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庶子风流 第544节

  湘云点点头,道:“当真。看着和割了肉一样疼!”

  贾母长吁了口气,念佛道:“阿弥陀佛,这孽障也终于想明白了!跟天家伏低做小,认输服软,算不得没体面。非要逆着来,那便是自寻死路。连我这妇道老太婆都明白的道理,他不该想不明白。唉,我上辈子也不知造了什么孽,尽遇到这样不省心的孽障!”说着,眼神又扫面色寻常,恍若未觉的贾琮。

  可她如今也只能看看了……

  湘云还没尽兴,又眉飞色舞的笑道:“史超、史伟两位哥哥还央我哩,让我同琮哥哥说说好话,手下他两位当亲兵,真真快笑死我了!”

  贾母见她说的这样高兴,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她这些娘家人啊,也就这个丫头是好的。

  没一会儿,素席备好,众人上宴。

  虽是素席,却也是用乳麸、笋、粉等原料以素托荤,做出的“火腿”、“烤鱼”、“蒸鸡”等菜,哪里能分得出荤素?

  千层腐皮红醋面盘、腐竹酥蛋碧青、米粉玉翠花生、酸卤菠萝甜炸酥酡,皆是色香味俱全之名菜。

  贾母、薛姨妈自然上座,王夫人靠着薛姨妈,宝玉靠着贾母。

  王夫人手下则是贾琮、探春、湘云、贾环。

  宝玉下手则是迎春、宝钗、惜春。

  礼法森严的大儒家族,或会讲究男女七岁不能同席。

  贾家武勋将门,倒不忌讳这么多。

  宝玉问薛姨妈道:“大哥哥哪里去了?”

  薛姨妈叹息一声,道:“还在他屋里躺着呢。”

  “哎哟!”

  贾母叫了声,道:“不是说不当紧吗?”

  薛蟠带着武王府两个亲卫出去浪,结果因为吹嘘贾琮吹的太过,好似贞元勋贵都是喽啰,惹怒了隔壁雄武候世子周尚。

  只一拳就撂倒了薛蟠,好在有武王亲卫出面,才让周尚一伙儿贞元衙内们伏低道恼。

  薛蟠好不得意,但他哪里经得起习武之人一记重拳?

  如今还在头晕……

  薛姨妈倒也没太担心,道:“郎中说了,静养几日便好,倒不妨事。”

  王夫人在一旁念了声佛,道:“那就好,往后可看紧一些,莫在往外跑了,如今都中不素净。”

  薛姨妈苦笑一声,道:“他就是一匹脱了笼的野马,哪里管得住?如今伤还没好,今早就央我,让我厚着面皮求琮哥儿一求,后日他有个劳什子席,好似要紧的很,还想再借琮哥儿的亲兵一用。”

  贾母道:“哪里还用姨妈求?都是自家亲戚,用时吩咐一声便是。”

  众人看向贾琮,却见贾琮摇了摇头,这下,众人的脸色都挂不住了……

  贾母怒道:“你薛家大哥哥借你亲兵一用你也不给?”

  她这样的人,一生最好颜面。

  当面拒绝亲戚所请之事,着实让她动怒。

  贾琮淡淡道:“不是不借,是现在武王亲卫也没用了。”

  其实就是舍不得,在看出那四人高超的战术指挥才能后,贾琮失心疯了,才会再将他们当打手使唤……

  听贾琮这般说,王夫人奇道:“上回不是很好么?若非有那两个亲卫护着,你薛大哥怕要受大欺负了。”

  贾琮苦笑一声,道:“太太不知,今早我带人去龙首原武王府拜会,归途中,就遇到了一干人以强弩伏杀。若非有义士提前出手示警,家里怕又要办一次丧事了。所以……”

  “啪!”

