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206节

  “那就杀了吧,朕远在北衙,而两广在极南,任事大臣面临如何困境,只言片语也说不清楚,既然证据确凿无误,那就杀。”朱翊钧最终下了决断,明公们都说要杀,连最温和的万士和都很明确的说,不主张宽宥姑息,那就杀了就是。

  一定要注意到,两广缙绅弹劾凌云翼嗜杀,请求朝廷宽宥一二,而不是说凌云翼在指鹿为马,混淆是非黑白,凌云翼绝不是办得冤假错案。

  两广缙绅也知道电白林氏和广州伍氏该死,只是请朝廷宽宥。

  朱翊钧做出了最后的决定,大司寇和大宗伯就不用为难了,案子顺利推进到了下一步。

  其实凌云翼面临的局面远比朝廷想象的更加困难,若非矛盾激化到了一定地步,凌云翼一个儒学生,也不是嗜血之辈,他若是不杀人能把事儿办了,不愿意做个老好人,你好我好大家好?正因为矛盾激化到了一定地步,凌云翼才要向朝廷请援。

  张居正认为杀不杀都行,杀可以震慑权豪,给凌云翼更多的支持,不杀可以有更多的政治余地,给凌云翼在地方,更多进退的空间。

  张居正主张杀,因为他不想看到两广和西北一样,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凌云翼杀权豪缙绅,就是不跟地方蛇鼠一窝的具体表现,他当国的时候,要保证大明不再出现任何一个藩镇。

  廷议终于结束了,张居正再次开始讲筵,很多书陛下已经可以很顺畅的读明白了,所以教授的速度极快,陛下学的真的很好。

  而朱翊钧在讲筵之后,开始询问漕粮箱的若干问题,而后开始询问钱法,尤其是铜钱,大明要是铸钱赔钱,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后水会枯竭,树会枯萎,这必须要问清楚的。

  张居正听完皇帝询问,抖了抖袖子,找了一本泛黄的奏疏说道:“臣有本代呈。”

  “嘉靖三十四年四月,时任户科给事中的殷正茂,上奏开铜矿鼓铸铜钱,以舒缓朝廷财用大亏,铸息利厚,彼时朝廷东南平倭,西北抗虏,国朝捉襟见肘。”

  “当时核准,但是户部认为投入巨大,不如云南就地铸钱,结果把事情搞砸了,嘉靖四十四年,罢滇铜。”

  铸息是什么?铸息就是铸币税,一两银子换1000个铜钱,而1000个铜钱的所有工本银,在0.625两左右,这就是铸币税。

  殷正茂,提倡大力开采滇铜。

  “又是殷部堂的奏疏吗?”朱翊钧让张宏呈送,认真的看完了殷正茂的奏疏,十分确信的说道:“殷部堂果然有济世之才。”

  殷正茂的意思是将滇铜出滇,在城陵矶、燕子矶、采石矶等地铸钱,长江三大名矶,城陵矶在岳阳,燕子矶在南京,采石矶在马鞍山,都是长江上的良港。

  在长江沿岸铸钱,而后散播到大明内外之地,但是这样投入是十分巨大的,首先就要疏通航路,其次就是要长江良港开建,而且还要整顿沿途的私设关隘等事儿。

  户部图省事,说:城陵矶五方杂聚,于此开铸恐奸诡易兴;云南地僻事简,即山鼓铸为便宜。所以在云南就地铸钱。

  殷正茂在七月上奏,非常不认同户部的做法,认为户部是贪小便宜吃大亏,不把滇铜运出来,钱在云贵淤塞,而终无以为继。

  果然应验,就地铸钱导致滇铜无法出云南,造成了铜钱在云南堆积,钱在云南形成了堰塞,而白银却履行货币职责,银贵铜贱,最终,嘉靖四十四年停止云南铸钱。

  殷正茂说一年只需要投入39万两工本银,可以得钱6.5亿文,朝廷能盈利53万两,户部在云南投入了2万工本银,铸造3300万文,朝廷盈利2万两白银。

  “陛下,臣惶恐,当时户部实在是无奈之举,朝廷亏空空空如也,战事兵祸连绵,哪里能拿得出40万两银子去铸钱,彼时严嵩当国,严嵩党同伐异冤杀夏言,固然奸佞,但是就事论事而言,还是朝廷穷闹出的祸患。”张居正这话又为严嵩开脱的嫌疑,但张居正还是认为,当初户部铸钱,其实还是穷的问题。

