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抗战悍将 第35节

李宗仁在4月7日下令所有参战的中国军队,抓住日军溃退的战机,全力反击扫荡。一时之间在鲁南地区,中国军队是四面合击,日军是拼命地奔逃,坂本支队沿台枣支线退至峄县、枣庄一带。至此,台儿庄战役结束,日军死亡的人数超过16000人,是日军自明治维新以来,在战场上最大的一场败仗。

台儿庄一战,中国投入兵力20多个师计12万人,其中台儿庄方面6万人;日军投入2个师8个团约3万人,其中台儿庄方向7个团。中国军队击败日军第5、第10两个精锐师团,以损失近2万人为代价,取得歼敌万余人的战果,缴获日军坦克40辆,火炮50余门、步兵炮77门、机枪931挺、步枪万余枝。并缴获了大量武器及其他军用物资。这次战役,几乎使台儿庄变成一片焦土,日军的机动车辆多被击毁,敌人的尸体及自焚骨灰甚多。

当时中国军队以10个师之众对敌一个半师团,兵力占绝对优势。但汤恩伯态度消极,虽处在敌侧有利态势,也没有积极抓住战机把敌人彻底包围歼灭。然而打退了敌人总算是空前的一次大胜利。

捷报传来,举国欢腾,热烈庆祝台儿庄会战的胜利。全国各界、海外华侨,以至同情我国抗战的世界各国人士纷纷来电来函。武汉三镇和广州市等大城市,皆有几十万人举行规模空前的盛大集会和游行,欢庆胜利。武汉三镇。当地军民不分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节日般的兴奋中,到处是欢呼雀跃的人群;

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门前挂起青天白日国旗,连成一片,以示爱国;

街道上到处是横的竖的大幅标语:“庆祝台儿庄大捷”、“中国必胜”;

鞭炮声把全城都吵翻了天;

报馆的人用汽车装了大捆大捆的号外,在街上铺天盖地地撒;

五花八门的救亡团体竞相涌上街头,游行、喊口号、唱歌,即兴演讲,表演戏曲,尽情地丑化侵略军;

人们把台儿庄大捷的指挥官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的脸,画在一张张三块门板那样大的画板上,抬着走在游行队伍前面。

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在这些活动中大显身手。他们发动和组织了各种庆祝活动,用以激发人民的抗日爱国热情。政治部部长,亲手提拔刘建业的陈诚,可是大出了风头,经常出席各种讲演活动,给大家鼓劲打气,成了最忙碌的人。

距离战场最近的徐州城乡一片欢腾。爆竹声、锣鼓声、口号声此起彼伏,通宵达旦。彭城路、马市街、大同街、三民街、博爱街等处大大小小饭店,免费3天。只要是我炎黄子孙,随到随吃,吃饱了打日本!全国各地、各界人士、国际友人前来徐州劳军者,不绝于途。范长江、陆诒、徐铸成、臧克家、李广文、朱自清、金山、白杨、张瑞芳、王莹等新闻界、文艺界的知名人士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演出了千古绝唱。伊文斯、爱泼斯坦等到徐州的国际友人异口同声地说:“有这样的士气,这样的民心,中国必胜!”

第一部 第五十七章 记者招待会上

4月10日,战役结束之后三天,徐州第五战区长官部大礼堂。

灯火辉煌,军乐声不绝于耳,来宾络绎不绝。许多人的领章上都缀着亮闪闪的金色将星。除此之外,还有大批的记者,在门内外到处捕捉着各自认为有价值的瞬间。

晚上七点,随着会场的值星官一声令下,会场顿时一片鸦雀无声。主席台的上方正中,高高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画像的两旁是个一面大幅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主席台上高坐的都是军委会和战区的巨头级人物。台下面整齐坐着的都是参加了这次台儿庄战役的中高级指挥官和立下军功的有功将士代表。如果,这个时候有日本飞机对这里投下炸弹,估计对于第五战区的中国军队所造成的损失,绝对不下于一次地震。

