,吕宋孤悬海外,如何有效统治,是摆在每一个廷臣面前的问题。

  殷正茂回京,朝廷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应对,就成了一个问题,而且需要一个基调,更需要一个处置方法。

  “礼部上奏说,要不要赐国姓给殷部堂。”张居正扔出了一个重磅炸弹,炸的群臣一愣一愣的。

  国姓爷!张居正你也真敢想!

首节 上一节 219/6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