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 第408节

林延潮知黄凤翔口中元忠兄,乃是陈于陛,因与张居正不和故请辞日讲官。事实上别人为何羡慕翰林。就是因为翰林能近天颜,而充日讲官,实际上就是帝王师啊!

而最后入阁的大佬,首辅们。差不多都有日讲官的经历。

林延潮不免对黄凤翔有几分羡慕,对方身为隆庆二年的榜眼,进翰林院授编修之职,熬了十二年终于成为日讲官了。

林延潮道:“凤鸣兄此去青云直上,恐怕以后与小弟很难相见了。”

黄凤翔连忙道:“宗海,三元及第。已是简在帝心,殿上对答,更是四海扬名,充日讲官之事,对你而言指日可待,无需着急。只是天子年少,难免会有一时兴起之虑,但宗海放心,愚兄入直大内,若有机会必会向天子提及你。”

林延潮听了有些哭笑不得,咱这角色,怎么这么像甄嬛传里的后宫嫔妃呐。

“多谢凤鸣兄了。”

黄凤翔话锋一转:“不过宗海,眼下你方才任,切不可好高骛远,重修大明会典,才是你当务之急,需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步一个台阶,方才是老成持重之法。”

林延潮点了点头,翰林院体系就是这样见习(庶吉士)-史官(检讨编修修撰)-讲官(侍读侍讲)-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掌院学士)。

身为修撰林延潮是有成为日讲官资格,但毕竟是初来乍到,短期不会让人提为日讲官的。所以林延潮要想跨出从史官至讲官一步,需先做好眼下手边之事(重修大明会典)才行。

这时但见孙继皋就拿着文册给萧良有交接道:“这是朝廷颁降之书,历朝实录,各衙门的行事见例,造表文册和档案资料。”

萧良有交接过来道:“以后还请孙修撰多指点啊!”

孙继皋笑着道:“萧编修年轻有为,学贯经史,我自愧不如,指点二字千万不敢当啊!”

萧良有道:“孙修撰哪里话,切莫吝啬赐教才是!”

孙继皋笑了笑不置可否。

林延潮看着萧良有,总觉这一刻有些怪怪的,却听黄凤翔对自己低声道:“这萧榜眼确实才华出众,且勇于任事,但初入衙门就如此高调,非是上策啊!”

午后林延潮三人在衙门穿堂上设宴,邀请同僚们联席。

林延潮经这半日,对翰林院风气都有所了解,翰林们都中了进士,就入翰林院做官,从没有到州部外任过,沾染上官场风气,故而官衙风气尚好。里面文人间的勾心斗角不知有没有,但表面上十分和睦。

宴席上,刘虞夔是萧良有会试时的房师,而编修黄洪宪,在会试前,张居正有请他教过张敬修张懋修课业,也算得二人老师。

张懋修,萧良有自是在宴上答谢两位老师,顿时一顿饭吃得其乐融融。(未完待续。)

ps:今天三更,补之前欠更,嗯,看在言而有信份上,求一下月票好嘛?h:.147.247.73手机用户请访问m.

第三百六十五章 天下熙熙

官员的权力从何而来?

乃是天子所授,替天子牧万民。【△網WwW.】

那官员的权力大小呢?

几品几品官都只是明的规则,如何新入官场,按照这路数来,会跌大跟头的。真正规矩是,你与天子有几步近,就有多大的权力。近一步就有多一分权力。

换到现代官场来说,内阁大学士说白了不过天子文秘而已,但能临驾百官之上。至于太监只是天子身旁管家,仆人,司机,生活秘书,但势大时连内阁都看其脸色。

故而官场上外官不如京官,京官不如翰林官。翰林官中能面圣和不能面圣的官员,自也是不同。

黄凤翔一升日讲官,翰林院内都是来道贺,京官里的同年,同乡也是活动起来,争着约见黄凤翔,连掌院陈思育也是卖黄凤翔三分面子,因为陈思育不是日讲官。

经筵讲官,日讲官都只是职位,翰林院里侍读,侍讲学士,侍读,侍讲,甚至修撰,编修担当都可以,可见官员级别高低,不是最重要的条件。

最重要的条件是,要充任经筵讲官,日讲官,必须要经内阁题请。所以黄凤翔任日讲官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先至内阁至谢。

黄凤翔与林延潮同是修撰,又都是同乡,黄凤翔为日讲官后,要进文华殿为天子讲读,除了三六九朝参日不讲,其余皆讲,且冬夏不缀,以后自己要看到黄凤翔的机会就少多了,所以林延潮在检讨厅里,难免生出一种孤伶伶的感觉。

特别是对方可以入直,成为帝师,而自己只能修史,这心里的落差不是一般大。

下面就是林延潮正式坐衙的日子了。

十数日后,林延潮又是第一个来到检讨厅里,检讨厅的当该吏都习以为常了,以往也有翰林开始如此勤勉。但日子过了一段,就没有这股劲了,坚持下来的不多。所以他们都在私下打赌林延潮可以坚持多久。

不过当该吏还是殷勤地捧上簿子和笔,林延潮熟练在上面画卯。然后坐回公案上。

林延潮一坐下,黄灿给他抹公案,边擦边讨好地道:“大老爷,要喝什么茶?咱们茶房今日有炖茶,煎茶。”

“炖茶吧。不要太浓的就好。”

“好咧,还要什么点心?”

“暂不用了。”

说完黄灿就离开了。

林延潮坐在桌案上,阳光透过窗格子,照在堂上,这初升的旭日又热又刺眼,手抚在公案上也能察觉到一丝微烫。

进入翰林院有一段日子,一切都在渐渐熟悉之中。【△網WwW.】新入官,就重新开始,状元,三元及第已是过去。老是把过去提起来的人,现在一般都比较无能。

林延潮作为官场新丁,就尽可能低调,多学多看少做,降低别人对自己的期望阀值,然后等待一个合适机会。

为了重修大明会典了,林延潮这十几日都把孙继皋等修的初稿读了一遍了,而且为了熟悉历朝历代典制,还读了一大堆典籍。现在乘着无人他拿起一本洪武年著的《诸司职掌》在公案上先看了起来,不久黄灿端了茶来了。

读了十几页。孙继皋与曾朝节方才到了。

林延潮朝二人见礼,但见孙继皋一副春风满面的样子,看来是遇到了什么好事。

不久林延潮就听曾朝节笑着对孙继皋道:“以德兄,此去内书堂教习真可喜可贺啊!”

孙继皋笑了笑道:“有什么可高兴的。终不如黄修撰,先我一步侍直御前才是。”

“黄修撰在检讨厅熬了十二年,这才熬出头来,你比他年轻,侍直是迟早的事。至于入内书堂教习,也未必比侍直御前差多少。”

孙继皋畅快地笑着。点了点头道:“但如所愿吧。”

林延潮心想经筵讲官,日讲官,要从史官中选拔不容易,但教习内书堂就不一样,都是从史馆里选拔四名翰林入内书堂教书。这是文臣与宦官结好的路线,对于翰林们而言,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原来这孙继皋巴不得从重修大明会典的事中抽身,就是为了教习内书堂。

原来如此,林延潮有点明白,陈思育为何会将重修大明会典这么重要的事,交给身为新人的萧良有来办了。

首节 上一节 408/14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