这里正在召开的是军事委员会对于台儿庄会战的庆功表彰大会。

全面抗战开始了10个月了。虽然,国军将士在各条战线和鬼子都努力奋战,付出了绝大的伤亡和代价,许多的忠勇将士甚至是将军,都血洒沙场,英勇殉国,可是,在地图上面,国军总体上面都是不断的后退,日军不断的前进。北平,天津,上海,济南,保定,甚至是国家的首都南京,都相继沦陷了。这无疑使得最高当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国府内部的某些人组成的所谓低调俱乐部,又在小范围里不断发出了抗战必败,抗战无用的论调。虽然,最高当局对此很不满,也明知道他们的用意,可是实在是手上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战绩来给自己撑腰。这次台儿庄的战事,虽然损失很大,可是总算是抵抗住了敌人的进攻,使鬼子没有达到战役的目的。这就足以称为一个胜利了,况且,中国军队所击退的是日本陆军里面号称钢军的第五师团和号称机械化的第十师团这两支日军常备师团里面的精锐力量。这如何不使得最高当局深感欣慰?心情好,出手就大方,对于下面给他卖命打仗的人,自然是要大肆表彰奖励一番。

最高当局的表彰自然也是分情况的。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自然是必须要表彰的,怎么说,人家也是在台儿庄内拼死拼活的打了那么多天,拚到部队就快要自我崩溃的境地了。如果,这种情况都不给予表彰,那么最高当局以后就不要指望那些所谓的杂牌军以后再卖力打仗了。汤恩伯的第二十军团,也是有功劳的,毕竟,前面虽然有一些行动拖拉,有保存实力消极避战的嫌疑,可是最后还是在最高当局和战区长官的严令下,从侧后方杀出来,直接切断了敌人的后路,迫使敌人全线动摇的。这个样子,自然也是要奖励的,只是不能给得太多,免得给那些杂牌军说闲话,认为自己对嫡系部队有所偏袒,一碗水端不平。其他参战部队大多不是在主要战场,对于占据全体的贡献不是很大,只要意思一下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给得太多。至于在台儿庄内参与守城战斗的新编十四师,情况就远不相同了。中央军的嫡系部队,坚持守城战斗,不断发动对敌人的反冲锋,部队损失很大的情况下,还主动炸断了作为后路的运河桥梁,显示决死抗战的坚定信心,最后又参与了对敌人的总攻击,收复了台儿庄的城楼,亲手升起了国旗。这样的功劳,在参战的中央军部队里,实在不算多。而且,这个师的师长,既是黄埔毕业,又是陆军大学正则班毕业,最令最高当局感到喜欢的是他居然还是浙江宁波人,和最高当局可以说是乡里乡亲的。要知道,最高当局一直对于自己的手下嫡系战将里,浙江人不多,仅有的几个对于指挥作战的本领不如其他方面好,一直很感到遗憾。就像汤恩伯,被认为是组织撤退的行家;蒋鼎文,对做生意显然比指挥作战的造诣要深得多,而且,他的那点本来就不算多的本事,也逐渐的消磨在了女人的肚皮上面了;陈诚陈辞修嘛,政治方面和战略方面的本事还算不错,战术方面就实在不怎么样了,组织淞沪会战的几十万参战部队的后撤,险些组织成几十万人的放鸭子。现在,自己的嫡系部队里,居然冒出来了一个本乡本土的战将,年纪还这么年轻,不到三十岁,实在是让最高当局龙颜大悦。据后来最高当局的侍从室里有人传出来说,当时最高当局看到了战区上报的有功人员请功名单里面有这样的一个人物,高兴得连鼓了几下掌,还说了好几句,年轻有为。要不是刘建业的资历实在不够,刚从十一师的旅长一跃升迁,当上甲种师的师长几个月的时间,不能提拔的太快,最高当局直接把他再提拔为军长也是很可能的。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最高当局大笔一挥,给他颁授了一枚被国军内部戏称为免死金牌的“青天白日勋章”,还给新编十四师额外奖励了大洋20万。与此同时,作为刘建业所在系统的大头目的军委会政治部部长陈诚,也不断在宣扬国军取得的胜利的宣传材料里,重点突出了新编十四师在台儿庄内的艰苦战斗,给自己的部队造势贴金。本来土木系的部队就只有这么一支部队参加了这个全国瞩目的战役,还取得了很大的战功,怎么也是他的光彩,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人打出来的仗,这个识人之明的名头,是逃不掉了。这也让他在和老对手何部长面前,多了几分可以用来压过对手的资本。

