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武:我家娘子是状元 第200节

  试试你的真本事!

  此次考试,人才济济。

  有文曲星转世的包拯。

  有名传千古的唐伯虎。

  有小李飞刀李寻欢。

  有位列文庙的韩琦。

  有王尧臣、赵概、文彦博、吴育等历史名臣,有好几位宰相。

  宋仁宗时期有两次科举盛事。

  一次是嘉佑二年,号称龙虎榜,牛叉程度无需赘述,只知道文曲星下凡参与本次科考,最多能混个前十。

  一次是天圣五年,号称宰执榜,出了好几位宰相、参知政事,有好几位配享太庙,评书演义,多不胜数。

  状元王尧臣,参知政事。

  榜眼韩琦,宰相。

  探花赵概,尚书左丞。

  进士文彦博,宰相。

  进士吴育,参知政事。

  进士包拯,枢密副使。

  由于包拯这位独特存在,导致同一时期的评书演义多不胜数,包拯身上寄托的信念,大概仅次于关二爷。

  先前各种案件,他们没有参与,因为他们忙着备考,这些人的主要能力不在于诗词歌赋,诗词都是副业。

  这么多人同科考试,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整个京城都是静悄悄的,好似有绝世大能,把京城变成领域。

  由于最近发生的一系列案件,主考官从庞太师的女婿崔明冲,临时改换为诸葛正我,四大名捕在外巡视。

  庞太师对此表示理解。

  诸葛正我刚正不阿,绝对不会徇私枉法,更兼武功卓绝,如果有人想趁着科举搞事,诸葛可以快速处理。

  自在门弟子的武功都有波动性。

  最近几十年,无数人自称武功比肩诸葛正我,号称不亚于诸葛先生,几十年过去,这些人大部分都死了,并且有很大一部分败在诸葛正我手中。

  碰瓷诸葛正我的非常多,能接他一百招的少之又少,强如楚相玉,面对诸葛正我,最多能坚持一百多招。

  至于凌落石之类的,与初出茅庐的四大名捕打的有来有回,与铁手比拼功力旗鼓相当,被无情射成刺猬。

  倘若凌落石与诸葛正我交手,怕是会被“惊艳一枪”炸成饺子馅。

  诸葛正我的武器是枪。

  最强绝招名为“惊艳一枪”。

  这招不是出枪、刺枪、回马枪,而是开枪,字面意义上的开枪,枪芒刺出直接爆炸,威力不亚于火箭炮。

  占据京城半壁江山的雷损,伙同三位顶尖高手刺杀诸葛正我,偷袭进攻诸葛正我死穴,诸葛正我冷哼一声,真元反震回去,若非雷损及时把自己三根手指头砍断,会被震断全身骨头。

  直到现在,雷损功成名就,是凶威赫赫的黑道枭雄,依旧不敢对诸葛正我有半句狠话,留下永恒的阴影。

  如果元十三限给人的感觉是狠,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诸葛正我给人的感觉就是稳,稳如磐石。

  看到诸葛正我就会觉得安心。

  无论斗智、斗勇、斗力、斗兵,只要诸葛正我在,肯定获得胜利。

  就连他的敌人庞太师,与他仇深似海的元十三限,对此也非常认可,科举这种大事,需要诸葛正我坐镇。

  崔明冲太年轻了。

  镇不住京城的死神。

  李兆廷对科举非常有兴趣,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卷死同科考生。

  找太后商议几番,刘娥在皇宫多设立一处考场,让李兆廷参与考试,只是参与考试,排名肯定不用想了。

  事实证明,强如李兆廷,裸考也会极大增加难度,冯素贞能在裸考的情况下高中,怕不是紫薇大帝下凡。

  根据某些民间传说,紫薇大帝下凡过几次,某次确实是“素贞”。

  由于白素贞的传说太过有名,不同的戏曲传说,编造了不同来历。

  有的是真武大帝的弟子。

  有的是观音断指化白蛇。

  有的是黎山老母的徒弟。

  有的是紫薇大帝灵韵投胎。

  科举考试持续好几天,李兆廷一边胡思乱想,一边构思答案,冯素贞答卷速度非常快,也是巧了,南唐宝库中的孤本书籍,有些刚好契合考题。

  三日时间,眨眼过去!

第147章 师门传承玉佩,到底传了几代人?

  诸葛正我是临时凑的主考官,与其说是主考,不如说是考场保安。

  诸葛正我只负责监察考场,阅卷由庞太师和华太师负责,李兆廷和冯素贞试卷的单独取出,交给他批阅。

  “这份卷子不错啊!各个方面都是无可挑剔,庞太师,你来看看!”