  贾琮话未说完,宝钗端在手中的茶盏已经掉落在地,摔成了粉碎。

  本就如霜雪般白皙的脸,更是无一丝血色,几为透明。

  探春、湘云等人也无不唬的花容失色。

  湘云道:“怪道前面的人给爱婶婶说了什么刺杀,他也没说清楚,原来是这般……”

  见家里姊妹们唬成这样,贾琮微笑了下,对宝钗微微颔首,再对王夫人道:“所以,不是我小气不借,如今武王府说不得都成了目标,薛大哥若是带上他们出去,怕是……京里又要动荡了,家里能不出门,最好先不要出门。”

  “老天爷啊!”

  薛姨妈惊叹一声,道:“竟这样险,再不能出门了,他再出门,先拿绳子勒死我再说。”

  王夫人问贾琮:“琮哥儿今日可当紧不当紧?伤到了哪处没有?”

  贾琮笑着摇摇头,道:“太太放心,不当事的。”

  旁人正要松口气,就听贾琮身边的贾环嘟囔道:“哪里不当事,亲兵都死了三个,我刚还看到三哥烧了他们,在哭呢。”

  “嘶!”

  这句话犹如惊雷一般轰在众人心上,宝钗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

  就是探春、湘云等人也都红了眼圈。

  贾琮一时都不知该怎么解释,还是贾母叹息一声,道:“咱们这样的人家,本就是吃的血汗富贵饭。别说他,当初老荣国公,和荣国公两代人何尝不是这样过来的?我缘何不愿琏儿宝玉他们出去,便是不想他们遭这个罪。命都没了,还谈什么富贵?可既然琮哥儿自己愿意出门,我也劝不得什么。若不是知道外面那样险难,我怎容他几次三番顶撞于我?这些都罢了,我只两句话同你说。”

  贾琮轻轻颔首,示意他在恭听。

  贾母板着脸沉声道:“你自幼长在东路院,大老爷、大太太不是心善的,你一个人长大,性子难免清冷些,不愿亲近家人亲戚也是有的。我也不用你孝敬,但你要记得老爷太太对你的好,哪怕还有一丝良心,就不能欺负宝玉。他要有事,你得护着他。”

  听她说的这样直白,王夫人都过意不去了,忙笑道:“琮哥儿和宝玉是兄弟二人,也要好着呢,合该相互帮衬着,也不能只让琮哥儿照顾宝玉。”

  贾母哼了声,道:“宝玉最是听话懂事,不似他那样老惹祸。他惹出来的祸,宝玉哪里管得了?”

  又道:“这也是第二句我同你说的话,你再外面称王称霸都随你,但有一点你要记明白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外面做事,随你怎么行,一定要守着一个忠字。只要守住这个字,哪怕你闯出天祸来,念在你祖宗的面上,总不会牵连到家里。不要怪我不近人情,你自己扪心自问,你若不是荣国公的子孙,能不能有今日?你沾了荣国公的光,承了他的爵,受了他的余荫,那是你自己的福气。我们不沾你的光,贾家三位老国公的余荫香火,就够我们这一家子吃喝几辈子也吃不完了。我们不沾你的光,自也不能受你的牵累,你记下了?”

  贾琮面色如常,不似旁人那样觉得难堪难为情,他点点头轻声道:“老太太说的在理。”

  说罢,他用帕子轻轻擦拭了下嘴角和手,收起帕子后站起身,微笑道:“老太太、姨妈、太太慢用,琮前面还有些事,就先行一步了。”

  薛姨妈忙留客道:“哥儿再用些?怎这样急?”

  贾琮微笑道:“今日事有些多,改天再来看姨妈。”又对姊妹们微微颔首示意,最后与宝钗凝视了几个呼吸后,转身离去。

  等贾琮走后,梨香院内的气氛也变得有些沉闷起来。

  贾母叹息一声,道:“你们莫怨我偏待于他,只我这孙子命格太硬,他惹出那些事来,到头来他自己毫发不伤,伤的都是身边人。我一个老婆子不怕什么,只怕你们哪!”