冗长的表彰会过后,就是国人例行的庆功宴会。可是,作为战役主要功臣之一的刘建业,可就没有多少口福。几乎连一口酒菜都没有吃上嘴,他就被战区政治部的人请到了会场外面临时搭设的记者招待会的会场,去和其他几个功臣一起接受各方记者的采访。

记者们已开始显示把目标集中在了第二集团军的几个主要人物身上。可惜的是,别看那些出身西北军的老资格将领们在战场上面威风八面,可是他们应对这些无冕之王的功力实在是惨不忍睹,说出来的话干干巴巴,实在无法让记者们感到满意。然后,记者们又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汤恩伯的身上。汤军团长在吹嘘自己部队的战功时候,倒是滔滔不绝,几近于天花乱坠,充分显示了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海龟的风采。可当记者们对于他在3月月底之前部队的行动,表示了少许的怀疑以后,汤军团长就立即换上了一幅面目,显得很不耐烦,最后干脆就直接的拂袖而去,把记者们晾在了一边。无奈的记者们,只好再次转移了目标,开始对新编十四师的刘师长表现出了兴趣。

刘建业作为从后世回到以前的人物,就算没有吃过猪肉,总还是见过猪跑的。后来的那个时代,可是媒体高度发达,狗仔队盛行的时候,刘建业见过电视上面很多的明星人物如何应对记者的狂轰滥炸的,而且也多次看过政府的那些新闻发言人是如何展示风采的。所以,在适应了一下以后,刘建业开始了在媒体面前的光辉亮相。

“请问刘师长,国军这次会战的伤亡远大于日军,你认为国军此次战役是真的取胜了没有?”一个记者问道。

“西方军事学家克劳塞韦茨说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由此,战争的胜利与否,并不取决于双方的伤亡数字,而是取决于是否达到了战役发起时定下的目标。敌人发起战役时候的目标,是要通过南北对进,占领徐州,消灭我军在徐州周围的部队主力。显然,战役的进程并没有向他们预想的方向发展,敌人除了损兵折将,并没有达到他们的目的。相反,我军既保住了徐州,又保存了主力部队,还给敌人以巨大杀伤。你说,是谁达到了战役的目的?国军是否真的取胜,也就不用我来告诉你了吧?”

“我是《大公报》的记者,我想请问刘师长,这次战役,我军能够取胜,主要取决于哪些方面?”

“我想首先应该取决于蒋委员长的高瞻远瞩,英明决策;其次,是军委会各部门,各战区对我军参战部队的大力支持;再次,是战区李长官和白总长的指挥得当,部署正确;最后,是将士们为国用命,不顾伤亡,不畏危险的和敌人殊死战斗。至于,我们这些前线指挥官,只是顺水推舟,功劳远远没有前面所讲到的那些方面那么大。”花花轿子众人抬,论到功劳的时候,自然是要把上面抬得高高的。他们高兴了,自然就不会亏待了下面人的。

“我是《申报》的记者,我想请问刘师长,你认为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彻底打败日本?”

“这个是最高统帅考虑的问题,我作为军人,只是服从命令,为国效命。当然,我可以讲一下我的个人看法。我认为,在短时间内,我们无法彻底打败日本。要想彻底打败他们,我们要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这个时间也许会很长,代价也许会很巨大。但是,就像蒋百里先生去年出版的《国防论》里面所说得那样,中国是有办法的。只要我们紧跟着最高统帅,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御国辱,坚持到底,我们必将最终取得胜利。世间之事,唯有坚持到底。”

“刘将军,我是来自香港的记者,我想请问,当你去年接到命令带领部队参加淞沪前线的战事的时候,你有什么想法没有?”

“我很高兴,我能参加到为国家民族争取独立自由的伟大事业里去,这是身为军人的荣誉。”

“我还想请问刘将军,我们知道,去年你在罗店率队和敌人肉搏战的时候,曾经受过伤。我想知道,你当时有什么想法没有?”

