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暴君 第455节

比如他们都是殷商后裔一类的,还有新明岛是如何从大明本土漂流到现在的位置的。

反正就是把那些跟大明百姓长相差不太多的澳洲土著弄成同根同源却失去了根底的同族之人。

慢慢同化就是。

崇祯皇帝觉得这样儿没毛病,过个百十年的,在儒家文化那强大无比的同化能力之下,这些个蛮子要是不认为自己的祖宗是炎黄二帝那才叫见鬼了。

大手一挥,朱聿键的第二份关于那本神话故事修改的要求就被崇祯皇帝甩给了短小荣那些人。

反正都是瞎鸡儿写瞎鸡儿编的,参考的资料也是崇祯皇帝在后世穿越者培训基地看来的无数教材,再修改修改貌似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至于实际编写者短小荣还有张天师,彼岸海宽大和尚怎么头疼,那是他们的事儿,崇祯皇帝表示并不关心——反正是好吃好喝好招待,哪怕是你们想要妹子,朕也命人给你们弄来。

在此之前,还是好好的在诏狱里边把书写好才是正经。

尤其是陈默陈大御史在诏狱里边已经升职到了主编的位置,平日里也可以多多交流嘛。

文人之间总是有话说的不是?万一再弄出来一本什么《铁蒲团》一类的神作,岂不是喜闻乐见的很?

很快把思绪拉回来的崇祯皇帝开始琢磨另外一件事情了。

原本还打算留着建奴当个由头什么的,或者等彻底平定了国内之后再处置建奴的破事儿。

但是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快,现在自己的计划就得修改修改。

新明岛有多大,崇祯皇帝其实并没有一个实际的概念,只知道挺大的,大概跟后世天朝的面积差不多?

那么问题来了。

这岛的面积够大,能养活的人也足够多,最起码把大明现有的十分之一甚至于四分之一的人口都弄过去也足够养活的起。

而大明之所以没有抗过去小冰河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土地兼并是一方面,另外就是亩产低,人口多,财富分配不均,上升通道被堵死等等一系列的因素加在一起,最终才便宜了关外的建奴。

一旦大明开始大量的向新明岛上面移民,本土的百姓就不够避免的会减少。

人少了,空出来的土地可就显得多了。

这种情况下,只要小冰河不变成大冰河,什么问题也都不再是问题了。

而在人口是第一生产力的大明时期,谁手下的人口多,谁就有着最大的基本盘。

尤其是对于一个皇帝来说。

别说搞什么计划生育了,现在就是有人跑到崇祯皇帝面前告诉他生的太多养不起,崇祯皇帝都会当成笑话听——百姓养不起?

没关系,国库帮你养!

人多力量大,多生优生,生的多了有赏,生的少了受罚!

而且崇祯皇帝不打算再跟建奴玩下去了。

现在最重要的事情一个是移民,一个是稳定国内。

至于建奴,老子都要掀桌子了,你们还是趁早去死算了!

打定主意要掀桌子的崇祯皇帝依着惯例,把温体仁,张惟贤,还有崔呈秀和郭允厚给召进了宫中。

这四个人之中,温体仁算是个负责统筹文官系统的角色,张惟贤则是主管着大明军事行动的角色。

崔呈秀则是名义上主管军事的大佬,虽然现在负责的军事部分也就那么一小摊子。

郭允厚则是管着大明的钱袋子,要想绕过郭允厚直接出兵,除非崇祯皇帝把自己的内帑拿出来,否则的话这涉及到民夫征发以及其他需要花钱的地方,就绕不过去。

几人进了宫之后,崇祯皇帝就开门见山的道:“辽东之事,朕不打算拖了,年底之前,朕要彻底平定辽东。”

张惟贤自然无可无不可。

按照大明的实力和建奴的实力对比,其实早就可以弄死建奴了,只是不知道崇祯皇帝为什么要一直拖到现在才下定决心。

温体仁和郭允厚却是蛋疼了。

算一算,崇祯皇帝自打登基之后,先是京师,接着又是草原,再是陕西,接着又是海军。

这一桩桩一件件,哪一项不是花钱如流水?

国库里现在倒是没有跑老鼠——老鼠也不愿意去没几个钱的国库里边转悠。

郭允厚当即就躬身道:“启奏陛下,国库没钱。”

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直接就把崇祯皇帝给噎了个半死。

麻卖批,怎么都学的这么不要脸了!

你丫还不如直接说要朕的内帑出钱呢!

PS:推荐阅文第一逼王讳岩的两本书,《三国之无赖兵王》《最强吕布之横扫千军》

第三百七十九章 不按套路出牌

郭允厚觉得很正常。

陛下您老人家花钱如流水,说怼人就怼人,说要在陕西搞河道桥梁就搞河道桥梁,说要把常平仓堆满就得堆满。

可是钱难赚屎难吃,您老人家现在要用钱的时候爽了吧?

反正国库没钱,想打是不是?

用您老人家的内帑啊,内帑有钱啊!

那福寿膏,那掺了私货的盐,那烈酒,那福王家的财产,那唐王,庆王,秦王给上贡的好东西,哪儿不是来钱的?

反正就一句话,打不打的,跟郭某区区一个户部尚书没啥太大的关系,咱老郭也不关心。

只要不让国库出钱,您老人家赶明儿个就把全天下都给推平了,那也由得您开心。

首节 上一节 455/129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