  按照殷正茂的思路,赚到的53万两银子,要持续投入到长江匪患平定、长江疏浚、海港营建,如此五年之久,朝廷才能真的开始盈利。

  户部当然知道殷正茂说的危险,钱会堰塞,一定会发生,但是朝廷没银子去督造。

  这个逻辑是这样的,朝廷没银子,所以要铸钱,铸钱是为了盈利,结果需要大笔的投入,可是朝廷没有银子,至此陷入了恶性循环。

  朱翊钧笑着说道:“户部现在有703万两银子。”

  “所以殷部堂当年所画之策,就可以推行了。”张居正俯首说道。

  “先生不是不喜欢殷部堂吗?”朱翊钧合上了奏疏,看着上面卷的角,张居正拿着这本奏疏,显然是多次翻阅,上面还有张居正的笔记,显然张居正是仔细研究过的。

  张居正理直气壮的说道:“臣只是不喜欢殷部堂在两广,贿政必然滋生姑息,姑息必然有藩镇之虞,臣为大明首辅,当国理政,他现在在吕宋,那就是大明忠君体国的泗水伯。”

  朱翊钧笑了笑,让张宏把殷正茂的《议广铸钱以充国用疏》放进政学的橱窗之内,《漕粮箱法》放到了工学的橱窗之内。

  漕粮箱法,不完全是张居正的一人之智,而是南衙造船厂所有船工们的智慧。

  张居正又从袖子里摸出了一本奏疏说道:“陛下亲事农桑,以番薯救荒,宝岐司推广番薯,略有成效,臣请陛下过目。”

  宝岐司推广番薯是推广的救荒粮,张居正亲自主持,大明秦岭淮河以北广泛种植,这东西不能用于纳赋,所以种植推广非常顺利,主要是为垦荒的荒田,薯苗只需要一瓢水,一勺粪,就能活。

  两分种,三分管,五分肥,大明的番薯产量大约是宝岐司的六成到八成左右,完全看肥力,宝岐司那不是种地,那是把薯苗当祖宗伺候。

  主要是肥料上的差别,即便是如此,番薯生民无数。

  陕西、山西、一共开设了三十万亩的种田,这些种田并不是连贯的,而是各府县里,都有涉及其中,地窖若干,主要种的是马铃薯,而不是番薯,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三万余顷,饥馑饿殍比之往年明显减少。

  而河南、湖广的种田只有二十万亩,种植面积也只有两万顷左右,主要产区集中在了一些丘陵地区。

  京畿、辽东的种田京畿有四十万亩种田,而辽东只有五万亩种田,种植面积超过了四万五千顷,户部已经有声音说要对番薯征赋的打算,但是张居正依旧不肯,并且认为番薯本就是救荒所用,不宜征赋,但是户部仍然认为万历十年起,就应该征赋,否则借着番薯名义不纳正赋,会蔚然成风。

  而这里面,王崇古在西北宣大等地的番薯推广工作中,仍然是一骑绝尘,再次摘得桂冠,以宣府、大同府两府之地,种田三十万亩,种植面积三万顷、亩产为八成,遥遥领先。

  主要是十九万的力役安置,人粪多让西北番薯的产量变多,其他地方也就是六成而已。

  “朕不知让大司寇回京是对是错,大司寇离开了宣大后,宣大的种田不仅没有增长,还有所降低。”朱翊钧看着手中的奏疏,察觉到了一个现象,吴兑和王崇古渐行渐远了。

  更加明确的说,吴兑在作死。

  王崇古说两三年内,他还能管得住,那之后,西北闹出什么乱子,他真的不敢保证。

  事实也是如此,王崇古离开宣大仅仅一年,他的那些政绩不仅没有得到推广,反而是出现了下滑。

  “族党藩镇之虞也。”张居正则非常平静的说道,他已经预料到了这个局面,他不会归政的时候,还给陛下一个千疮百孔的大明。

  而此时的王崇古家宅中,已经搬到了王崇古家中的张四维,听闻了朝廷要处斩两广权豪缙绅之后,急匆匆的找到了王崇古。

  王崇古从来没改变过自己的立场,他就是想赚钱。

  张四维面色不再金黄,但是现在的面色更加恐怖,是蜡黄色的,他振声说道:“生杀予夺,生杀予夺啊!舅舅!我说什么来着?朝廷掌控了生杀予夺大权,我们赚的钱,全都是给朝廷储蓄罢了。朝廷为了银钱,冤杀权豪缙绅啊。”

  王崇古看着张四维不敢置信的说道:“你怎么这么喜欢颠倒是非曲直?凌云翼在去年正月就开始张榜,不让缙绅豪户跟罗旁山民乱勾结,已经一年多了,万历三年六月,陛下旨至两广,万历四年正月起开始推行。”

  “就这,陛下仍然打算念在他们助军的份上,宽宥一二,我,你舅舅,同意杀,陛下不想杀,廷臣同意杀,最后才廷议要杀。”

  “你能把这个事情发展的顺序捋顺了去思考问题吗?”