“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只要是为了国家民族而战,我不在乎死在什么地方,死后葬在何处。”

“我是上海《字林西报》的记者,我想请问刘将军,如果有一天,日本被打败了,你最想做什么呢?”一个来自上海英文报纸的记者用英语提问。

刘建业在后世的时候,虽然英语功力不低,但是他还是很讨厌动不动什么方面都考英文,就连有的同学考古汉语专业的研究生,竟然也要考英语。所以,虽然他听得动这个记者的英语提问,但是他还是耐心的等着翻译讲完,才开始回答:“首先,我希望这位先生知道,这里是中国,这里的官方语言是汉语,以后,如果你在正式场合采访,请用汉语提问。如果在私人场合,我不会介意用英语和你交流一下的。还有一点,请你一定要明白,不是如果有一天,日本被击败了,而是必然有一天,日本被打败了。等到日本战败投降以后,我想我会向当局要求带领部下到日本本土,对日本进行军事占领,彻底消除日本的军国主义,把那些在战争里犯下罪行的人,全部送上军事法庭,对他们进行正义的审判。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犯下罪恶以后,只是说一声道歉就逃脱惩罚的。他们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相应的代价。日本必须为自甲午之后,在中国所犯下的罪恶进行赔偿。此后,我还想要做两件事情。我听说,他们日本有一个说法,说是为天皇献身的军人,死后的灵魂可以回到靖国神社,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神。我很想带着人去把那个地方拆掉,在那里建一个中国抗战死难将士和平民的纪念碑,以告慰在战争里不幸死难的中国人。办完了这件事情,我还想带队在日本东京皇宫前面的广场搞一次阅兵游行,让所有的日本人都明白一句两千年前的我国汉朝人说过的话,凡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只要是有人胆敢侵犯我们中国,即使他逃到天涯海角,也会被无情的追杀。各位记者,这几句话,你们不必修饰加工,就这样直接的登出来。我就是要告诉日本人,我和他们永远不共戴天,有敌无我,有我无敌。”

这几句话一说出来,全场一下都被镇住了。自从抗战军兴以来,还从来没有人这样的对日本人毫不客气,居然想要拆掉日本军人心里的圣地靖国神社,还要在日本天皇的皇宫前面搞阅兵游行。这简直就是对日本的莫大侮辱。这个刘将军,是不是和日本人有过什么深仇大恨?以至于他这么痛恨日本人?看来,这个年轻将军很有新闻价值,回去以后,要多深挖一下他的背景。

记者招待会开完以后,有人善意的提醒过刘建业,他的话有点过火了。刘建业倒是对此毫不在乎。老子怕他日本人?怕他的话,老子就不会上前线和他们玩命了。老子最喜欢干的杀那帮狗日的小鬼子。

第二天,各个报章和电台,几乎都刊登了刘建业在记者招待会上对记者所说的那些话,尤其是最后所说的那些话。对此,各方的反应不一而同。有的人是感到痛快解气,有的人深为刘建业部队的前途感到担忧,有的人则是暴跳如雷,恨不得把刘建业撕成碎片,以泄心头之愤。有着最后那种想法的人,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是什么人了。

第一部 第五十八章 大战间歇(求推荐+收藏)

日军在台儿庄战役失败后,尽管日军统帅部硬着头皮说:“这不是一个败仗,只是指挥官的一次小小的失误,第5、10师团的余部不是溃败逃跑,而是做新的战略转移。”但恼羞成怒的日本政府,立刻召开紧急会议表示:日本政府不能蒙受如此羞辱。

其实,日本天皇原在2月16日的御前会议上说:“在8月以前绝不向新地区发动进攻。”台儿庄惨败后,日军大本营已经无法再考虑战略上深入与分散的问题了,日军必须立刻设法击败中国军队,以挽回“皇军无敌”的声誉。日本天皇立即决定:迅速向中国大规模增加兵力,发动更大的进攻,誓报台儿庄惨败之仇。

日军统帅部深知徐州不可轻取,非调集重兵,四面合围,否则断难打通津浦线。4月间,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派遣军自平、津、晋、绥、苏、皖一带,纠集了13个精锐师团,约30万军队(其中包括矶谷和板垣两师团从台儿庄撤退后,重新集结,补充休整兵力),并配有各种重武器,飞机数百架,兵分6路对徐州形成大包围,采取南北对进,侧翼迂回的战术,企图围歼云集在徐州一带的第5战区主力。

