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 第895节

潘司吏乃文吏,手无缚鸡之力,左右官员都是冲上去拦住,林延潮则退一旁,毫发无伤。

这官员当堂动手打人,简直成了笑话。

有的官员不由掩面道:“这不成体统,不成体统。”

林延潮道:“潘司吏,吏员袭击上官,是何等罪名,你也是清楚的,不过……不过本丞也不与你计较,你还是等都宪发落吧。”

“林延潮,你这无耻小人!”潘司吏但觉喉头含血。

“够了,”丘橓一拍惊堂木,“这在苏严治下,本府官吏都成什么样子了?有罪无罪,本宪自会明辨是非,你们二人先行收监,等候发落。”

当下锦衣卫将二人押下。

丘橓又道:“苏知府收押,本府之事按朝廷律例,但由同知暂署。林司马,归德府大小之事,先由你署理,待藩司下命再作安排。”

众官员闻言心道,林延潮整倒了苏严,立了威,还不是为了夺权,此后知府未至前,这一府就是他说得算。

不动声色扳倒了一个正四品大员,此人手段真是翻云覆雨,一时众官员见林延潮都是心有余悸。

但见林延潮却躬身道:“启禀归德府乃冲繁疲难之地,下官方才履新,不宜骤任。还请都宪另择贤良。”

丘橓闻言道:“这倒是无妨,林司马年纪轻轻,却是甚是干练,老夫觉得汝可以代署,小事与几位通判协商,若有大事难决,则可上禀分守道。”

林延潮当下道:“下官从命。”

说完丘橓就离去了。

丘橓走后,林延潮走至堂中,目光扫过众官员都是低下头。

以往林延潮与苏严为难之时,不少府吏都如潘司吏那般,对林延潮是阳奉阴违,甚至还没给林延潮好脸色看,以此向苏严邀功。

但方才林延潮整治潘司吏,让师爷之举,看出此人绝对是心胸狭隘之辈。以往若得罪了他,必遭报复。

众官吏此刻都是换上了讨好的神情,向林延潮讨好地谀笑着。这等尊敬,应该是深深的畏惧和忌惮,岂是昔日身为佐贰官时能体会到。

官场上官位高低都是虚,唯有实权抓在手中,那才是真的。

权力能管人,更能害人,管人不怕,害人才怕。

故而说破家知县,灭门府尹,一名七品能令人破家,府尹能令人灭门。故而为官一任,权力越大越要善用,拿之造福一方。

林延潮环顾四周,众官员都是一副俯首帖耳状。

林延潮坐在原先苏严正堂的位置上,与众官员道:“潘司吏之事乃咎由自取,尔等以往与苏严如何,本官不会追究,尔等不必多心。但现在既是本丞暂署本府,尔等当明白本丞规矩。”

“今日与各位约法三章,本丞为官最恨三等官员,鱼肉百姓,争功诿过,奉命不行。”

“这三等人要是被本丞碰上了,今日潘司吏,让师爷就是他们下场。”

众官吏闻声都是低首,抱拳道:“下官谨记。”

林延潮点点头道:“退衙!”

说完林延潮率先拂袖而去,满堂官员摄于他的威势,待林延潮离去良久后,仍是都是垂头立在堂上。

八百零九章 为民做主

林延潮暂署归德府事后,丘连夜审问苏严,从他身上顿时挖出了一条河工大案,此案一出,顿时整个河南,山东官场震动。

不过这已不惯林延潮的事了,他依仗着钦差丘的势头,扳倒了苏严后,顿有种困龙入海之感。

苏严被押后,在这归德府官场上,林延潮就是官位最高的官员。林延潮掌知府印,代署府事,这等威风岂是昔日没有半点实权的佐贰官可比。

不过骤得权势,与骤得富贵一般,都不一定是好事。

为何骤得权势不是好事?

就是资历经验问题,林延潮为词臣多年,没有担任地方官的经验。

一般而言进士出身官员,先要任三年府城附郭县的知县,然后再调往难治,要地的县城任知县。

若政绩出色,再提拔为知府,也是先去非要紧地方任数年知府,然后再至归德府这等冲繁疲难的要紧难治之地任知府。

现在大明官场一直以来都很昏庸,但也没有昏庸到让菜鸟任要紧地知府的地步。

如归德府这等要紧地,非能臣干吏不可。

苏严虽是为官蛮酷,但治下确实有一套。现在林延潮接替苏严,代署知府事,不用别人找他麻烦,地方上一堆麻烦事就已是找上他。

这一天,林延潮坐衙,刑房司吏以及本府推官二人一并向林延潮道:“司马老爷,这是近两月来所积的讼事卷宗,恳请司马老爷过目,然后择日放告审问。”

林延潮闻言草草过目后,这讼事卷宗有八十卷之多,有人命,户役,贼情,婚姻,继立,债负等等之事。

林延潮道:“这些案件州县能审之则审之,为何交给本府,莫非都是越讼上控不成?”

在大明律中规定,军民讼词皆至下而上陈告。比如分守道,分巡道,甚至一省主理刑名的按察司,都可以接百姓词状,但不可以亲自审理,需发往州县。

至于州县,也不是什么案子都审理,一般民事都由乡间宗老裁断,有一句话是民不举则官不究,就在这里。

一般只有大案要案,这才交给官府审理。

所以林延潮看这么多卷宗,不由质问,难道这地方知县都是吃干饭的不成?这些积压的刑事案件也要我这代理知府解决,我这到底是中级法院,还是地方法院?

一旁刑房司吏,以及推官向林延潮说了其中的情由。

原来这是与地方官的考评有关。

为什么呢?因为儒家法治追究的是无讼境界,孔子就说过,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若一个地方老百姓好讼,就被称为健讼之地。官方评价是满地刁民。

因此诉讼与教化有关。

地方官在治理地方时,目的是听讼,使人无讼,达到无讼息讼的境界,若越听讼,治下的讼案越来越多,这无疑影响他们任官的考评。

对此下面地方官,也很有办法,如州县衙门一般都是每逢三六九放告。

首节 上一节 895/1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