  王夫人忙道:“老太太此言也在理,自然不敢怨老太太。”

  说着,又对宝玉、宝钗等贾家姊妹们道:“你们去顽罢。”

  众人知道王夫人是有话同贾母说,因而起身离去。

  待她们走后,王夫人道:“我们也知道琮哥儿中意宝钗,可正如老太太说的,琮哥儿命格太硬,这些年来家里出了那样多的事,一桩桩一件件多和他相干。大房一房的人,现在就余他和凤丫头了,凤丫头也遭了多少难……也是担心这点,所以才都不敢撮合。若琮哥儿和宝玉一样的性子,大房没了父母,老爷和我也该替他着想。可是……”

  薛姨妈也叹息的点点头,说实话,原她还有些心动,毕竟贾琮如今威风成这般。

  可听了他今早又险些出事,再加上贾母、王夫人说他命硬,贾母更是隔绝了他和贾家的关联瓜葛,薛姨妈便彻底死了心了。

  连贾家人都已经做好了贾琮随时出事的准备,贾琮如今就算再富贵,她也万万不能将宝钗推入火坑里去。

  绝不允许!

  ……

  东府,宁安堂。

  贾家姊妹们从梨香院出来,便一股脑的都来了这里。

  探春、湘云等人一起结伴去看凤姐儿,唯将宝钗留在了宁安堂中。

  西厢内,看着投入怀中紧紧拥着他的宝钗,贾琮目光柔和。

  能让一个原本内心清冷的女孩子做到这一步,他心里也十分温暖。

  嗅着一阵阵冷香沁心,轻抚着绵软的身子,贾琮将宝钗伏在他胸前的臻首轻轻挑起,眸光缠绵间,吻上了不抹而红的朱唇……

  ……

  

第五百二十九章 好一盘大棋!

  

  崇康十四年,二月十二。

  花神诞。

  运河至鲁水段,一艘桅杆悬锦衣大旗的楼船,靠岸候水闸以入黄河。

  天初明,白雾弥漫。

  虽船外湿冷,而楼船三楼一香闺内,熏笼烘的暖香宜人。

  临窗一书几前,一钟灵毓秀的女孩儿静坐,执笔临帖。

  她头上只绾着一家常随云髻,眉眼如画。

  身上着一玉色薄绸长衫裙,外套一浅水绿银纹重莲纱。

  恍若月宫仙子,人间花神。

  几上铺着一张淡粉花笺,一支小楷于纸面上一笔一划临写着一阙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书罢,少女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眸,便痴痴的望着字面出神……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丝丝情丝,缠绕在女孩儿眉眼间。

  唇角弯起一抹极美极美的微笑。

  “咳,咳咳……”

  “吱……呀!”

  正当女孩儿轻咳时,听到屏风后门口处传来开门声。

  她侧目看去,就见一圆滚滚的脑瓜儿,悄悄探出屏风,往里瞅来。

  没一会儿,在这脑瓜儿下,又悄悄探出两个脑袋来……

  女孩儿灿然一笑,笑骂道:“小角儿,你又弄鬼,还带着方方元元?”

  小角儿见被发现了,便嘻嘻嘻的堆着一张大笑脸出来,引着方方元元上前走近后,三人一起跪下,笑道:“给奶奶道喜!”

  这钟灵毓秀之女孩儿自然便是黛玉,她听闻此言,面上的笑容一凝,随即切齿上前,捧住小角儿那张圆润润的脸蛋一阵揉捏,最后轻扯住她的嘴角,威胁道:“你再敢浑说!”

  小角儿被欺负了也不恼,反而咯咯咯的快笑倒过去,让黛玉也绷不住跟着笑了起来。

  小角儿贼眉鼠眼挑着卧蚕眉神秘道:“只奶奶一人在时我们才叫!”

  黛玉俏脸晕红,见果真只这三个小东西在,便扬起纤细的食指在小角儿眉心处“狠狠的”点了下,“噗嗤”一笑。

  等三人起来后,小角儿又送上三人一起准备的寿礼。

  一只绣成鸭子的鸳鸯荷包。

首节 上一节 544/7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