4月7日,台儿庄战斗刚结束,日军前线指挥官电告大本营:徐州地区有一股中国军的强大集团,据可靠情报,该集团约50个师,60余万人,几乎全部为蒋介石的精锐部队。

陆军统帅部顿时惊喜若狂,认为这是报台儿庄之仇的一次难得的战机。

杉山元陆相当即向天皇报告,强烈主张发动徐州会战。他说:“对于集中在徐州方面的中国军予以痛击,可以收到挫伤敌军抗战意志的巨大效果。因而,陆军准备实施对徐州的歼灭作战,由于该敌差不多是中国军队的精锐主力,并且已经处于孤立状态,我军应不失时机,以大的兵力,以大的规模会战,使之一举彻底歼灭该敌。本职认为,只要达到了歼灭这股敌军的战略企图,就能使武力解决中国事变,促使蒋政权屈服投降,迈出决定性的一步,亦可挽回我军在台儿庄的不良影响。”

天皇见报,顿时喜出望外,亦认为这是刹住蒋介石正在进行的台儿庄胜利大宣传的嚣张气焰的大好良机,当即定案:围歼徐州中国军队,并要求:陆军此次进攻,定要取得巨大战果,不使徐州地区50个师的中国军队一人漏网,务求全歼。

为求速战速决,不失这千载难逢的良机,大本营陆军部于当日向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官寺内大将、华中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大将下达第84号命令:

一、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应以有力之一部击破徐州附近之敌,占据兰封以东陇海线以北之地区。

二、华中派遣军司令官应以一部占据徐州以南津浦线附近。

日大本营在动员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的主力投入这场战斗的同时,还下令关东军派军支持。由于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与华中派遣军畑俊六大将的官衔相同,谁也不会接受对方的指挥,因此,只有紧急派遣大本营陆军参谋本部的作战部长桥本群少将,率领参谋本部的参谋军官,在济南成立大本营派遣班,组织包括华北与华中日军的参谋军官,进行徐州会战的作战协调工作。

日军以第16、第144师团增援北线的第5、第10师团,沿津浦路向南推进,以引诱中国军队主力;以第14师团从濮阳渡黄河入鲁西南和豫东,断陇海路,从而阻遏援徐州之中国军队,亦断徐州守军退路;以第13师团在南线的蚌埠、怀远间集结;以第6、第9师团向凤阳、合肥进逼;以第101师团向苏北攻击。

5月上旬,南路日军开始北上,相继攻占徐州南面的龙元、蒙城、宿县,并攻陷徐州西边的黄口车站,包围并切断了徐州西南面的退路。

5月中旬,北路又一股日军,从淮阳强渡黄河,进入鲁西地区,迅速攻占了郸城、菏泽、金乡、鱼台等重要据点。该地区虽有孙桐萱、庞炳勋、商震等部队,但在广阔的鲁西平原上,无险可守,日军得以快速推进。北路日军与南路日军相呼应,自西北向徐州压来。此时,日军对徐州的大包围业已完成,正从四方八面向徐州突进。

而此前一段时间的中国军队,在做什么呢?由于国军自开战以来一再的后退,国土不断沦陷,国民政府内部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少数人组织了一个非正式的所谓低调俱乐部,在各种非公开场合,宣扬所谓的抗战亡国论,说什么抗战必败,不抗日还能多活一段时间,越抗日,亡国越快,不如不抗日。最港当局当然对于这些声音的来源是心知肚明,只是手里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来的战果。现在国军总算在台儿庄打了一个胜仗,最高当局自然是希望能够把这个胜利扩大化,在徐州再来一个大胜仗,消灭更多的日军精锐部队。这样,也就可以更加巩固自己的地位,争取更多的国际同情和援助。所以,最高当局采取了与日军针锋相对的方针,从3月下旬起,从各战区调集大批军队,使第5战区的兵力由29个师增加到64个师又3个旅,共达60万人。同时,他还将中央军胡宗南、黄杰、桂永清、俞济时、宋希濂等部布置于豫东,作为徐州的后援力量,试图在徐州与日军一决雌雄,以一次大的会战,彻底改变战场局势。

蒋介石的上述想法,早在台儿庄会战之前就已表露。他亲临徐州督战时就对白崇禧等人说:“徐州是这次会战的核心。徐州位于黄淮之间,地界鲁、豫、皖、苏四省之交,为南北之通津,中原之屏障。在中国历史上,徐州之得失,有关国家之兴替。”

首节 上一节 35/36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