  “朝廷的确掌握生杀予夺大权,但若是这两家权豪户遵纪守法,朝廷闲的没事干,去威罚?他们那点家产,算什么啊,现在户部里躺着七百万两白银!”

  “朝廷,才是天下最大的权豪户!陛下才是天下最大的那个权豪户,你明白吗?”

  张四维依旧不服气的说道:“还不都是聚敛之臣,苛责鱼肉缙绅而来?”

  王崇古深深的吐了口浊气,语重心长的说道:“外甥,你的立场是你自己,这没问题,但是你有没有思考过,人是群居的,没有人能离开他人而活,你会庖厨吗?你会木工吗?你会种地吗?你会吗?你统统不会。”

  孟子驳斥农学天子亲事农桑,主要是讨论的就是分工。

  王崇古两手一摊说道:“对立而统一,你懂吗?”

  “你不能只索取,不付出吧,索求和付出是对立,也是统一的,索取就是付出,付出也是索取。杨朱之学贵己已经是邪道了,但是人家杨朱之学,还讲究拔一毛而为天下,不为也,取一毫而损天下,亦不为也。”

  “一毛不拔,一毫不取,你只是一毛不拔,却不肯一毫不取,你的想法,甚至还不如杨朱之学。”

  王崇古非常支持张居正取缔六十四家书院,这活儿还是王崇古亲自操刀干的,看看张四维的思考问题方式,这哪里是贵己,分明是以我为尊,天下都要围着我转的意思。

  新月启航,求月票,把你们的票票,都投给我吧!!!嗷呜!!!!!!!

第181章 李太后归政,乾清宫大火

  王崇古看着张四维说道:“像我们这样的大族人家,若是从外头杀进来,就是陛下也杀不绝,你没发现吗?哪怕是被抄家的顾氏、徐氏,眼下的林氏、伍氏,陛下杀人也就是杀个家主和一堆佣奴、家人罢了,剩余人都流放到边方,过几年风力一过,都要回来。”

  “就连靖难时候,那些建文朝的众臣,已遭处决示众,仁宗朝时候也都赦免了他们的家眷,他们的家属沦为官籍奴仆者,都释放为民,发还他们田地了。”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就是这个道理,就连盛传被诛十族的方孝孺,不照样是人丁兴旺吗?”

  万历年间不断有风力渲染方孝孺的冤屈,而后朝廷核查了一下当年流放的名单,方孝孺家人流放到,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广东的后人共有一千三百多人。

  若方孝孺真的被杀了十族,哪来的这么多的族人?

  嘉靖年间,松江人俞斌自称方孝孺的后裔,还喊冤,一些个士大夫为俞斌编纂了《归宗录》鼓噪风力舆论,后来宁海方氏,就是方孝孺的宁海方氏状告官府,俞斌是假冒的,才了结了这场风波。

  方孝孺被诛十族的说法,根本就是南衙一些文人士大夫为了明抗位置,刻意制造出来的冤假错案。

  王崇古颇为真切的说道:“大族人家,怎么才会死?自杀自灭耳,自作孽不可活,你自己把自己搞得人神共愤,搞得天怒人怨,你不死谁死?”

  “不是这样的。”张四维立刻说道:“嘉靖八年的时候,清丈厘清京畿勋戚权监占地,张太后父兄的一百万亩田都被夺了去!这不是生夺吗?”

  王崇古伸出一根手指大声的说道:“一百万亩田!一百万亩田!一百万亩田!”

  “孝宗的张皇后父兄,凭什么侵占一百万亩的田!徐阶就够贪的了,他才占了四十二万亩!张氏一家就占了一百多万亩!”

  “就凭他家闺女嫁给了皇帝吗?那一年,整个京畿八府一共查出了三十万顷的侵占,他家就占了一万顷!定国公、英国公、成国公三个国公府加起来才两万顷,他张家就查了一万顷出来!”

  “当今圣母家人一共才四千亩地!伱看朝廷有谁去对付武清伯李伟?李伟要四千两银子修宅子,太后非要给,朝廷也是想了办法走工部的账,户部出钱,张太后父兄,在世宗皇帝入京之后,居然还想要像在弘治、正德年间那样猖狂!”

  “是朝廷不仁,还是权豪不义?”

  如果对孝宗的皇后张氏父兄的为非作歹稍微了解,再对比当今圣母李太后的家眷,就发现了差别,武清伯李伟为了四千两银子,闹了多半年。

  张氏父兄,直接侵占了一百万亩的田。

  张四维和王崇古已经话不投机半句多了。

  “舅舅,算了,咱们不说这个了,舅舅的毛呢官厂办得如何了?”张四维不再说朝中之事,有分歧很正常,围绕着分歧持续争吵,只会失去了亲亲之谊,张四维打算说点共同话题,赚钱。

  王崇古疑惑的问道:“你打听这个做什么?”