  华太师递过去一份卷子。

  庞太师认真阅读两遍,发现上面既没有标记,也没有暗示,整篇文章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尽显潇洒才气。

  才华横溢固然是好事,缺点是才气太过外显,文笔太过潇洒,充满年轻热血的少年意气,少了几分稳重。

  这种判断非常正常。

  文无第一。

  阅卷的人不同,对同一篇文章的打分不同,有些人喜欢辞藻华丽,有些人喜欢清淡朴素,有些人喜欢用典,有些人喜欢直白,考生为了不犯忌讳,大多会在考试前打听主考官是谁,打听主考官的喜好,免得犯忌讳打低分。

  还有些主考官为了避嫌,发现是自己学生的卷子,稍稍压低评分。

  当然,这种考量有疏漏。

  据说,欧阳修做主考官时,发现一篇文章才华横溢,想到自己的学生曾巩参与此次科考,误以为是曾巩。

  为了避嫌,把评分排在第二,不巧的是,这份卷子其实是苏轼的。

  对文章的评价,很难分出高下。

  主考官的喜恶会极大影响评分。

  庞太师和华太师略一商量,把这份考卷暂时搁置,继续批阅卷子,批阅完所有试卷,再给这份卷子打分。

  这个时期已经有了糊名、誊抄之类的防作弊手段,随之而来的则是应对这些手段的技巧,比如提前约定好,在某个部分用某个典故,或者在用某个典故时避讳,或者是某种固定文风。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就算让诸葛正我主持阅卷,也会出现各种意外,不可能绝对公正。

  因此,春闱之后还有殿试。

  皇帝亲自考察。

  皇帝金口玉言,御笔点状元。

  冯素贞和李兆廷的卷子,不会挤下去两个考生,原本刘娥想把卷子混在所有考卷中批阅,李兆廷觉得这会挤占名额,建议让诸葛正我单独阅卷。

  不仅如此,本次科考,赵祯特许增加两个名额,稍稍放松了标准。

  科举之事,自是不能闹着玩。

  知道这件事的只有刘娥、赵祯和诸葛正我,私下里悄悄操作即可。

  庞太师和华太师批阅考卷,诸葛正我批阅李兆廷和冯素贞的卷子,偶尔互相传递看看,比对考生的能力。

  庞太师并未上书劝谏,只当赵祯想收买人心,培养自己的忠诚班底,以李兆廷的出身,很符合这个要求。

  毕竟,李南星当初被流放,就是因为垂帘听政之事,在皇帝看来,这是绝对的大忠臣,肯定要多多嘉奖。

  老套路了。

  当年上书骂刘娥的都被流放,等到赵祯掌权后,把这些人赦免,哪怕明知这是套路,也会感激皇帝仁慈。

  这种事情,庞太师多有支持。

  在辽国密探的刺激下,八贤王即将举行一次选秀大会,庞太师的女儿会入宫为贵妃,庞太师会成为国丈。

  赵祯手中的权力越多,庞太师的地位越稳,只不过,庞太师的闺女儿子遇到包拯,大部分都被刷了声望。

  经过最近两个月的搅闹,庞太师巴不得李兆廷入朝为官,把李兆廷放在眼皮底下盯着,免得李兆廷整天在江湖中厮混搅闹,坏了庞太师的副业。

  华太师对此事也有些了解,他是装糊涂的高手,最擅长装疯卖傻。

  华太师心里盘算,那份潇洒飘逸的考卷很像江湖人的手笔,是不是李兆廷的卷子?皇帝认可阅卷评分吗?

  呃……

  华太师想多了。

  那份卷子是李寻欢的,还有一份更加轻佻狂妄的,是唐寅的卷子。

  李兆廷最近六年,不是练武就是四处搞事,全无准备,完全裸考,凭借小时候的根基,最多能勉强溜边。

  庞太师问道:“小花,你觉得哪份卷子最好?我没有特别满意的。”

  读书人称呼别人都是表字。

  诸葛正我,表字“小花”,这个表字是他自己取的,他觉得“正我”二字太过古板,正得像是一块黑炭。

  诸葛正我不喜欢黑炭。

  他喜欢花。

  他可以为了一朵阆苑仙葩,快马加鞭赶路万里,把假期全部耗尽,只求能在花卉凋零前,看到鲜花盛开。

  诸葛正我得意的说过:“一个人能在自己的生命中,看过一朵迥异凡尘的花卉,这一辈子没白活,睁开眼能看到一朵鲜花,这一天就是好日子。”

  所以,诸葛正我把端端正正的名字改成小花,听起来非常可爱,为这个看似古板的老人增添了几分童趣。

  庞太师每每想到这个称呼,都觉得诸葛正我脑子被韦青青青打傻了,却又不能直呼其名,只能强行忍受。

  韦青青青是诸葛正我的师父,武功通天彻地的绝世奇人,亦正亦邪,正的时候特别正,邪的时候特别邪。

  据说,韦青青青看出自己四位弟子以诸葛正我能力最强,担心诸葛正我黑化成魔,特意创出对付诸葛正我的六合青龙大阵,交给大弟子叶哀禅。

  阵法落入元十三限手中。

  元十三限与诸葛正我有仇。

  诸葛正我很可能被师父坑了!

  庞太师的吐槽,非常有理有据。

  华太师好奇的凑了过来:“这两份卷子你看了几十遍,听说太后在皇宫另立考场,莫非就是这两份卷子?”

首节 上一节 200/5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推荐阅读