  “这钱嘛,大家一起赚呗。”张四维笑着说道:“能不能请一份永定毛呢官厂志书,我自己办一家毛呢厂。”

  “可以。”王崇古十分爽快的答应了,张四维要是只对钱感兴趣,王崇古还是认这个外甥的,毕竟是亲外甥,可张四维整天对钱不感兴趣,搞那些诛九族的事儿,王崇古就不能认了。

  永定毛呢官厂志是否可以外传,王崇古专门询问过陛下,陛下的回答非常明确的说可以,本来就是羊吃马、羊吃人的把戏,水草就那么多,羊多了马少了。

  俺答汗也好,土蛮汗也罢,就失去了战场最恐怖的机动力。

  羊毛生意,规模越大越好,规模越大,草原越弱,朱翊钧没有军事天赋,但是经济天赋还是有的,搞一搞经济战,削弱敌人的实力,让戚帅的攻伐更加轻松一些。

  王崇古令人拿来一本宫刻本的官厂志,这是三经厂出品的精品,里面的内容包括了官厂的所有增补,官厂志可以在皇庄直接购买,价格比较贵,一套3000两。

  “好生麻烦。”张四维翻阅了几眼,就觉得有些头晕目眩,他没想到就一个洗羊毛都能复杂到这个地步。

  王崇古嗤笑一声说道:“赚钱还嫌麻烦。”

  张四维心满意足的拿着书走了,而王谦再次从屏风后走了出来,低声说道:“父亲啊,他真的要赚钱吗?”

  “这个钱他赚不到的。”王崇古摇头说道:“这买卖看似是鲜花锦簇,风越大,鱼越贵,利越厚,就越难,实则是烈火烹油啊,张四维啊,他做不明白的。”

  “儿呀,你切记了,张四维这种人为何如此思索问题?与其说是坏,还不如说是无能,我不坏吗?但是我能做事。他张四维要是能把毛呢生意做明白,也算是能干的人了,能干的人,需要花言巧语摇唇鼓舌?”

  “早就轰轰烈烈开始做了,做成了,就把所有人的嘴堵上了,就像元辅一样,考成法多难,他不还是做成了吗?”

  “不弘不毅之徒,能干成事儿,那才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你爹我不同,你爹我是不弘而毅之辈,没什么心怀天下的野望,就是为了赚钱,也能做成一点事,比如赚钱。”

  王谦则摇头说道:“可陛下和元辅说,爹办事得力,西北安土牧民有功,年前陛下还在皇极殿大朝会,专门下了道圣旨,当着所有人的面儿,给爹加了太子少保啊。”

  王崇古想了想说道:“这就是张四维走进了死胡同里,庆赏威罚这四个字,他只看到了威罚,没看到庆赏,朝廷这羊毛生意,真的一直给咱们老王家分一成利,现在还不显眼,一年分几万两银子,明年就是十几万,再过几年,陛下肯给,咱们也不能明晃晃的要。”

  “父亲说的是。”王谦给自己分类了下,他其实也没有心怀天下的弘,但是他有毅,矢志不渝的收买张四维身边的人,在张四维要办出诛九族的坏事时,就开始动手。

  有其父,必有其子。

  父子二人都是不弘而毅之徒,他们心里压根就没什么天下,就是为了赚钱。

  王崇古再摇头对着王谦说道:“我为什么说张四维蠢而且无能呢?”

  “你看这次的修纂大明会典,他就不去想方设法的混个副总裁当当,让马自强给抢了去,你说他不是蠢而无能?这么大的功劳,就像当初他重录分校《永乐大典》一样。”

  修《大明会典》绝对是大功一件,张四维的确不是张居正的党羽,但是张四维动动关系,混不到总裁、副总裁,混个编修官,那也是资历。

  但是张四维连个编修官都没混到。

  大明小皇帝朱翊钧在监工,他在给皇城安装避雷针,这东西并不算新奇,早在汉朝的时候,宫殿的顶部会安装一个一块鱼尾形状的铜瓦。

  而大明皇宫的五脊六兽,都有一个金属的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接着一根铁线,延伸到地下,用于避雷。

  但是这根铁线不会刷漆,所以偶尔也会有触电和火灾,而且舌头太小了,容易引起散击现象,而新的避雷针则是三尺长的铁杆,用棉布侵蜡再加刷漆的铜线为引线,引入地面。

首节 上一节 206/6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